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2 10:42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作为2025年展季的开篇之作,西海美术馆4月3日推出艺术家赵刚的全新个展《青岛,青岛》。此次展览围绕青岛展开叙事,借助三个篇章以及百余件绘画作品,呈现了赵刚自1978年对青岛的初次描摹,直至历经全球文化与个人身份的激烈碰撞后,再次回归青岛,感慨“一切未曾改变”,依旧是那熟悉的“青岛,青岛”的心路历程。
有关青岛的艺术启蒙与回溯
“1978年,我第一次到青岛写生,看到德式建筑,当时我什么都不懂,因为在北京看过几本法国印象派的画册,就误以为这些是法式建筑,直到后来我去了德国……”赵刚这样回忆与青岛的邂逅。他还在青岛邂逅了印象派后期艺术家的作品。青岛独特的西方建筑风格与异域风情,成为了赵刚艺术启蒙的“第一现场”。本次展览中,赵刚展示的1978年青岛老火车站画作与近期绘制的新火车站作品,揭示了他以青岛为“文化镜像”,对东西方美学张力与交融的探索。
“两年前,我来到西海美术馆,被这座建筑打动,便申请在这儿做个展览。”起初,赵刚是计划再来青岛画写生的。正在他筹划之时,偶然在小红书上发现了青岛的图像,于是赵刚“借用了上面的一些图像”。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当下,社交媒体成为时代切片的载体,赵刚化身“数字漫游者”,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截取现代生活碎片,重构日常荒诞。
半小时限时创作“100张青岛”系列是赵刚对身份命题的终极回应。他以“半小时”为自我设限,在青岛街头捕捉瞬间的市井烟火与沉默海岸。从红瓦老站到玻璃新厦,建筑变迁隐喻着青岛文脉的韧性。这种“自我设限”实为破局之道——在风景、静物与人群的杂糅中,赵刚接纳了霍米·巴巴笔下的“混杂性”,以未完成的笔触为身份困局写下开放答案。
个体与城市的跨时空艺术对话
西海美术馆作为扎根青岛的当代艺术机构,借助赵刚此次“洄游”式创作,展现出其与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螺旋式契合,深入探讨个体经验与城市文脉的共生关系,为本土性注入了充满流动感的批判维度。
策展人、中央美院教授张子康表示,本次展览作品体现赵刚在艺术语言的演变中彰显了创作理念与文化观念的稳定性,并映射到青岛的城市文脉之中。展览里,相隔四十多年的青岛老火车站与新火车站画作,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延续了建筑的精神。“正如赵刚多年前被青岛建筑的西方气质吸引,如今他找到了青岛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从历史走向当下,完成了萨义德寻根式的回归。”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7月27日,观众可在展览现场感受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此外,西海美术馆4月3日起还将呈现意大利艺术家双个展——维奥拉·莱蒂《亲爱的可憎之灵》与塞西莉亚·德尼斯科《你对我们有何期待》。这是两位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机构个展,她们以截然不同的媒介与视角,共同构建一场关于隐形的支配结构、记忆与身份的诗性思辨。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