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6 08:26来源:青岛早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步入11月,青岛三大文化场馆同步开启艺术盛宴。“解构与重塑——王树声艺术符号的意象延伸”“山水相连·丹青铸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作品展”以及“如来·已来——第五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三场展览,共同构建起AI时代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的多维对话,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探索本土价值的重要实践。
东方哲思:
AI时代的文化锚点
在V出口美术馆举办的第五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以“如来·已来”为主题,将《金刚经》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东方智慧与AI技术带来的现实冲击相融合,为艺术界应对技术革新提供了哲学框架。总策展人林竹阐释:“‘如来’象征着艺术家在算法洪流中坚守创作的‘此在’,‘已来’则直面人机共生的新纪元,追问艺术的本体价值。”这种将传统智慧与时代命题相结合的设定,从根源上奠定了展览的学术高度。
展览通过“主题展+独立展+特展”三重结构,呈现多元艺术生态。主题展“如来·已来——2025中国(青岛)年度艺术文献调查展”中,手工绘画的细腻笔触与AI生成图像的机械感形成鲜明对比,艺术家将算法数据转化为装置元素,再以人类情感重构叙事。这种“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工具”的实践,为人机共生提供了艺术范本。独立展“多重心智——AI时代的艺术作为”直面核心矛盾:AI生成基础图像后由人工修改注入温度,或刻意保留算法“漏洞”以探讨人类创造力的不可替代性,引发观众对“何为人类独有表达”的深入思考。
特展“墨诣:墨变与超诣”梳理了从20世纪90年代“实验水墨”到当代水墨的学术脉络,横跨四代艺术家。参展艺术家林继昌的作品《误读:河图“三五归一”》将水墨的氤氲意境与AI技术结合,诠释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再生能力。正如学术主持皮道坚所言:“‘实验水墨’在90年代打破了全盘西化的艺术思潮,如今在AI时代,水墨艺术仍以开放姿态面对技术,同时坚守文化主体性。”这种“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路径,为国际艺术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数字解构:
摄影艺术的范式突破
由青岛市美术馆与新疆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解构与重塑——王树声艺术符号的意象延伸”摄影艺术展,正在青岛市美术馆罗马展厅展出。该展览不仅是新疆与青岛两地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在数字化艺术表达与沉浸式展陈语言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标志着摄影艺术在数字时代实现了创作范式的重要突破。
本次展览聚焦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新疆美术馆原馆长王树声的创新艺术实践。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王树声以艺术符号理论为基础,成功突破传统剧照的创作范式,构建出独特的“非舞非像”视觉语境。在这一创新探索中,艺术家将舞者的肢体与律动进行数字化解构,转化为纯粹的光影、线条与色块的组合。实体舞者不再以具体形象出现,而是化作由光影构成的有机形态。这一转化不仅赋予静态影像以音乐般的韵律感,更在艺术逻辑与符号层面实现深入的学术表达,形成独具特色的视觉语言体系。
展览空间规划设计极具匠心,突破传统摄影展览的陈列方式,呈现出视觉与符号的双重叙事特征。整个展览由“溢彩”“异构”“能量”“焰阶”“帧生”五个主题单元构成,形成一个富有深意的符号学场域。这种创新的展陈结构不仅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更引导观众从直观的“观看”行为,逐步走向对作品“意象”的深层解读与感悟。每个单元通过不同的艺术符号和视觉元素,展现艺术家对舞蹈、光影和空间的独特理解,构建出完整的艺术阐释系统。正如展览前言所述:“这既是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坚守,亦是对跨媒介融合的深度探索。”王树声的艺术实践成功将传统摄影技术与当代艺术理念有机结合,为AI时代的视觉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为2025年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艺动青岛——优秀美术作品展出季”的收官力作,本次展览在视觉语言与展陈形态上均体现出显著的前瞻性与实验性。它既是对摄影艺术本体的坚守与弘扬,也是跨媒介、跨地域艺术融合的深度实践。王树声根植于新疆丰厚文化土壤而面向当代的艺术探索,为青岛观众带来全新的美学体验,同时也推动了东西部地区在文化艺术层面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共创。
生态美学:
AI技术的绿色叙事
青岛市雕塑馆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山水相连·丹青铸魂”展览,展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园林学院师生的优秀作品100余件(组),涵盖国画、油画、雕塑、数字艺术等多个门类。展览既展现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语言的融合,也探索了空间美学与形态感知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表达。
开幕式后,主办方举办了以《人工智能时代与设计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学术研讨,由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兰超担任学术主持。研讨中,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生态美学的表达。例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的作品《失礁存档》通过参数化动态设计模拟珊瑚白化过程,结合全球珊瑚礁分布数据,构建“数据-动态-隐喻”的传达结构,揭示海洋生态的脆弱性。另一组作品《共生纪》以颐和园建筑和植物装饰纹样为灵感,通过插画设计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将传统纹样转化为连接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视觉纽带。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林业大学在AI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不仅限于艺术创作。其艺术作品以绿色可持续创新为方向,融合传统技法与当代语言,从笔墨丹青到数字媒介,从立体形态塑造到生态材料运用,生动诠释了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展现出高校艺术教育在AI时代的社会责任与创新活力。此次展览持续至12月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学术对话:
构建全球艺术新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的国际化并非简单“作品堆砌”,而是基于主题的深度对话。展览邀请皮道坚、王璜生、殷双喜等权威学者构建学术框架,并通过论坛联动、多语言传播机制,将“如来·已来”的东方思考传递至全球。例如,前展“从传统到现代——第15届韩中国际美术家展”汇聚中韩艺术家作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探讨东亚艺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这种“立足本土、平等对话”的模式,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叙事模式,为非艺术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力提供了“青岛样本”。
在青年创作生态方面,“新社群——中国青年艺术家状态展”通过线上征集汇聚全国20个地区的20位青年艺术家,其中包括多位00后创作者。他们或以碎片化语言解构信息过载,或以乡土题材抵抗技术趋同,展现出独立锋芒。学术委员林继昌评价:“这种‘去圈层化’的选拔机制打破了艺术圈的精英壁垒,让年展的学术视野更具包容性。”
正如第五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总策展人林竹所言:“艺术,或预见时代洪流的走向,或与之如影随形。”在AI技术重构艺术生态的当下,青岛的三场展览以技术为工具、以哲学为指引、以生态为底色,共同绘制出一幅跨越媒介、地域与文化的艺术图谱。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关于创造力本质的深度思考——在算法统治的时代,艺术依然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栖息地。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洁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