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泊里民俗博物馆:农耕记忆里的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导刊2025-05-23 09:56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一座承载千年古邑记忆的民俗博物馆,以3600余件藏品勾勒出胶东半岛的农耕文明图谱。这座2018年落成、面积1400平方米的场馆,是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已成为解码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

  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巨幅青铜浮雕,生动镌刻着泊里先民“陆耕海作”的双重智慧。作为农耕文明的活态见证,“泊里大集”实景复原区重现了三百年商贸盛景:古街巷里酒旗招展,麻袋包、木杈等农具错落陈列,逼真的灶台水井诉说着市井烟火。这座始于明清的农贸枢纽,至今仍是连接城乡的经济脉搏。

  非遗瑰宝在展馆中熠熠生辉。“孙膑创编”的泊里红席惊艳亮相,红白篾条交织成非遗密码。这项源自战国的技艺,以“柔若锦缎、密不透水”的特质延续千年,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之辉映的麦草画展区,30余道工序造就的艺术臻品,让小麦秸秆幻化出《清明上河图》等传世画卷。

  面朝黄海的展陈空间,航海灯塔造型柱体指引着海洋文化叙事。明清古港模型再现董家口“千帆竞发”的盛况,斑驳的渔船与渔具群组演绎“向海而兴”的生存智慧。特别设立的“泊里味道”展板,揭秘西施舌、海鲜烩饼等地理标志美食,后者更以非遗身份飘香新区美食地图。

  夕阳余晖中,博物馆外的“泊里大集”雕塑与远处的董家口港交相辉映。这座藏于市井的民俗殿堂,用犁铧、席篾、渔网编织着农耕文明的昨天,更以创新姿态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明天——当老物件遇上新创意,千年古邑的文化根脉,正化作赋能乡土的源头活水。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高静文 通讯员 闫东浩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