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云寻艺 跟着非遗游云南

文化产业导刊2025-11-12 11:36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2日 第 16 版)
 
  彩云之南,山峦起伏,江河奔流,不仅孕育了壮丽的自然奇观,更滋养着多彩的民族文化。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或是指尖流转的匠心技艺,或是舌尖萦绕的烟火滋味,或是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情。当旅游与非遗相遇,云岭之旅便不再只是风景的欣赏,更成为文化的沉浸与心灵的共鸣。
 
  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10条非遗旅游线路,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的特色旅程。这10条线路覆盖云南多个州市,是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与非遗体验的精心融合,让游客在行走中沉浸式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触摸云岭大地鲜活的文化脉搏。
 
  踏歌寻踪·大理非遗体验之旅
 
  大理白族自治州,既有苍山雪、洱海月的诗意风光,还藏着一座“活着的非遗博物馆”。踏歌寻踪·大理非遗体验之旅是一条从宾川县至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线路,游客可在山水之间,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宾川县大营镇萂村非遗工坊,白族剪纸和白族刺绣静静诉说生活美学。白族剪纸题材丰富,从祝福纳祥的纹样到讲述民俗风情的图案,剪刀起落间,皆是对生活的热爱;白族刺绣技艺更显精巧,小到荷包、绣花鞋,大到白族服装和房间装饰挂画,五彩丝线绣出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审美与智慧。
 
  参观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一次深度体验非遗技艺的旅程。在非遗公共文化空间,游客可亲手体验土陶制作,当土陶与泥塑在指尖成形,湿润的泥土带着温度,每件作品都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载体。
 
  走进“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弥渡县,游客可感受花灯戏与民歌中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去南涧土林景区欣赏“彝族跳菜”表演,能品味舞蹈、音乐、杂技与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精彩。
 
  来到巍山古城美食街上,过江饵丝、蜜饯等非遗特色小吃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的一碗一碟间,满溢着巍山人民对生活的用心用情。
 
  “三江并流”非遗·自然人文探索之旅
 
  云南的三江并流区域,是世界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之地。“三江并流”非遗·自然人文探索之旅是一段穿越横断山脉的旅程,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
 
  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是体验白族扎染技艺的好去处。游客可以亲手体验从扎结、染色到解结的全过程:用棉线将白布扎出各式花纹,再浸入板蓝根染料中,等待蓝白纹路在布面上自然晕染,让苍山的黛蓝、洱海的云白“布上生花”,让每一块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的馈赠。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老姆登村的晓慧传习馆很是热闹。夜幕降临,怒族达比亚舞的鼓点打破峡谷的宁静,伴着《老姆登之夜》的歌声,游客跟着当地人一同起舞,感受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进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同乐村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现场充满活力。傈僳族群众身着彩衣,踏着节奏踏歌而行,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藏族黑陶(尼西)工坊中,游客跟着匠人将陶土捏塑成形,在土与火的交融中体会古老智慧,再饮一杯青稞酒,读懂滇西北的豪迈。
 
  匠心拾遗·玉溪非遗研学体验之旅
 
  匠心拾遗·玉溪非遗研学体验之旅的魅力,蕴藏在哀牢山的村寨间。从花腰傣的彩衣到哈尼族的梯田,每一站都能开启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平寨社区的刀向梅织锦工作室,是感受花腰傣文化的窗口。花腰傣服饰以“艳若霞光”闻名,从染色到梭织,全靠传统工艺。游客可以坐在织布机前,跟着传承人学习织锦,看彩色丝线在指尖慢慢织出花纹,体验这份华美艳丽背后的匠心。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那诺乡的云海梯田景观,则是哈尼族文化的缩影。清晨,云雾缭绕在梯田间。午后,在塔朗村看一场棕扇舞。村里还保留着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草编、竹编等技艺也有良好传承,游客可走进村民家中,体验草编制作,感受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食香陶韵·建水非遗体验之旅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被誉为“中国紫陶之都”。食香陶韵·建水非遗体验之旅以紫陶和美食为中心,采用“加工+销售+体验+培训”模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建水文化底蕴。
 
  建水县临安镇碗窑村是千年紫陶的发源地。从宋代开始,碗窑村就大规模烧制陶瓷,如今还保留着古庙宇、古民居、古龙窑。游客可走近古迹欣赏历史遗存,可走进农家体验紫陶制作。
 
  在建水县西门大板井旁的豆腐坊,游客可以亲手推石磨、做豆腐,看雪白的豆浆一步步凝结成豆腐块。等到豆腐烤得金黄,蘸上辣椒面,再配上汽锅鸡——鸡汤的鲜、豆腐的嫩,是建水独有的味道。
 
  傍晚的紫陶街格外热闹。游客可在工业遗存和现代生活的交融中,逛一逛紫陶店铺,尝一尝草芽过桥米线、狮子糕等美食,在烟火气里感受建水的夜间文化。
 
  多彩民旅情·普者黑非遗之旅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的普者黑旅游景区是“水上田园”的美景代表,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这里有汉、壮、苗、彝、回、白、瑶7个世居民族,每条街巷、每个村寨,都藏着非遗带来的惊喜。
 
  丘北县双龙营镇仙人洞村是重点体验彝族撒尼文化的地方。若赶上彝族传统节日盛会“花脸节”,村里会格外热闹——彝族群众会互相抹黑脸颊,以示传递祝福,抹黑越重、祝福越深。广场上,弦子舞、撒尼民歌轮番上演,彝族姑娘身着盛装齐聚于此,随着旋律起舞,场面热闹动人。
 
  丘北县官寨乡的水竹纸伞制作体验也不容错过。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丘北县壮族水竹纸伞制作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从削竹、裱纸到绘花,每一步都需耐心。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游客可亲手制作一把纸伞,既实用又具纪念意义。
 
  行走云南,让非遗可感、可触、可参与
 
  除了以上线路,云南还有很多非遗旅游线路等待游客寻迹体验:
 
  坡芽情歌·富宁非遗探索之旅带您领略壮族歌书文化的魅力;傣韵基诺情·西双版纳非遗体验之旅带您体验傣族与基诺族的文化风情;“非”游不可·大理苍洱毓秀非遗之美体验游带您深度感受白族文化的精髓;遇见丽江·古城寻遗之旅带您体验东巴纸制作、纳西古乐等纳西族传统文化;探寻“阿诗玛”·石林非遗体验之旅让彝族撒尼文化变得可听、可看、可体验。
 
  这些非遗旅游线路,串联起云南的山水与文化,让游客在行走中邂逅非遗、在体验中读懂非遗,让非遗成为可以亲手触碰、亲身体验的美好记忆。“非遗+景区”“非遗+研学”“非遗+美食”“非遗+演艺”等多元形式,让非遗变得可感、可触、可参与,让“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的理念落地生根。
 
  来云南吧,让脚步慢下来。在苍山洱海边体验扎染,在怒江大峡谷倾听怒族民歌,在丽江古城书写东巴文,在石林景区寻找“阿诗玛”——每一次体验,都是与山水人文的对话;每一段旅程,都能遇见“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里的山水间,藏着非遗的温度,等着你来感受。
 
  数据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