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04-11 10:07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马晓婷
万物逢春,流水淙淙,顽强的生命力从土地中勃发吐露于枝头,这是梅花绽放的时节。
“日落西山天黄昏,虎奔深山鸟奔林……”胶州市非遗传习名家课堂上,小学员们正随著名茂腔表演艺术家张梅香一字一腔学唱《罗衫记》选段。看着排练厅镜子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张梅香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自己“冬天一头霜、夏天一头汗”的大院练功场景。近日,张梅香成为青岛市第七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个画面交叠,是张梅香五十多年的攀登,更是活态传承对地方戏曲的托举。
从怒放乡野的民间小戏到鲜活蓬勃的“胶东之花”,茂腔一唱,唱得人内心热流涌动。如同张梅香对茂腔几十年如一日的深情坚守,在青岛,覆盖胶州秧歌、茂腔、胶东大鼓、胡峄阳传说、柳腔、螳螂拳(鸳鸯螳螂拳)等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书写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璀璨且充满活力的青岛非遗,更以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观,凸显出青岛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城市气质,交织出齐风鲁韵里的锦绣华章。
接过传承人们从乡愁与岁月中抛来的线索,那些流淌在血脉中、凝结在记忆里的文化认同感,正从动人的乡音、质朴的情愫里,传来跨越时空的回声。
接力/一往而深
每个周六上午,是张梅香和小学员们约定的“茂腔”时间,这是她每周四次的传习课堂之一。胶州市文化馆三楼,阳光直落落地投进排练厅,尽管仍有些春寒,这里却格外温暖。喊着节拍压腿、踢腿,小娃娃们有板有眼,十几岁的学员更是鼓足精气神要从头发丝练到脚指头。
“愿不愿意上舞台?愿不愿意传承我们的茂腔艺术?”张梅香拿着一把早已翘边的折扇,笑着望向孩子们。
“愿意!愿意!愿意!”……一声声响亮的回答此起彼伏,像春芽破土般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
“我们把《罗衫记》再排一遍,大家打起精神来,眼里要有戏,心里要有戏。预备,走!”张梅香打着拍子,细细纠正一招一式。尽管张梅香已经七十多岁,但一开口,嗓音仍是甜润清亮、先声夺人,观其神态,则是眼神流转、碎步生莲。
和这群孩子一样,茂腔是从小种在张梅香心里的一个梦。五十多年茂腔生涯,摸爬滚打中练就“举手投足皆是戏”,每一个片段里的人、事、情,清晰如昨。
对于胶州人来说,茂腔是流淌于血脉中的乡音,是这片土地上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由民间哼唱的小调发展起来的山东地方戏曲,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委婉幽怨,曲调质朴自然,吸收了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父亲喜欢拉胡琴,受他影响,我从小爱好文艺,愿意唱愿意学。那时候,茂腔剧团常到村里演出,看戏回来,我就学着演员的样子压腿、踢腿、下腰,一口气能下十多个,乡亲们都说这孩子长大了是个演员的‘料’。”张梅香回忆道。彼时,对于十几岁的张梅香来说,成为茂腔演员是一个需要运气的“梦”,拾草、剜菜、锄地……各种农活把闲暇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她对茂腔的喜爱,像胶州农人最熟悉的麦子一样,有着顽强坚定的生命力。1970年,转折到来了。
“胶县茂腔剧团到学校里招生,我进门一眼就认出了曾金凤老师,激动地喊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都笑了。唱完一段戏,曾老师说我的嗓子很甜,能不能考上要等通知。”张梅香记得,从春天等到秋天,才终于等来被录取的消息。
茂腔,就这样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艺术生涯里,张梅香拜师曾金凤,在宿艳琴、王艳秋、张茗华等名家指导下,逐渐打磨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主演了70多部大型茂腔剧目,拿下3项国家级金奖和8项省级大奖,代表作包括《燕双飞》《弘文才女》《金嫂子》等,可以说是茂腔界的“顶流”。她常说,做演员要“能上能下”,既能凭借精湛的技艺登上国家级舞台,也能始终在一线认真为老百姓唱戏。
而张梅香常提到的恩师曾金凤,正是青岛首位茂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家喻户晓的茂腔“一代宗师”,曾金凤为茂腔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14岁成为业余剧团“当家花旦”,是第一批站上剧院大舞台的茂腔演员,后担任金光茂腔剧团团长,大刀阔斧改革茂腔唱腔。对于传承,曾金凤更是毫无保留,她的家里经常聚集了很多学习茂腔的年轻人。2006年,茂腔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曾金凤老泪纵横。
“一定要认真演出,要对观众负责任。”师父的言传身教,张梅香不敢忘、不能忘。
传承/走进生活
动辄几百岁、上千岁的非遗,怎么能这么美?
“唱的是那个十冬腊月雪花飘,眼看着大年三十来到了,人人都忙着那个把年过,家家户户全都蒸年糕……”左手抡起日月板,右手击打书鼓,2月底,梁金华带着徒弟亮相“来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一段胶东大鼓《偷年糕》,听得人如痴如醉。
胶东大鼓是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作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梁金华演创“花腔散板”“平腔散板”,使胶东大鼓更加接近生活,更能精准刻画人物思想情感,令人耳目一新。虽已过耄耋之年,梁金华仍活跃在演出一线,系统化开展胶东大鼓建档、研究工作,她还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手稿,开展曲艺生态调研,完成《关于胶东大鼓传承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并把大量精力用在社区和校园的胶东大鼓普及上。借力“非遗进校园”活动,胶东大鼓在青岛市近200所大中小学校中开花结果。
去年,青岛市胶东大鼓活态传承教育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离不开梁金华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在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香港路小学,胶东大鼓曲艺社团分别成立学生与教师两支队伍,均已具备一定的曲艺素养和演出水平。学生们表演的胶东大鼓还曾登上首届全国校园春晚。
和梁金华一样,胶州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英民也长期扎根群众,活跃在保护传承的第一线。
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是胶州秧歌的律动特色,许多成功的民舞作品中都曾出现它的风格特征。吴英民坚持以口传技、以身传形的传统教学方法,组建了传统秧歌队伍,演出走遍胶州市的学校村居,还曾应邀为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学生授课,在韩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留下了“胶州秧歌”的舞姿,并多次参与在青举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但最让吴英民触动的,还是胶州人对秧歌的热情。每年的新春秧歌会,是胶州人一年一度的大联欢,今年的活动就有60支秧歌表演队伍、1100余名演职人员参与。台上,吴英民在胶州非遗情景表演串烧《欢天喜地过大年》里精彩亮相,他矫健的秧歌身法,为群众带来家门口的非遗大戏。台下,在特别设置的秧歌互动体验区内,吴英民现场教学,带观众亲身感受秧歌里承载的乡土人文。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作为首批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去年,青岛开展“非遗在社区”传习实践活动500余场,受众群体超过10万人。“非遗进校园”活动走深走实,全年开展活动超过600场,惠及学生超20万人。今年,青岛将深化“非遗在社区”的传播路径,计划开办青岛市非遗夜校,让一批传承人与市民“面对面”,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日新月异
如今,通过传承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实践,青岛非遗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去年夏天,青岛首部街区沉浸式话剧《寻找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博物馆及黄县路街区精彩上演。老舍先生在青岛居住期间,曾与鸳鸯门派第三代掌门人毛丽泉先生留下了一段“文武相会”的佳话。由此,该话剧特别邀请鸳鸯螳螂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参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沉浸式观演体验。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义务和责任。”以拳法为笔,以传承为墨,孙日成从未停下对鸳鸯螳螂拳的创新书写。
他积极拥抱变化,在开展调查研究、教材出版、授徒传艺、社区传承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拓宽传播途径不断提升鸳鸯螳螂拳的影响力。亮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林大会、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为“欧罗巴2”号邮轮国际游客带来鸳鸯派技法展演……2024年,孙日成荣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而提到“非遗+文旅”,柳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玲也是创新实践者。
袁玲从艺已有40多年,14岁就考入剧团,工花旦、青衣,唱、念、做、打俱佳,表演不落俗套,善于博采众长,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收为弟子。在持续开展进社区、进校园传承的同时,为了吸引年轻人对柳腔的关注,袁玲受邀在即墨古城成立非遗柳腔传承人工作室,同时作为柳腔研学基地使用,展示柳腔文化和戏剧服装道具等,助力即墨古城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事实上,推动“非遗技艺”向“非遗效益”转化,在非遗与市场、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做好文章,也是青岛非遗工作重要的方向。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起“峄阳竹庐”,它集非遗公益展览、非遗产品推广、非遗体验传承、传统文化熏陶于一体,是全市首家沉浸式非遗共享空间,连续多年举办“非遗文化节”,联动非遗展演、国潮市集,实现“文化搭台、消费唱戏、百姓增收”。其带头人正是“胡峄阳传说”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孝华。
作为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孝华和乡亲们在深入挖掘“胡峄阳传说”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社区陆续建设了文化园、文化产业街、非遗工坊等业态,实现非遗项目在地保护活化利用。去年,胡孝华及其依托的胡峄阳文化园非遗体验文旅基地项目,还入选了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以卓越的创新力、传承力和传播力,推动非遗绽放新的生命力。他们的心里,好似总有一团不灭的火;他们的身上,有着写不尽的传承故事。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
文化动态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