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10:5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地处浙西南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建县已有1800多年。这里有百余处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75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当地围绕古村、老屋等精巧发力,实现古村传统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重焕生机。
古村拥抱艺术
松阳县樟溪乡兴村村一片茶树、甘蔗林中间,有一座Dn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红糖工坊”。玻璃幕墙围拢的开阔空间,是集合古法红糖加工、技艺体验、产品展卖、艺术展览等功能的现代建筑,也是村民劳作之余的休憩场所、农闲时老少一堂的传统木偶剧场。
兴村村党支部书记傅金鋆介绍,每年红糖季,工坊能吸引上万人前来参观;接入电商平台后,去年工坊收入超过30万元。目前松阳有红糖工坊、豆腐工坊、米酒工坊等30多个艺术特色工坊。
“在松阳,古村传统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旧与新的反差随处可见。”走出农门上大学、离乡20多年的谷增辉带着设计团队回到家乡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租下村民闲置了十几年的老房子,加固房屋结构,保留古朴的外立面,搭配现代生活设施,开起一间乡村艺术民宿。
松阳县枫坪乡沿坑岭头村,距离县城90分钟车程,曾被列为整村搬迁对象。看到留存完整的古村落资源和自然生态,农村工作指导员、油画家李跃亮眼前一亮。他先是绘画宣传村里的乡土文化和遗存,联系国内外画家到村里写生创作、举办油画展览,渐成气候后,再说服当地政府调整规划,以“绣花功夫”介入保护。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每年吸引画家、高校艺术生、游客近3万人次。
老屋重焕生机
将木刨紧贴原木,叶常贤双手执耳、惯力前推,动作一气呵成。伴随利索的摩擦声,轻卷的木皮应声而落,原木的清香扑面而来。他是有数十年古建筑修缮经验的“大木匠”,2016年以来参与修建160多座老屋。
传统村落里错落分布的老屋,构成松阳独特的乡村历史风貌。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老屋日渐破败,整体状况堪忧。
2016年4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在松阳启动。“拯救”的对象是中国传统村落内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
当前,松阳老屋修缮费用50%左右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补贴,20%至30%由松阳县政府补贴,其余部分需由村民自主筹措。让村民部分出资参与,修缮和保护的成果也能更加持久。
“燕子飞回来筑巢,这是喜兆。”赤寿乡界首村村民雷金玉家的老屋修缮后,一大家人决定从县城搬回村里居住,空置十几年的老屋有了人气。
“拯救老屋行动”中,松阳累计有100多个古村、200余幢老屋得到保护和利用。当地300余座宗祠、270栋传统民居、20多座古廊桥等,也在老屋新生的进程中焕发新春。
传承传统文化
距离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不远处,一座石头垒砌成墙的现代建筑——石仓契约博物馆依山坐落,与周边山野自然地融为一体。
当地村民说,这座博物馆像是全村的会客厅,家里来了客人,都会带到这里转一转,介绍一下村里的诚信文化。
松阳县望松街道王村村王景纪念馆以原址老屋为基础修建。在此之前,当地不少村民认为,把老屋全部推倒、建成新的才好。现在,村民慢慢认识到保留原有风貌、保护文化根脉的重要性。
“这要在以前,早就砍掉当柴禾烧了。”王景的后人、村民王根水说起一段故事:纪念馆修建时,原址旁有一棵被风吹倒的大树,斜压在斑驳的墙体上,经年累月融为一体。村民觉得这样反而“恰到好处”,干脆作为历史印记保留,还自发筹集4000多元予以加固维护。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记载着民族特有的乡土风情、人文印记,其中包括有形的民居、古井、宗祠等,也包括无形的耕读传家等精神文化。
重焕新机的古村落吸引本乡本土的年轻人回来了,也吸引了外地投资者和游客。2021年,松阳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5亿元。
如今,松阳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缩小城乡差距领域的首批试点,正在加快迈向融合、共享与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