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展启幕 数字科技焕新文化传承

时间:2025-09-17 08:58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2025年9月16日,青岛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暨“六秩凝华 唯此至珍”特展开幕仪式在东区一楼大厅举行。市委外办、市文旅局、中国文物报社、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捐赠人代表、馆校合作单位、志愿者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座文化地标一甲子的辉煌时刻。

  六十年风雨兼程,青岛市博物馆从最初的地方性文物收藏机构,逐步发展成为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此次特展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以数字技术焕活历史、以创新语言解读文明的现代表达。

  一部城市文化的“数字史书”

  此次特展突破传统展陈模式,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方面以历史时间为轴,通过五大主题单元展现博物馆60年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翼,让文物在虚拟世界中“活”起来。

  展览匠心独运地以入藏年代为脉络,将60组珍贵馆藏文物与首次公开的工作档案、手稿、老照片交错陈列。在“悬浮时光”的设计理念下,色彩碰撞诠释着时空对话,设计龛柜与渐变色贴膜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文物在流动的色彩间仿佛穿越时空,动静影像交织,凝练六十载光阴。

  数字导赏设备成为观众探索历史的“时光机”。通过交互界面,观众可以浏览过往展览海报、深入了解北魏石佛造像千年风雨历程,欣赏馆藏书画的数字创意动画。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丰富了观展体验,更打破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时空隔阂。

  “九大镇馆之宝”的首次集结

  经过全民投票和专家评审产生的九大“镇馆之宝”在此次特展中首次集体亮相,成为最大看点。从高570厘米的北魏石佛造像到明永乐剔红亭阁人物博弈图盘,从商妇好贞卜甲骨到清镀金点翠凤冠,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珍品不仅体现了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价值,更见证了博物馆人60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担当。正如展览主题“至珍”所诠释的——珍贵不仅在于文物价值,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价值。

  宋钧窑鼓式洗釉层肥厚滋润,外呈玫瑰紫色,内施天蓝色釉,传世钧瓷铭文底刻“一”字,表明它是同类器物中尺寸最大者。明徐渭纸本行书群望诗中堂气势撼人,点画方圆并济,笔锋纵横恣肆,堪称书法艺术瑰宝。龙山文化黄玉牙璧取材硕大,质地细腻,四牙宽大逆时针旋转,中部镂雕神鸟,反映了史前先民的天文观和鸟崇拜信仰。

  数字化让博物馆“无界”延伸

  值此建馆60周年之际,青岛市博物馆数字藏品馆全新改版上线,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跨越。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浏览60件馆藏珍品的三维模型、60件书画精品动画,甚至可翻阅数字古籍。这些数字资源不仅让文物“活”起来,更让博物馆的边界无限延伸。

  数字化技术还在教育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展览期间推出的“宝呗,猜猜看”活动、无障碍特别导赏、文物修复体验等系列活动,都借助数字手段增强了参与性和趣味性。一面网红打卡墙让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与文物的创意合影,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

  从藏品展示到文化交融平台

  青岛市博物馆60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从传统收藏机构向多元文化平台转型的进化史。此次馆庆期间,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跨界交流活动:孔子课堂首次落户青岛,实现儒家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深度交融;“北京·青岛”双城文博交流活动聚焦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教师联盟搭建馆校协同育人新平台;社科大讲堂探讨国潮与文化软实力的青春表达。这些活动体现了博物馆正在从单纯的展览展示向教育、交流、创新平台转型。

  回顾历程,青岛市博物馆经历了从“先声(1949—1964)”“拓荒(1965—1979)”“沉淀(1980—1999)”“飞跃(2000—2025)”到如今“新启——多元融合的时尚博物馆”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守护城市记忆,传承文化薪火。

  此次特展中,那些首次公开的工作档案和手稿,默默讲述着博物馆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从12万件/套馆藏中遴选60组文物作为建馆60周年代表,不仅是对文物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一代代文博人工作的致敬。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贾小飞

  图片由青岛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