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6件展品唤醒千年麦作记忆 莱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秀娥创建麦作文化体验馆

文化产业导刊2025-05-23 09:31

  早报5月22日讯 在大沽河畔的莱西市,一座以小麦为主题的文化殿堂——麦作文化体验馆正以独特的姿态讲述着“一粒麦”的文明史诗。这里不仅是莱夷麦作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是胶东面食非遗技艺的传承高地。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承载着千年农耕记忆的文化中心,对话莱西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马氏巧饼”第六代传承人、麦作文化体验馆创始人马秀娥,听她讲述如何以“一粒麦”串联起历史、民俗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体验馆创建于2018年4月,场馆分为小麦长歌、面食记忆、七巧工坊等多处展馆,从小麦的发展史探索莱夷麦作文化的起源,从面食的品类探索面食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从七夕巧饼文化的历史探讨七巧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旨在把莱麦文化及面食制作发扬光大。”说起体验馆的情况,马秀娥如数家珍。

  解码“莱人种来”文化密码

  “小麦名曰‘来’,莱人种来,这便是‘莱西’之名的起源。”站在小麦长歌馆的展板前,马秀娥抚摸着展柜中斑驳的石碾子,目光深邃。这座占地200平方米的展馆,以“引言、莱人种来、莱夷、莱麦、产芝遗址”等22个主题板块,将小麦从史前驯化到现代种植的历程娓娓道来。

  展馆内,46件珍贵展品串联起一部小麦文明史:古莱人收割小麦的石铲刀,小麦播种用的点葫芦,装小麦用的升、斗,野麦子标本,航天黑麦……“莱夷先民在九河流域开垦麦田时,欧洲人还在用石斧狩猎。”马秀娥说,这里的每一件农具都在诉说着胶东先民的智慧——古时犁的改良让麦作效率倍增,先辈们“面锣”筛粉技术至今仍在民间沿用。

  在“麦神”展区,一幅栩栩如生的麦神画像令人驻足。“古人视麦为天赐,祭麦神祈求丰收的习俗延续了数千年。”马秀娥介绍,莱夷人从培育小麦开始,对小麦就有浓郁的原始崇拜,几乎每个农历节日都要用面食表达喜悦和祝福,寄托着人们对小麦文化的热爱。这些沉浸式展陈,让原本静默的文物“活”了起来。

  展示莱西面食丰富内涵

  转入面食记忆馆,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昂首盘踞的“圣虫”、憨态可掬的“猪头饽饽”、缀满红枣的“百岁馒头”……16种形态各异的胶东花饽饽,在暖光灯下泛着麦香。“这不是简单的果腹食物,背后承载着世世代代莱西人的美好记忆。”马秀娥看着眼前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饽饽说。

  面食记忆馆从小麦营养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小麦功效到各种饽饽的吉祥文化,集中展示了莱西面食的丰富内涵。展柜中,29件与面食相关的老物件陈列其中,竹编耧、方笸箩、圆斗……对莱西的面食传承做了深入细致的记忆回放。“新生儿三日送‘喜面’,百日蒸‘百岁馒头’,盖新房要‘狮虎把门,金龙绕梁’……”马秀娥娓娓道来。

  展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本草纲目》对小麦功效的记载,一旁的营养成分表用现代科学印证着古人的智慧。“我们开发了低糖高纤维的功能性饽饽,让传统技艺跟上健康潮流。”马秀娥透露,体验馆联合科研高校研发做出功能食品,让不敢吃面食的高血糖的朋友吃上放心面食。

  免费开展面食培训200余场

  作为山东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七巧工坊馆内8米长的手工面板前,总能看到研学孩子们揉面的身影。526件果模藏品中,20件入选《中国工艺美术集成》的花模堪称镇馆之宝,其中一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灰陶花模。“马氏巧饼从明朝传承至今,靠的是‘一饼一乾坤’的匠心。”马秀娥展示着六代传承人使用的果模,从第一代的简易花鸟纹到第六代的3D打印定制模……变迁的纹样里藏着时代发展的密码。

  这里不仅是技艺传习所,更是乡村振兴的孵化器。2019年以来,七巧工坊免费开展面食培训200余场,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创业。

  “莱西麦作系统不仅是历史,更是未来,我们要让小麦文化长出翅膀。”马秀娥指着墙上的荣誉榜——从“省创新创业好项目”到“中国好品牌”,从首届青岛市花饽饽创意大赛到央视直播……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她有着更大的愿景:建立乡村礼记馆、农村改革馆,以麦为媒,让土地深处的礼俗智慧与时代变革的铿锵之音,随麦香飘向更远的人间烟火。

  夕阳西下,小麦文化中心的屋顶在晚霞中泛着金色的光芒。马秀娥站在“七巧工坊”的匾额下,身后是忙碌的工坊与欢笑的研学孩童,“小麦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文明的韧性。”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滕丹宁 通讯员 张蔚 摄影报道)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