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07-24 10:34
在即墨区龙泉街道小寨村,有位葫芦烙画传承人齐妮娜。只见她指尖捏着温热的电烙铁,在饱满的葫芦肚上轻轻游走,青烟袅袅中,一朵牡丹带着焦糖色的暖意慢慢舒展。这是她与葫芦相守的第八个年头。在通过美术专业学习和传承老一辈技艺的基础上,齐妮娜创新彩烙工艺,自制了12色的葫芦套色专用颜料。色、烙结合后,让颜料深层渗透到葫芦内皮,不怕水、不掉色、耐盘玩,通过上油后能永久留存。8年来,她创作了近千件葫芦烙画作品,并创新作品形式,制作出茶缸、化妆镜、挂饰等各类葫芦烙画作品。日前,青岛早报记者走进齐妮娜家中,听她讲述与葫芦烙画的不解之缘。
人物名片
齐妮娜
年龄:50岁
身份:即墨区龙泉街道居民
“作为烙画的传承者,我想尽力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创新作品展示出来,也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早报热线:82888000
指尖上传承葫芦烙画
记者走进齐妮娜家门的瞬间,先被满室的葫芦晃了神。墙上钉着的木架像片微型森林,形状各异的葫芦挤挤挨挨,有的刚烙好图案的轮廓,有的已经上了色,孔雀的尾羽泛着青蓝光芒,牡丹的花瓣透着粉紫色。迈入她用阳台打造的工作室,木桌上,一支可调温的电烙铁正插在底座上,亮着橙红色的指示灯,烙铁头上还带着余温。
齐妮娜坐在桌前的小板凳上,左手扶着个拳头大的亚腰葫芦,右手捏着特制的细头烙铁,正低头给葫芦上的仕女描眉。烙铁尖碰到葫芦皮的刹那,腾起一缕极细的白烟,散发出草木炙烤的焦香。
“这葫芦皮嫩,温度得卡在100℃,高一度就焦了。”齐妮娜笑着向记者打招呼,手里的烙铁却没停,手腕轻轻一转,仕女的眉峰便有了弧度。桌角摆着几支不同形状的烙铁头,有的圆钝如笔头,有的尖细如针尖,旁边的白瓷盘里,12色颜料像凝固的彩虹。
齐妮娜停下手,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比手术刀还薄的刻刀,对着葫芦腰上的花纹轻轻刮去,“这里得用釉雕收个边。”刻刀游走处,葫芦表面的硬皮落下,露出浅绿的内皮,像给仕女的衣摆镶了圈玉边。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齐妮娜手上,能看见指腹上厚厚的茧子,虎口处还有块淡淡的褐色印记——那是早年被烙铁烫伤的痕迹。
葫芦里藏着“时光密码”
“葫芦谐音‘福禄’,这物件天生就带着中国人的浪漫,圆滚滚的肚腹藏着‘福’,纤细的腰肢缠着‘禄’。”齐妮娜说,老一辈手艺人把对好日子的盼头烫画在葫芦上:春种时烙片绿叶;秋收后画串谷穗;孩子满月了,找个小巧的亚腰葫芦烙上长命锁的纹样,挂在摇篮边。
“烙画这手艺就像‘火与木的私语’。”齐妮娜娓娓讲述着葫芦烙画的“前世今生”,手里的刻刀一刻不停。她说,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从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烙花”传承而来,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到清朝时又重新兴起。
齐妮娜见过姥爷用最原始的火针作画,铜针在油灯上烤得通红,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却稳如磐石,“滋啦”一声轻响,葫芦皮上便浮起淡淡的棕黄色,像盖上了印章。可传统的烙画总有遗憾,烙铁温度高了,会把葫芦皮烤成焦炭;下笔力道重了,细腻的纹路会崩裂;速度快了,线条又会游移无力。齐妮娜常想:“葫芦的皮那么细腻,为什么不能像画布一样留住更多色彩呢?”
自制颜料创新“彩烙”
齐妮娜说自己与葫芦的缘分是从摇篮边开始的。她至今记得,姥爷的八仙桌上总摆着个大葫芦,老人没事就摩挲着它。妈妈是当年即墨师范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教学生弹琴唱歌之余,最爱坐在姥爷身边学烙画。有次她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火针在小葫芦上画小鸡,结果手一抖,把鸡头烙成了墨团,妈妈笑着说:“咱们家的葫芦藤,就得让你们年轻人折腾着长。”
齐妮娜真正把这根“藤”接过来,是在2018年。那一年,即墨老宅拆迁,齐妮娜从青岛市区搬回小寨村,同时搬来了油画颜料、画笔,将姥爷的手艺接了过来。第一次试着给烙画上色时,她把油画颜料调得极稀,小心翼翼地涂在刚烙好的葫芦上,可第二天早上一看却傻了眼——颜料浮在葫芦皮上,指甲轻轻一刮就掉了下来。
这样的失败在往后的3年里成了家常便饭。她试过用丙烯颜料,结果葫芦越放越硬,像块风干的木头;试过用矿物颜料,颜色倒是持久,却僵硬得像涂了层漆。直到有一天,她在整理姥爷遗物时翻出一沓泛黄的牛皮纸,里面裹着十几枚形状各异的葫芦,其中一个小葫芦的内壁上留着淡淡的红色印记,几十年过去,那颜色竟像长在了葫芦里。“就是它了!”齐妮娜突然明白,葫芦是有生命的,得让颜料像养分一样渗进去。她想起油画里颜料与松节油的配比,开始琢磨着给葫芦“量身定制”颜料。那段时间,她的院子里总飘着奇怪的味道:松香的醇厚、蜂蜡的甜腻、矿物粉的土腥气混在一起。她把12种基础色的矿物粉按不同比例调和,加进蜂蜡里,熬得浓稠。最难的是把握颜料渗透的“度”,浅了容易掉,深了又会破坏葫芦的肌理。
有次为了试验新配方,她熬夜给葫芦上色,左手捏着调色刀,右手握着特制的细笔,笔尖刚触到葫芦皮,突然打了个喷嚏,颜料溅在刚烙好的孔雀尾羽上,“当时心疼得差点哭出来,那葫芦我已经烙了半个月。”可定下神再看,那抹意外的蓝绿色竟让孔雀像沾了晨露般活了过来。这个“失误”成了她烙画工艺里“渐变色晕染”的灵感来源。
3年里,废掉的葫芦能堆成小山,齐妮娜终于研制出12色套色颜料。这些颜料能顺着葫芦皮的纹理渗到内里,上油后用布一擦,颜色会变得更鲜亮。她给这门手艺起了个名字“彩烙”,既有烙铁的温度,又有色彩的斑斓。
传统技艺融合油画技法
走进齐妮娜的工作室,就像掉进了葫芦的海洋。墙上挂着巴掌大的葫芦挂饰,桌上摆着做成茶缸的葫芦,最显眼的是个半人高的大瓢葫芦,上面的龙腾虎跃形象栩栩如生。“釉雕是姥爷手艺的魂。”齐妮娜拿起一把自制的刻刀,刀刃薄如蝉翼,“釉雕讲究‘去皮不去釉’,就像在葫芦的‘皮肤’上绣花。”她演示着给一个小葫芦刻荷叶:刻刀轻轻一旋,表层的硬皮脱落,露出下面浅绿的内皮,再用微雕机点出细密的纹路,阳光照过来,竟真有荷叶上滚动露珠的质感。
这些年,她把油画的写实技法糅进了葫芦烙画里。画《贵妃醉酒》时,她先用烙铁勾勒出杨贵妃鬓边的绒花,再用调好的粉紫色颜料慢慢晕染;做化妆镜时,她在葫芦底座烙上缠枝莲,再用金色颜料点缀花蕊。齐妮娜的案头摆着个特别的葫芦,是她最宝贝的一件作品。那是2022年冬天做的,颜料还没调好,葫芦却被冻裂了缝,她舍不得扔,一点点用釉雕工艺把裂缝改成了山间的小路,现在看来,倒有种残缺的美。她说:“这就像咱们的手艺,总得在磕磕绊绊里往前挪。”
延伸
让葫芦藤
在时光里伸展
如今,齐妮娜的葫芦作品已经走出国门。有次一名日本客人向她定制葫芦摆件,点名要画富士山。齐妮娜调了种极淡的群青色,趁着葫芦皮微微发热时涂在山体上,颜料顺着烙痕渗开,生成了一种云雾缭绕的朦胧感。客人收到作品后特意发来视频,说摆在茶室里,每天看那抹青色都像看到了清晨的富士山。可她最常做的,还是村民们订的“家常葫芦”:给新生儿烙长命锁,给新人烙并蒂莲,给老人烙松鹤图,“葫芦烙画这东西,就得跟日子绑在一起才活得起来。”
现在,齐妮娜的女儿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学烙画。小姑娘学的是美术专业,却总说在葫芦上烙画比在画布上作画有趣,“你看这葫芦的形状,多适合画只小猫蜷在上面。”有次母女俩合作做了套葫芦挂饰,女儿设计卡通图案,齐妮娜负责烙画上色,挂在网上没多久,就被希腊的客人买走了。有时,齐妮娜听着女儿练习烙画时的轻响,与30年前姥爷铜针烙下时发出的“滋啦”声重叠在一起——这门用温度书写时光的手艺,正像葫芦藤一样慢慢伸展,结出一串又一串带着温度的“福禄”。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
文化动态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