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走向世界 莱西木偶戏成为文化出海的亮丽名片

文化产业导刊2025-05-07 09:33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通讯员  魏康

  当下,文化出海越来越热,形式新颖有趣的同时,内容愈加丰富多彩。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吸睛。

  莱西木偶戏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以精湛的雕刻技艺、生动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扬名,成为胶东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莱西木偶戏不仅在乡村舞台上演,更走向校园、剧场甚至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在政府、传承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莱西木偶戏,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艺术瑰宝,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它既坚守着古老技艺的精髓,又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如何让木偶戏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位传承人的坚守中,藏在年轻一代的好奇心中,藏在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中。从胶东乡村到世界舞台,莱西木偶戏正在完成文化身份的蜕变。

  动起来——“差点就失传了”

  一张台子,两三个木偶,七八个人,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弹一唱间就能演绎中国神话的奇幻奥妙、历史的波澜壮阔及纷繁的世间常情。这是莱西木偶戏丰富表现力的生动写照。

  现下,莱西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正带领团队抓紧创作新剧、赶排剧目,准备为市民呈现一台精彩纷呈的木偶戏。

  在姜玉涛一手建立起来的莱西木偶艺术馆,他指着艺术馆里一尊用玻璃隔离起来的大木偶仿制品向记者介绍,这尊1978年在莱西岱墅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大木偶,身高193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个头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木偶实物,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有着“天下第一偶”的美誉。“天下第一偶”的出土震惊了世人,也让莱西有了“木偶艺术之乡”的称号。

  “别看它是老古董了,现在各个关节均可活动,有了它才有了今天的木偶戏,莱西也因此被称为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姜玉涛介绍,就木偶而言,在我国,主要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三大类。莱西木偶戏所用的木偶属于杖头木偶,其木偶身高0.6米至1米不等,传统的莱西木偶头部多是以实木雕刻而成,内藏机关,嘴眼可动。但也因如此,木偶比较笨重,机关较少,动作不够丰富。

  “木偶戏,在戏剧当中属于特殊门类。”姜玉涛随手举起一个木偶边表演边介绍,“演员左手举主杆,用来控制木偶头部、面部的动作;右手执操纵杆,负责两只胳膊还有手上的各种动作。看木偶表演,实际上就是看演员表演。”姜玉涛说,演员表演的好坏决定了木偶戏出彩与否。就莱西木偶戏而言,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举功要求举得稳,捻功则是指操作机关控制各种动作要精准到位,步功则主要体现在木偶做大动作中。

  “木偶戏尤其是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知道木偶、看过木偶戏的都是我的老一辈了,年轻一辈知道的少之又少,甚至没见过。不夸张地说,木偶戏真是一线生机中求生存求发展。”回忆起初次接触木偶,姜玉涛万千感慨,“当年,莱西木偶戏差点就失传哩!”

  倪奉先是莱西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姜玉涛的师父,他16岁开始接触木偶表演,20岁左右就带着十几个人的木偶戏班子走街串巷表演传统木偶戏。后来,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传统技艺及艺人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挣不了钱养不了家,演员们逐渐离去,木偶戏也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倪奉先的木偶锁在柜子里很多年。直到2008年,莱西木偶戏被普查民间文化的莱西文化部门发现,由此,莱西木偶戏逐渐得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慢慢脱离濒危序列,进而转危为安。

  2010年5月,现为莱西木偶艺术团导演的吕旭东找到当时做电脑配件生意的姜玉涛,“知道你喜欢传统文化,带你去看个景儿。”倪老爷子表演的木偶栩栩如生,戏腔古朴地道,姜玉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师傅看我有兴趣有天分,人又比较活泛,就想把他的‘绝活’传给我。”姜玉涛表示,自己就这样接棒,成为莱西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自此人偶缘定、相伴相随。

  火出圈——传统戏剧走出国门

  2012年,姜玉涛正式成立莱西木偶艺术团,并出资自建了莱西木偶艺术馆,主要展示莱西木偶历史渊源、木偶制作工艺和木偶表演艺术。

  “场馆硬件有了,还是个‘死的’,木偶戏需要传承,没人不行。”姜玉涛说,剧团现在有8位专职演员,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导演不仅要导戏,还要做泥塑;女孩们就做木偶穿的服装;我从小跟我爹学的木匠活,就做木偶雕刻。”姜玉涛介绍,剧团成员年龄跨度较大,从“60后”到“00后”,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大家都怀揣着对木偶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共同肩负起传承与发展莱西木偶艺术的责任,力求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为莱西木偶戏注入新的活力。

  “木偶制作、剧本编写、剧目编排等,我们样样都会。”被姜玉涛选中的“台柱子”、莱西木偶戏第六代传承人、现任莱西木偶艺术团团长的展曼曼笑言自己是一名“女汉子”,“干演出搭台、吊帷幕这样的重活也不在话下。”

  在姜玉涛看来,只有不断创新,木偶戏才能走得长远,而年轻人的加入正是莱西木偶戏的创新源泉。“他们脑袋里有各种新奇的想法,表现在方方面面。”姜玉涛说。

  现在莱西木偶偶头已转为创新的纸制偶头,采用“翻模”技术,转向更为灵巧轻便、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也更加丰富、更为生动。对于木偶戏的表演,莱西木偶艺术团也从传统戏剧为主转向儿童剧,充分挖掘儿童市场。“孩子们对木偶感兴趣。”姜玉涛说,“那就多创作些儿童剧,在剧目中融入童话、动漫、神话等元素,让木偶表演形式更加贴近当代现实生活。”剧团在改良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创新推出《嫦娥舒袖》《木偶变脸》《花好月圆》等木偶特技和人偶同台等系列节目,还针对少年儿童排演了《西游记外传》《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20余个神话剧、童话剧,寓教于乐,广受欢迎。

  过去,木偶戏表演时往往有帷挡,人在幕后操纵木偶,木偶在上面表演。观众好奇木偶是怎么被操纵的,不少小孩会偷偷到幕后去看。“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我们的木偶表演就成功了一大半。”姜玉涛介绍,想到这儿自己灵机一动,为什么演员不能从幕后走向台前,来个人偶同台、人偶合一?此外,莱西木偶艺术团把四川变脸艺术融入木偶戏中,操纵木偶的演员和木偶同时变脸。“这项‘绝活’在国外表演时,观众尖叫声连连,直呼神奇。”姜玉涛说,借鉴其他剧种中的新奇元素,让木偶戏有了新的生命力,艺术团还走出国门,到欧美、中亚等地演出。

  走出去——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谈到传统表演艺术,走市场之路是大家的共识。”姜玉涛坦言,关键是如何走才“对路”。“真过瘾,一连演了9场。”中亚演出之旅结束后,姜玉涛直呼“没想到”,语言障碍被木偶的肢体语言消解了不少,外国人也能看懂,演出非常受欢迎。

  艺术团演员们印象最深刻的则是2018年的新西兰之行,艺术团9天演出了13场。在一所小学演出后,一个小男孩因未能与木偶握手而难过不已,为了安慰他,大家特意从箱子里拿出已经收起来的孙悟空木偶与他握手,并让他举着木偶合影。

  互动结束后,小男孩很认真地表示,他长大后一定要学好中文,这样就能和中国朋友对话了。这让演员们深受触动,也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友人的深远影响。“每当外国友人看到我们中国的非遗时都赞不绝口,而木偶戏对他们来说既新奇又充满魅力。”一位演员告诉记者。

  莱西木偶戏不仅属于青岛,更属于世界。近年来,莱西木偶艺术团曾赴日本、韩国、法国等地演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未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推动莱西木偶戏成为“中国非遗”的代表之一,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在剧团共同努力之下,剧目根据演艺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拓展,国内市场反应也在好转。莱西木偶艺术团每年有五六十场演出,效益也越来越好。

  传承,是莱西木偶戏无法绕过的存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浏览招聘信息时,看到了莱西木偶艺术团的招聘启事,因为里面的木偶都比较有趣,而且做得很精美,就想来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是12年。”展曼曼回忆道。

  展曼曼所学专业是中国农业大学作物生理学,主要研究转基因棉花的钾营养效率。同专业的师兄师姐大多是博士,有的去了农科院等院所继续做相关研究,有的则去学校当了老师。“我的导师非常希望我读博深造。”展曼曼表示,自己却“离经叛道”地选择了一个和自己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作。“在北京农学院当老师的师姐讲课会拿我举例子,说无论做什么都有可能绽放光芒。”展曼曼说。

  展曼曼积极拓展莱西木偶戏的受众,尤其重视在青少年儿童中的传承与推广。其实,从2013年开始,莱西木偶艺术团就与莱西市实验小学合作,开展“送戏入校”活动,向孩子们传授木偶表演技巧。这些年来,青岛九联小学、莱西市济南路中学等学校在艺术团的帮助下相继成立了校园木偶剧团,传承和延续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这几年我们也在不断推动木偶艺术进学校、企业和社区,让更多的人爱上非遗,让木偶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姜玉涛说。

  如今,已经卸任莱西木偶艺术团团长的姜玉涛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木偶艺术的复兴之路。“特别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小剧场,还打算依托木偶艺术馆,用艺术展览、手工体验等吸引人们关注木偶戏,继续研发、营销衍生品。”姜玉涛笑着说,“未来还想建木偶动漫基地,吸引制作木偶动漫,让木偶的身影出现在电视、网络上,走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与大力扶持,莱西木偶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大大提升。“我们会紧紧抓住机会,继续将莱西木偶戏发扬光大,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积极投身于莱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未来,展曼曼充满信心。

  历经2000余年,莱西木偶兴盛过也落寞过,木偶戏的传承同样一波三折。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艺术瑰宝正在走向新生。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