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3“田园”到2025“山海” 费城交响与青岛交响联袂奏响友谊曲

文化产业导刊2025-10-14 09:21

  当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旋律悠然响起,青岛大剧院音乐厅现场近千名观众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穿梭: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成为首个访华的美国顶级交响乐团,正以《田园》拉开中美艺术交流序幕;如今,这支拥有125年历史的传奇乐团,重磅阵容与青岛交响乐团携手,以同样的经典曲目,在青岛续写了跨越国界的音乐友谊。这场费城交响乐团与青岛交响乐团音乐会,让岛城乐迷在家门口享受到世界顶级音乐盛宴。

  从《田园》初啼到“山海”回响

  创立于1900年的费城交响乐团,以其1700张唱片、多座格莱美奖的辉煌履历,以及与斯特拉文斯基、伯恩斯坦等音乐巨匠的合作史,成为“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代名词。而其与中国的羁绊,早在1973年便已开启。彼时,乐团跨越太平洋首次访华,用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架起了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52年间,13次访华的足迹,让“费城之声”成为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符号之一。

  “演奏这首曲目对我们来讲意义很深远。”费城交响乐团小提琴手谢慕晨在演出前的采访中坦言,尽管如今的乐手已非1973年原班人马,但“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传统”早已融入乐团血脉。此次在青岛,乐团与青交不仅复刻了这首象征友谊的经典,还合作演奏了《埃格蒙特》序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呈献了三部贝多芬经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成为此次中国巡演的首站并非偶然。“今年三月我们就在费城与青岛代表团有过愉快的会面。”乐团首席创意制作官Tanya Derksen回忆,当时青岛代表团在费城花展上的演讲,生动展现了城市的文化魅力,“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讨论将音乐家带到青岛演出的可能性。”这场始于春日的约定,最终在金秋的青岛大剧院落地,让“费城之声”首次与青岛的山海交响相遇。

  双城乐团的默契与共鸣

  此次在青演出,十位费城音乐家与青岛交响乐团的联袂呈献,成为当晚最大亮点之一。作为青岛的“文化名片”,青岛交响乐团历经二十年发展,不仅足迹遍布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肯尼迪艺术中心等国际舞台,更以“在经典中融入本土张力”的风格,成为中国优秀职业交响乐团的代表。这场合作,对双方而言既是学习,更是艺术力量的相互激发。

  “跨国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挑战。”谢慕晨的表述,道出了合作的顺畅——青岛交响乐团在联排前已完成独立排练,而双方仅用两天的合练,便达成了艺术上的高度默契。中提琴手陈则宏对青岛交响乐团赞不绝口:“他们是优秀的演奏家,接受过很好的音乐训练。”在他看来,音乐的魔力就在于“大家听一听,自然就能找到最好的合作方式”,不同演奏习惯的碰撞,最终化作了“相得益彰”的和谐音色。

  这种默契,在演出现场得到完美印证:费城交响与青岛交响联袂演绎,把贝多芬作品中的自然哲思与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现场观众在旋律中感受到“跨越国界的艺术共鸣”。Tanya Derksen此前对中国观众“深切热爱古典音乐”的印象,也在岛城乐迷的热烈掌声中得到印证。

  一场演出与一个约定的开始

  演出落幕,但“费城之声”与青岛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被问及是否会与青岛建立长期交流机制时,陈则宏的回答充满期待:“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青岛,但青岛交响乐团的水平真的很不错。如果以后有更多机会,我们很希望再度合作。”他表示,如果青岛交响乐团有一天来到美国,“我们一定会热心做好东道主。”

  这份“双向奔赴”的意愿,背后是双方对文化交流价值的共识。对青岛而言,与费城交响乐团的合作,不仅让本土乐手获得与世界顶级乐手同台的机会,更能借助“费城经验”推动自身艺术水平的提升;对费城交响乐团来说,青岛观众的热情——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古典音乐的喜爱,让他们看到了“吸引新乐迷”的更多可能。正如Tanya Derksen所说,乐团在费城推出的“Orchestra After Five”短时长音乐会、“the Young Friends”普及项目,正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古典音乐,而中国年轻观众的热情,“格外打动我们”。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