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烟火人间》喜获文华剧目奖 青岛IP集群再添荣光

时间:2025-11-06 08:21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文艺精品以“小切口”诠释“大时代”,让城市记忆成为全国观众的情感接口,也让“青岛故事”成为每位观众“身边的故事”——  

“里院”直通“文华”,青岛IP集群再添荣光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米荆玉

《烟火人间》成长之路

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实景话剧《里院》于2022年10月首演,后经戏剧工作者多轮加工、升级打造,话剧《烟火人间》焕新登场

●2022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工程项目

●2023年,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扶持计划资助剧目、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2024年,5月在广西桂林大剧院演出并获空前成功;10月在济南省会大剧院上演“青岛好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

●2025年,6月在北京国家话剧院连演三场;10月底赴重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11月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

继2019年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奖之后,“青岛出品”时隔6年再获殊荣:话剧《烟火人间》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而对于《烟火人间》总导演黄港来说,这是他继2013年话剧《向前,向前》后再获文华奖。青岛文艺精品在文华奖屡获佳绩,勾勒出一条深耕现实题材、扶持城市原创的创作链路,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国家级舞台表达。

近年来,青岛文艺精品项目频频入选全国重要奖项,先后荣获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在影视、文学、舞台剧等领域推出大批精品。同时,青岛文艺精品项目切实践行“回归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持续将市井生活、海洋文化、港口产业等素材搬上舞台,以微观叙事完成对时代精神的宏观诠释。能洪钟大吕,亦能见微知著;有鸿篇巨制,也有“辣炒蛤蜊”。讲述里院百姓生活的《烟火人间》荣获文华剧目奖,极为生动地诠释出青岛文艺精品的创作特点。

汇集了400余部参评作品的文华奖是全国文艺精品的“竞技场”。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将“奖项荣誉”变成“市场背书”,持续吸引观众亲近优质文化作品,对以《烟火人间》为代表的“青岛出品”提出新要求。青岛文艺精品秉承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让城市记忆成为全国观众的情感接口,在艺术影响力层面、年轻群体友好界面、传播效应横截面上不断破题,让“青岛故事”成为每个观众“身边的故事”。

长诗抒情,里院引发共鸣

“这个向阳院/向着港口/向着大海/也向着太阳/那场景的不断变换/不是舞台在转动/而是太阳在运行/在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中/点燃了多少人间的烟火……”10月底,《烟火人间》赴重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涪陵观众李光辉观剧后写下这首长诗《向阳的里院》,表达对这部剧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部以老里院为背景的话剧,《烟火人间》主打青岛元素:老里院里的柿子树、开水房及洗衣池边满口青岛话的青岛大姨,都是青岛人最熟悉的里院生活场景。“这部戏有情感温度,是一部属于青岛老百姓的戏。舞台上呈现的就是我们在里院的生活状态——我们在这里拉过蜂窝煤,换过煤气罐,生活就是家长里短、锅碗瓢盆,晾衣绳上晾着的海带是刮台风时从海边捡到的。”总导演黄港表示,“此次参加中国艺术节,我们原本有些担心,怕有些青岛话或者青岛元素让外地观众看不懂,没想到大家完全能看懂,理解上没问题。”

《烟火人间》以青岛一座百年历史的里院为背景,围绕着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向阳院”居民的生活展开。全剧以杨老十和胡文进这对欢喜冤家的情感延展为主要情节线,几户人家的生活“齐头并进”地展开——杨家勤劳守望,胡家廉洁正直,刘老师执着等待,秦师傅孤身烟火,青岛大姨爱话家常……在群像式展览结构中,这部作品展现出一幅朴实温情的邻里生活图鉴。

《烟火人间》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工程项目、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扶持计划资助剧目、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等,整部作品贯穿着深厚的里院元素、青岛味道。舞台上矗立着两层小楼,一棵老柿子树下,街坊邻居穿梭往来,完整复刻了20世纪80年代的老里院。两层楼、六个表演空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通过360度旋转舞台的方式将场景道具全景呈现:斑驳的红瓦屋顶、黑白电视机、DOS操作系统的“386电脑”、“二八大杠”自行车、门上贴着的“偶上小楼堪听雨遍地英雄下夕烟”对联……道具组收集的“真品”让时代的细节可触摸、可感受,也让青岛观众在观看时屡屡落泪。

从青岛舞台走上文华奖舞台,《烟火人间》势必要寻找与全国观众的共鸣、与时代的共情。“在《烟火人间》的舞台上,城市的面貌不断演变,百姓生活也随之变化,时代在不断向前,一切物质的、外在的东西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然而,人的情感却是永恒不变的,那份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内在的、深处的真情实感。”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傅维表示,“《烟火人间》就是一幅展现老百姓日子的美妙画卷。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身边人的影子。”

如今,《烟火人间》如愿获奖,这让文艺工作者体会到创作的真谛。“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所有热爱话剧、坚守创作的同仁,也属于观众。它不是终点,而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能量和底气。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始终伴随着老百姓的掌声与好评,它是一部真正属于人民、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它承载着历史的回响,也寄托着对未来的信念——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攀登艺术新高峰。”傅维说。

IP集群,书写文艺答卷

从创作层面来看,《烟火人间》让小人物成为城市叙事主角,让老里院成为城市记忆的艺术样本;而在市场层面,《烟火人间》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让文艺精品成为口碑背书。

打开《烟火人间》的巡演履历:

——去年5月,《烟火人间》走出青岛,在广西桂林大剧院演出并获空前成功,有当地观众洋洋洒洒地写了近4000字的剧评,提议“组团”到青岛“吃蛤蜊,喝啤酒,逛里院”。当地媒体评价:“《烟火人间》的桂林上演成就了一段两地文化交流的赞歌。”

——去年10月,《烟火人间》来到济南,在省会大剧院上演了一台原汁原味的“青岛好戏”。一位济南观众表示:“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里的亲情、爱情、邻里情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奏响了一部交响曲,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这也是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想要看到的。”

——今年6月,《烟火人间》赶赴北京,在国家话剧院连演三场。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立新表示:《烟火人间》把人生中不经意流逝的片段浓缩成舞台叙事,真实又温暖。仲呈祥、欧阳逸冰等专家认为,这部戏体现了“当代民族品格的重建与传统美德的发扬”。

从青岛里院、桂林巷子、济南老街到北京胡同,一出好戏让“青岛故事”激发出全民共同回忆,以地域符号承载时代精神,极大增强了作品感染力。《烟火人间》以百姓的喜怒哀乐为生活原型,带领观众重温走过的岁月,透过小人物的日常,生动展现出人性的“美”、邻里的“亲”和市民怀念的“烟火气”。

优秀话剧的巡演过程是打磨、提高的历程。近年来,青岛文艺精品积累了众多优秀作品,逐渐形成了“青岛IP集群”。这其中包含反映扶贫故事的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奖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工业题材京剧《弄潮》、里院题材话剧《烟火人间》、市井情感话剧《门第》、红色题材吕剧《百川东到海》等作品。

文艺精品IP集群的出现,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多维度阐释。在工业文化活化领域,京剧《弄潮》再现张连钢带领“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造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的历程,以传统国粹文化浸染现代工业题材,以现代化的精神推广京剧艺术;在市井文化传承方面,《烟火人间》将青岛大姨、青岛美食与码头文化融为一体,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老里院的烟火气、建筑美,实现“舞台—生活—文化”的闭环;在时代精神诠释方面,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深入探讨“共同富裕”话题,《门第》则以婚恋角度切入家庭责任。这些主题超越地域,成为新时代叙事的代表作,让青岛文艺精品成为传递中国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地域文化通过全国性表达获得新生,同时反哺城市文化建设,形成“作品传承文化,文化提升城市,城市赋能作品”的良性循环。今年暑期,3部青岛话剧作品接续奔赴北京,分别是《烟火人间》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门第》全国巡演北京收官站、《地铁六号线》北京二七剧场演出。青岛文艺精品创作“集体爆发”,全面展现城市的市井风情和发展特质,用责任与担当写就城市文艺答卷。

城市表达,开启多元接口

“求木之长固其本,欲流之远浚其源。”这些年,青岛将文艺精品创作上升到构建城市文化高地、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层面来理解,在接续青岛已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又根据新兴技术、时代潮流推出新作,在文艺精品创作上走出“策划一批、扶持一批、推出一批、准备一批”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青岛的影视、戏剧、文学等多元创作优势,青岛文艺创作打通同一IP的多元开发:沉浸式实景话剧《里院》与话剧《烟火人间》堪称姊妹篇,小说《门第》搬上话剧舞台后保持了原作风格,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与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主题“共振”,抗战题材小说《百川东到海》成功孵化为同名吕剧……从多元开发角度出发,文艺精品与文旅市场、演出经济的结合愈发紧密。

一部文艺精品的延长线有多长?

话剧《烟火人间》的前身是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实景话剧《里院》,该话剧于2022年10月首演,通过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和命运变迁演绎了属于青岛老里院的人间烟火,热度居高不下。经过戏剧工作者的多轮加工、升级打造,话剧《烟火人间》焕新登场。而且,经过2024年、2025年两届“里院喜剧节”的沉淀,里院已经成为剧旅融合的范例——《烟火人间》天然具有里院元素,“跟着话剧逛里院”“跟着话剧玩cosplay”等链条延伸可以实现“观剧—旅游—消费”一体化,衍生出诸多文旅消费新场景。

去年11月中旬,“青岛出品”的明星版话剧《门第》全国首演,保利院线为该剧精心设计巡演路线。今年4月30日,《门第》在济南开启年度巡演,历经呼和浩特、上海、长沙、苏州、无锡、厦门、珠海等城市,并在7月4日至6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收官三连场”,完成2025年度巡演。话剧《门第》根据青岛作家连谏同名小说改编,渗透着浓郁的青岛风情,青岛首演更是博得一片赞誉。两个多月走遍南北城市的巡演,将《门第》锤炼成一部更加成熟、出色的作品,也为后续“青岛出品”话剧的商业化巡演作出成功示范。

从“院团巡演”模式、“院团主题订制”模式到“剧院+院线”保底模式,青岛文艺精品走出一条模式创新之路。拓展开来,讲述山东港口青岛港发展历程的京剧《弄潮》、反映中国第一口深海钻井平台建造故事的广播剧《深海一号》等都有着多元开发的潜力。随着微短剧爆红、演艺新空间的开拓,已有剧目的“二创”空间也在持续放大。

以《烟火人间》荣获文华奖为华彩,多元文艺精品汇聚形成“青岛IP集群”,城市文化的原创基因和稀缺特质在此尽显。历经市场反馈的反复淬炼,青岛文艺精品不仅筑牢市场口碑基底,更以“奖项认可+市场检验”的双轮驱动反哺创作,推动项目优化细节、深化主题,实现作品迭代,最终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口碑的螺旋式攀升。

一手深耕原创沃土,一手锻造IP品牌,青岛文艺创作正以蓬勃气象突破创新,用高质量艺术作品为“艺术城市”夯实内容基石,在时代浪潮中奏响属于城市的文化强音,赢得业界与大众的双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