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与产业生成

文化产业导刊2020-11-04 14:21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1期

     《
文化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与产业生成》

       作者:张昕钰  集美大学

                  王广振  山东大学


  引子:由于文化过去通常被看成是变化的结果, 所以它也是一种人类几乎不能或者完全无法控制的活动,现在文化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变化的原因, 所以它也是一种人类必须大力控制的活动。这样一来,就能更多地意识到文化拥有的强大力量,更有意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加】D. 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
 
  摘 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化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竞争力由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持续力等五种因素构成;文化产业对于文化竞争力的生成具有综合推动作用,应该注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生成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文化竞争;文化竞争力
 
  马克思曾断言:“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不到一百年之后,瓦尔特·本雅(Walter Benjamin,1892 年—1940 年)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论著中已经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以“机械复制为特点的文化产业现象和概念,并冷静地指出,丧失“灵韵”、丧失仪式和展览功能的文化产品,其“深远影响超出了艺术的范围”而具有了某种“政治实践”功能,并有可能成为引发“大众运动”的工具。 自此以后直至今日,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不但成为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 世纪末,刚刚摆脱经济困境的“第三世界国家”才恍然发现,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正在将自己置于一种新的入超和逆差地位,自己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正在遭受着新的侵略。于是借助于新技术和新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东南亚、中国、南美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毋庸置疑,全球文化竞争已经集中地体现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上, 世界各国对保护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加强文化贸易、争夺文化市场等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
 
  胡锦涛曾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把文化与综合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对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的新的判断。
 
  (一)文化竞争力的构成
 
  文化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持续力五个方面(如图1),五种力量分别代表了文化竞争力的不同向度和方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竞争力,任何一种力量的缺失都将影响这文化竞争力的真正发挥。
 
  1.文化凝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了文化凝聚力,其他一切力量也将失去意义。文化凝聚力又叫“文化向心力”,即对于一个“文化共同体”来说,其首要因素在于“心”,即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是力量的来源与归宿。每一个文化共同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核心来为自己提供强大的凝聚力。
 
  整个人类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人类所共同拥有或认同的文化品质, 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平的爱好以及母爱、责任感等等就是支撑这个共同体的文化核心,这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文化要素; 一个民族或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而共同的祖先、宗教、历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就是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核心。
 
  文化凝聚力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认同、激励与和谐。
 
  认同。文化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认同同一个文化核心、遵守相同的思维与行为规则,并在交往中形成互相认同。
 
  激励。文化认同产生激励作用, 共同的文化核心促进所有成员为着同一个目的和理想来努力、共同应对巨大的灾难和挑战,并能产生远远大于个人之和的成果。
 
 

 
  图表 1:文化竞争力构成示意图
 
  
  和谐。文化认同与激励使得文化共同体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 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而矛盾可以在内部协调消化。
 
  2.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又称“精神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 年)中提出了“精神生产”概念,基于人类“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具体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与“物质生产力”概念相对, 精神生产力即人类创造精神产品和精神价值的实际能力。
 
  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包含“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整个过程,所不同的是,文化生产 的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对精神资 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新。文化传播和文 化消费跟直接生产一样重要。文化生 产根本上是对“文化人”的生产,是 人对自身的理解、重构和创造的过程。 对于文化人的生产是发展文化生产力 的根本目的,这是对人的精神需求的 满足和对人自由自觉本的主体性的还 原和张扬。
 
  文化生产的直接产物是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又有文化商品与非商品的区别。文化商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这个过程又可称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由于市场经济的高效性及人的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文化产业这种文化生产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文化竞争的焦点。
 
  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凝聚力最终也要借助文化生产来实现,而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持续力都要依附于文化生产力。
 
  3.文化传播力
 
  文化传播既是文化生产的一部分, 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文化?概念的生成就源于交流和传播,人在传播中发现了彼此的差异,最终提出了文化的概念来表示这些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传播。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得不同的文化主体得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互动 , 才形成了今天世界文化繁荣的局面, 而对于封闭的缺少文化交流传播的人群来说,文化发展简直是不可能的, 从今天尚存的原始部落就可看出。
 
  文化传播力集中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媒介。而文化传播媒介是由传播技术和传播体制构成的。传播技术主要体现在传播工具上,从原始的烽火狼烟、旗帜、鼓声等简单信号和口头语言到发明文字,再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又到电话、广播和电视的推广, 直至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人类为传播技术和工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收获,终于迎来了立体化、互动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时代;传播体制主要是指人类对文化传播的控制系统,从较早的邮驿制度到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的管理和经营,再到今天互联网市场的形成与制度的完善,都是传播体制的具体表现,今天的传播体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市场体制和非市场体制,在非市场体制里政府管理控制体制又占主导。
 
  4.文化创新力
 
  文化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它渗透在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是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因此文化创新力也成为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创新不同于简单的文化生产,文化生产更侧重于量的增长,是一种机械化的复制过程,而文化创新则是对文化的内在质的提高与更新;文化创新也不同于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在对原有文化的肯定和强化,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延续,而文化创新则更多的具有否定的品质,是对原有文化的批判和筛选。
 
  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文化创新之需要尤为迫切。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和坚固的文化共同体。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分析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以客观、历史、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为文化创新提供土壤和养料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文化创新的包袱。文化创新虽然源于人自由自觉的本性,但是对于处在一个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来说,必须能够寻求到传统与现代、内在与外来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有效的文化创新体系,以保证文化创新的有序、持续进行,真正形成能够带动整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创新力。
 
  5.文化持续力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在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产生、发展、消亡和更替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种文化,亨廷顿认为迄今只有七八个文明历经千年而仍然存在并影响着当今世界、构成了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如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 它们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在于它们的持续性,也正是这种持续性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连续性。
 
  构成文化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从而获得持续性的文化要素,存在于影响一个群体思维和行为的文化传统之中,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文化传统反映了文化存在的方式、沿袭的过程、播化的模样。它既肯定了过去表明了现在,也预示着未来。”文化传统已经过历史检验和人们的认同为文化发展提供思想纽带,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其鲜明的独特性为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参照范本和精神支撑。
 
  文化创新力有赖于历史的文化积淀,固有的文化土壤是文化创新的背景和前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就构成了文化的持续力。
 
  (二)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生成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的生成是多方面和多途径的。显然,文化竞争力的生成需要从凝聚力、生产力、传播力、创新力和持续力五个方面入手,其途径包括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以及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环境等等。但是,仅仅明确从?五个方面入手?并无实际指导意义,而以上这些途径显然是?自上而下?的,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实施,其作用极为有限。我认为,文化产业应该在国家文化竞争力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主力作用,我们应该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文化战略和全球文化竞争的高度来看待。
 

 
  文化产业对于文化竞争力的生成具有综合推动作用,要理清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弄清?何谓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什么呢?对于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ies)从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正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 年-1940 年)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机械复制”将文化艺术所特有的“灵韵”(Aura)吞噬殆尽,但同时也撕掉了其高贵冷艳的面孔,使更多的普通大众得以享受文化,这无疑又极具革命性。在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论调, 比如泰勒·考恩(Tyler Cowen)在其《商业文化礼赞》(1998 年)中竭力说明商业化对于文化的益处以及 “文化商业”存在的合理性,而尼尔·波 兹 曼 (Neil Postman,1931 年 ?2003 年)却在《娱乐至死》(1985 年) 中说明,以娱乐化为标志的文化产业 会将人类文化蚕食破坏,最终人类自 身也将走向毁灭。
 
  其实,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一套以资本为动力、以现代市场为基础的高效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整合创造为普通大众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再通过高效的、自由的市场将文化产品送到普通大众的手中,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娱乐、审美、求知)构成了文化的再生产,文化再生产本质上是“人的生产”,其结果是人的满足和提高,而人的满足和提高才是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文化产业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文化和文化传播的认知,文化传播可能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比如学术交流),也可能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政治行为(比如“文化侵略”),现在文化传播更可能是一种经济行为、一种商业行为, 而文化将化身为商品来供我们自由的选择。
 
  法兰克福学派( F r a n k f u r t S c h o o l )提出“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的本义就是指国家和独裁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和强势集团对社会和大众控制的手段,文化产业被当作生产适合于高度秩序化和大众化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把一种意识形态高效率和规模化强加于每一位民众的传播机制。中国当前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与那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有本质区别,文化产业不再服务于独裁主义者,而是服务于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市场主体。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力量的发挥主要依靠两个因素:市场和大众。市场是一种高效的、相对自由的生产和交换体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大众指文化产业的目标消费群体,大众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和消费是生产的结束,也是再生产的开始,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传播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又因为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持续力是通过文化生产和传播来实现的,所以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持续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市场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和强劲的动力,因而文化创新力也可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得到提高。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