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9 10:25来源:青岛早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近年来,青岛市在加快建设高品质“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战略框架,鼓励各区市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博物馆,并通过“博物馆+旅游”模式激活乡村经济。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访了这些扎根乡野的“文化容器”,看它们如何通过展示农耕、渔村、民俗等特色文化,传承乡愁记忆,推动文旅融合,走出一条保存乡土记忆、触摸乡情温度、品味乡愁滋味的全新路径,并使之成为解锁“乡土中国”的鲜活密码。
随着文博热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乡村地区不断涌现,成为传承乡村文脉、促进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作为“博物馆之城”的青岛,也将“乡村记忆”作为支撑“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体系的四大特色之一。据统计,青岛现有乡村博物馆27家,聚焦地域文化特色,业已形成村史记忆、非遗活化、产业文化和民俗生活等多类型、多维度的展示体系。
多维体系丰饶乡村记忆
位于胶州湾北岸、红岛的西南端的宿流社区三面环海,这里不仅有着青岛渔村“靠海吃海”的生活日常,还承载着看得见的乡愁、摸得到的记忆——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馆中分门别类地收藏着各种渔业用具、渔船模型,以及手摇式纺车、木制风箱等老器具。
经过两年的收集、整理、布展,500多平方米的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共收集、陈列藏品2003件,展陈资料10万余字。博物馆以宿流先民的由来为切入点,通过“新石器的余晖、古木渔船的发展史话、百年渔民生活、唤醒渔岛捕鱼长歌”四大板块,配以实物、文字、图片、模拟场景等,全面向游客展示村庄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不同时期的发展面貌。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作为青岛乡村博物馆纲目中有关村史记忆类的典型代表,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第二批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范点。
平度勇华民俗博物馆与即墨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非遗为核心,前者由私人收藏发展而来,藏有6万件民俗物品,涵盖明清家具、鲁绣、卡花模具等,并计划扩建非遗主题园区;后者围绕胶东地区非遗技艺,展陈即墨花边、田横砚等,并配套开设研学课程和黄酒酿造体验,年参观量近30万人次。
作为产业文化类乡村博物馆,青岛海盐博物馆依托东风盐场旧址,结合9000亩户外盐田,打造集海盐历史展示、制盐体验、观鸟研学于一体的特色场馆,并计划于2026年拓展露营、卤水盐浴等文旅项目;崂山古法榨油博物馆则通过传统榨油工艺展示与体验,成为农业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
民俗生活类乡村博物馆以记录、展示和传承民间日常生活、传统习俗、节庆礼仪、手工技艺等为核心内容,聚焦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如泊里民俗馆,将2000年历史的红席、300年历史的泊里大集等元素融入展陈,成为地域民俗文化的缩影。
激活乡土文化精神共振
有别于城市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是以泥土为底色、以乡愁为脉络,将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非遗、技艺、传说等浓缩在一方天地之中。它们或是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成,保留了过往的印记,将衣、食、住、行、生产等老物件进行原貌展示;或是科技赋能的活态展馆,采取多媒体影像、人机交互等方式,用现代化技术突破时空局限呈现乡情村史。在青岛市博物馆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庆看来,乡村博物馆的兴起是在城镇化的浪潮下,对于如何保住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这个难题的全新回答。
“乡村博物馆的本质是‘从土地中生长出的文化容器’,其生命力源于对在地属性的深度挖掘。”刘庆认为,在乡村博物馆里找寻乡土乡情乡味,既是触摸乡土根脉的寻根之旅,也是激活文化基因的精神共振。乡村博物馆用朴素的方式延续乡村文脉、留存乡愁记忆、传承传统技艺,用切实的举措涵养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振兴、增进文化自信,使其不再是静态的陈列场,而是流淌着生命力的文化活体。
近日,记者来到城阳村社区村史博物馆,这里有20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通过老物件、场景复原和村民捐赠的680件藏品,系统呈现城阳村近百年变迁,成为村民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当地居民王少阳一家三代的同游则成为乡土文化精神共振的最佳诠释:爷爷看着村史照片,向家人解释村名的由来;奶奶指着一台具有年代感的老旧收音机感慨“这是村里人捐赠的,当年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王少阳的小女儿则手拿蒲扇、盘腿上炕,在村史展区兴奋地体验祖辈们生活的场景。
“村史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个宝贵的精神家园。”王少阳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虽然还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他们与祖辈的生活方式已有天壤之别。博物馆复原了老民居的生活场景,自己在这里找到了儿时的回忆,也记住了这方土地的乡愁,“村史馆是城阳村发展的缩影,也是社区一步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见证。”正如王少阳所言,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过程既让面临消失的乡村文化留存下来,也让曾经在这里长大的人们得以再次触摸历史,重温来时的生活轨迹,在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激发出创造新生活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家乡。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相关链接 /
全省第一!
“博物馆之城”再传佳音
目前,青岛共有各类博物馆145家(国家一级馆6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同类城市前列,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在2024年第五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中,青岛新获评国家一级馆3家、二级馆6家、三级馆3家。
在场馆建设方面,投资约6.8亿元扩建的市博物馆,新建馆面积超5万平方米,建成后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目前扩建工程已顺利完工,正在加快展陈筹备;成功引进全国唯一的水下考古博物馆,也是全省第一家“国字号”央地共建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总投资约6.2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创新活化利用形式,结合历史建筑文化背景,推动海滨旅馆旧址建成青岛印象博物馆;结合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依托百年里院打造里院记忆博物馆,展示青岛传统建筑特色和社会生活变迁。
家门口的精品展陈也在不断丰饶着岛城市民的精神生活,“探源青岛”“城阳山海间”“小贝壳大世界”“博融万家”馆际联展等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特色展陈,引进“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只此敦煌”“观妙入真”等一批高质量展览,吸引1000余万人观展,先后7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丈量青岛——文物主题游径作为典型案例获评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家博物馆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4家博物馆入选“全国文化遗产百强旅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