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05-09 10:06
当华表奖遇见“电影之都”青岛,将推动青岛影视产业在政策定位、产业布局等方面协同发力,从“经验驱动”向“体系驱动”进阶——
一场电影颁奖活动带来的“产业变量”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星光岛已圆满落幕数日,而“余音”仍绕梁,效应在放大。
星光岛与东方影都遥遥相望,华表奖颁奖活动期间的众多研讨、参观、主题放映活动就放在东方影都,其中的一个细节表征着华表奖与东方影都之间的“密切关联”:《流浪地球3》的男主演沈腾无缝衔接“转场”——刚刚还在拍片现场灰头土脸,一转眼现身颁奖活动就是容光焕发。正如青岛电影人黄渤所言:“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电影奖之一,青岛又是‘电影之都’,两个美好的事情契合在一起,是个更加美好的事情。”
当然,华表奖颁奖活动短促密集,推动青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长路漫漫。以华表奖为起点,影视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路径值得重新思考:如何放大华表奖的“长尾效应”,从政策定位、产业布局、项目扶持、高校建设、影展引入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从“经验驱动”向“体系驱动”的进阶,提升“电影之都”的品牌价值。
来自产业逻辑的考量
在华表奖颁奖活动期间,一个话题常常被电影人提及和探讨:“华表奖颁奖活动首次出京,为什么选择青岛?”青岛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首个“电影之都”,“丰富的人文资源+顶尖的电影产业集群”应是最佳答案。而其中“东方影都对于国产电影工业化的促进”则是最集中的探讨。
在采访中,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曾引用过一个观点:“东方影都不仅是青岛的影都、山东的影都,更是中国的影都。”确如其言,这些年,东方影都通过工业化基建重塑着青岛的电影产业格局,同样也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镌刻下探索电影工业化的重要印迹。
在中国电影产业亟需新的提振点的当下,华表奖选址青岛举办颁奖活动,能否助力青岛以电影节展为支点提升影视产业的能级,从而打通“制作—奖项—交易—衍生”的全链条,实现从影视取景地到影视制作中心再到影视产业策源地的梯级晋级?从业界个体到电影业界,青岛电影人期待着这一支点能够发挥撬动作用。当然,要兑现这一产业逻辑应从“体系驱动”寻求突破。
电影奖对一个城市电影产业的促进有多大?以厦门与金鸡奖的“链接”为例,这一奖项长期落地后,厦门的电影产业迅猛发展,从影棚建设、电影学院落地到电影公司引入全面提升,同时形成了60多条影视文旅路线,由厦门袁和平影业出品的电影《镖人:风起大漠》尤为引人关注,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之都”形成了厦门全域影城优势。
从全国来看,此次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举办是为国产电影的“节展主线”增加了一个重要城市节点:4月18日,第15届北京电影节开幕,6月初,第27届上海电影节启动,本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恰在两大电影盛事之间。由此看来,在聚光灯之下,中国电影政府奖——华表奖留给青岛的不止于“流量的狂欢”,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次转型与进阶的新机遇。
纵观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已有的电影基地、影视配套公司之外,头部电影企业的引入对电影产业的布局至关重要,《哪吒之魔童闹海》与成都的关系堪称范例。“权威电影节展的引入,进一步吸引头部企业落地、电影人才流入,形成‘节展引企业、企业带项目、项目聚产业、产业成生态’的循环。”有业内人士指出,华表奖颁奖活动期间,成龙、于冬、陈祉希、于洲等电影产业领军人物莅临青岛,有助于青岛电影朋友圈的“扩容”,也将为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重估话语权升级之道
在本届华表奖颁奖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青岛获颁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念奖杯。这份特殊的荣誉正是对这座城市光影功勋最好的认证。有关资料显示,青岛拥有唐国强、黄渤、黄晓明等资深演员,青岛籍导演、制片人、演员每年有将近20部电影的创作。而东方影都自2018年开园以来就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揽获暑期档、春节档等多个重要档期的票房冠军,以东方影都为代表的青岛影视基地已创造出超过387亿元的电影票房总产出,同时对中国神话史诗、科幻大片、漫改电影、科幻喜剧、军事题材等电影类型也起到了重塑模式的重要作用。
此次华表奖颁奖活动的落地是对东方影都诞生的电影IP的重新估值,是对青岛影视基地制作端优势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本地电影产业的提醒:对于同时拥有制作优势、明星资源、项目范例和历史积淀的城市来说,青岛需要以产业思维为导向梳理自身条件,重估自身在电影产业里的地位。
“青岛在电影领域的话语权仍需‘加力’。”有电影人指出,这份“加力”需要从系统的维度考量青岛电影发展的特点,需要从它在中国电影甚至世界电影中的定位来统筹全产业链的塑形。
也有电影人指出,对照刚刚结束的北京电影节和即将开启的上海电影节,前者通过姜文导演这个“发声筒”传递了北京对电影创作的深刻认识,后者则通过20多年的积淀形成了国际化视野、产业前沿属性等海派特点。青岛不妨进一步放大华表奖的展节效应,在让业界了解青岛电影发展态势、政策优势的同时,系统梳理东方影都前期积累的创作流程,总结出中国科幻片、神话史诗片、军事大片的新范式。
在本届华表奖颁奖活动的第二天,青岛对外发布《青岛市支持电影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十条措施”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拍摄补贴,而是聚焦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产业核心环节,构建起覆盖电影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而从青岛海发集团的“下一步计划”中同样可以看到打造“中国电影未来片场”的目标:聚力科技影都建设,着眼全球视野,引进国内外领先的虚拟拍摄、AIGC等技术落地,推动东方影都向新质生产力枢纽跃升;深耕内容创作核心,突出影视基地服务、投资制作、产教创新、文旅节会等发展方向,持续擦亮青岛“电影之都”城市名片;强化人才招引支撑,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设立大师工作室、人才园区等柔性引才模式,构建涵盖全链条的多层次人才体系,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能。
这一发展影视产业的决心与业界的期待产生了“同频”。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重估青岛电影的价值,不只是从票房价值角度重估,更是对产业制作乃至对电影教育的理念重构。
影视产能化“量”为“质”
近期,备受关注的《流浪地球3》正在东方影都拍摄。在采访中,郭帆导演将东方影都总结为一个带着“痛”与“爱”的地方:“东方影都这儿像是一个家一样,拍了两部戏又回来了。它本身具有那种亲切感,所谓的‘痛’,就是你会回忆起来之前拍戏的时候遇到的那些困难,而且,我们这次有新的想法、新的创作,又有好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拍。我们可以预料到会有更多难的部分,可以预见到那个‘痛’在哪里。”
与东方影都有着这样“故事”的电影人并非少数。在本届华表奖颁奖活动中,可以用“重返”来概括此次的阵容,从导演乌尔善、郭帆、文牧野、邱礼涛、高群书,到演员李雪健、黄渤、雷佳音、沈腾、景甜、那尔那茜、王圣迪、李庚希、陈坤、陈牧驰、于适等,几乎过半的出席影人都曾在东方影都感受过创作的“痛”与“爱”。
“华表奖大大提升了青岛作为‘电影之都’的知名度,也让外界对青岛电影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里不仅是经典的取景地,还是国产电影的策源地。”一位业界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面临短视频流量冲击和微短剧分流的情形下,立足于中国电影工业化基地进行电影的表彰和总结,让众多中国电影人以亲历来感受新时代电影的新业态。与此同时,华表奖对东方影都出品电影的褒奖,验证了电影人在“痛”的过程里凝聚行业共识,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人突破想象力边界给出了指引。
正如这位业界人士所言,目前,东方影都已成为国际一流的超大型影视拍摄基地,以东方影都产业园为核心的影视制作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电影创作者在东方影都实现硬件保障与视效、道具、服装等产业链协同,形成了“创作生态圈”,拍三部曲的郭帆、拍四部电影的乌尔善印证了成熟协作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而且,电影人的经验沉淀和创新孵化在东方影都得以实现,从《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到《独行月球》的接力实现了科幻片的标准化流程,将创意变成了可视化成果。
电影未来怎么走,东方影都的“工业化经验”和“创作生态圈”给出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路径;而华表奖将众多优秀电影、优秀电影人的“荣光时刻”凝固在黄海边的同时,也给青岛留下了一道命题:一场“电影盛会”如何助力城市打造“影视高地”?更为深远的是,如何通过影视产能的化“量”为“质”,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推动城市发展?
近期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总结会指出,要充分放大办会效应,做好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提振文旅、扩大消费,同时加快影视要素集聚,推动电影产业全链条升级,持续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借助青岛新一轮的电影经济政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将加速汇聚。以青岛影视基地为核心引擎,探索建设青岛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强化青岛作为电影产业枢纽的定位,释放全产业链上新质生产力的效能,青岛这座“电影之都”也将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留下更加光辉的城市印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文化动态 2025-05-09
文化动态 2025-05-09
文化动态 2025-05-09
文化动态 2025-05-09
文化动态 2025-05-09
文化动态 2025-05-08
文化动态 2025-05-08
文化动态 2025-05-08
文化动态 2025-05-08
文化动态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