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非遗文化 青岛姐妹花用刻刀与葫芦“对话”

文化产业导刊2025-04-17 09:34

  80后付文学、付文文是一对姐妹花,也是即墨区环秀街道西兴家疃村的傅家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她俩用一双巧手,在葫芦上雕刻出大千世界,传承着家族的艺术瑰宝,守护着这份非遗文化。两人被青岛民俗学会授予“非遗技艺大师”称号。她俩不断更新作品风格,让传统手工艺散发新魅力,经常举办公益课宣讲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体验非遗工艺品的制作技艺。

  一个葫芦要刻数万刀

  葫芦谐音“福禄”,历来被很多人喜爱和收藏。傅家葫芦雕刻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制作时选用存放三年以上的葫芦为原料,以葫芦作纸、以刻刀作笔精绘细描,经过定题材、打稿、雕刻、调整、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采用十余种刀法,手工雕刻而成。傅家葫芦雕刻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即墨不少从事葫芦雕刻的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弃刀多年,如今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日渐稀少,能推陈出新者更少,傅家姐妹就是葫芦雕刻年轻艺人中的佼佼者。两姐妹从小跟随父亲傅正松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十几岁就能独立创作作品。上世纪90年代,出于个人爱好、家族技艺传承使命等原因,姐妹俩从父亲手中接过刻刀,继承家族雕刻技法,用刻刀与葫芦“对话”。

  姐妹俩在即墨古城开了一家展销店,店里摆满了她们的葫芦雕刻作品,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为了让葫芦色泽均匀,光是晾晒就需要三个月。雕刻的工序更复杂,把葫芦选好,再根据图案和葫芦的大小画图,按照葫芦形态确定雕刻题材。用铅笔描画图样,打底稿雕刻,再对细节打磨处理,最后整体打磨抛光。从打底稿到细节处理,需要刻数万刀甚至数十万刀,葫芦表面又滑又硬,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说起葫芦雕刻,姐妹俩侃侃而谈,“葫芦雕刻要有耐心,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能求快,关键要细致、完美。”

  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姐妹俩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葫芦雕刻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传统手工艺应该更有人间烟火气,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她俩注意到传统雕刻技艺复杂且昂贵,难以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就从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尝试用时尚的视角创作产品,比如将葫芦做成镂空葫芦灯、雕花葫芦茶叶罐、葫芦乐器等文创产品,设计葫芦手链和葫芦配饰等,让葫芦雕刻作品更具实用性,“圈粉”一批年轻人。

  在题材内容上,姐妹俩广开视野,以写实性的人物花鸟虫鱼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以民俗、国画、国粹京剧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又具有珍藏价值。她俩在葫芦上刻画“学习强国”“冬奥”“敦煌文化”等反映时代热点的内容,拓宽了消费群体,打造出更多应用场景。

  目前,姐妹俩已创作了3000余件作品,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作品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走出国门销往美国、法国等国家,为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文化

  姐妹俩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在社区、学校举办公益体验课和讲座,定期开展非遗文化宣讲,连续13年免费教小朋友学习葫芦雕刻和彩绘。目前,跟随她俩学习雕刻的学生已经有500多人,成为即墨古城旅游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葫芦虽小藏天地,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付文学说,一颗小小的葫芦,承载着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葫芦雕刻的队伍,让这门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首席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王璐 摄影报道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