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2 12:13来源:中国文化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本报记者 李 雪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起步平稳、开局良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其中,文化旅游业表现亮眼、活力涌动,成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引擎。
国民经济开局良好离不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六方面18项具体举措,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强调“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为提振文旅消费指明了方向。
在行业共同努力下,新春文旅消费“第一棒”走势喜人。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均创新高。山西“平遥盛景”灯光秀、四川自贡“彩灯大世界”等文旅项目点亮一座座“不夜城”。冰雪产业“热”力全开,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单日入园游客量首次突破10万人次,“冰雪+”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体验,消费者更愿意买单。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春节上映的现象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达150多亿元,盲盒、手办、徽章、卡牌等相关衍生产品“一吒难求”。加之品牌合作,其IP总商业价值或超300亿元,溢出效应明显。
入境旅游市场也实现“开门红”,受益于“免签朋友圈”扩容、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华外籍旅客大幅增长。截至3月31日,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2%;其中免签入境657万人次,占71.3%。在北京,除了故宫、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外籍游客还喜欢骑游中轴、漫步北京,体验各种非遗项目。
这个春天,文旅赋能,乡村旅游生机勃勃。“以前游客来了,往往转一会儿就出来了。现在可看可体验的多了,大家玩上半天都不愿意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源地旧址——“当年农家”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乡村旅游不仅限于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涉及农旅融合、文创、运营、品牌、营销等业态,潜力十足。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
“新”是一季度文化旅游业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另一个特点,各地新潮文创、博物馆新秀新展、沉浸式戏剧吸引消费者前往尝鲜。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亿元,并带动设计、生产、营销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出超千人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一场表演、一个展览奔赴一座城,成为近年来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3月28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成都上演,同步推出“跟着《苏堤春晓》游四川”主题活动,观众凭票根可享受成都、眉山、雅安三市多个景区门票5折优惠。上海博物馆特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展以来,至今热度不减,逾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和海外,带动周边消费超100亿元。《2025年一季度中国演唱会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演唱会总演出场次达536场,票房收入25亿元,演出经济与旅游景点、夜间休闲娱乐、文创产品及商业空间深度融合,催生出丰富多元的业态。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旅领域,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与舞蹈演员携手共舞,助力登山的外骨骼机器人、可负重的机器狗涌入景区,营造出更加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场景。福建推出的大型文旅山水史诗《月映武夷》舞台区域约2500平方米,由全水沉浸升降机械舞台构成,整个舞台水量近1万立方米,能在1秒内实现不同舞台场景的无缝切换。
此外,民营文旅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凭借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市场适应性,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积极介入研学、文创开发、非遗传承、乡村民宿等领域的发展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赢得大众口碑的同时,自身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