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7 15:17来源:中国青年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一幅宋元时期的海洋商贸图景在我们面前徐徐摊开,而它的中心,是泉州。7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艘南宋商船。现在它被称为“南海I号”,当然,在800多年前它应该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当它再次驶入人们视线,是1987年,被发现于广东台山、阳江交界海域。
2007年,“南海I号”被打捞出水,发掘出文物近18万件(套),其中瓷器16万件,铁器凝结物124吨。沉船中有一件德化窑瓷罐,上有“癸卯”年墨书, 南宋淳熙的癸卯年为1183年。由此推测,商船出航应在1183年,经研究是从福建泉州出发。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方石刻。位于泉州城郊西北的九日山,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最窄的位置,背山面水,像一个天然门户,是泉州文化的发祥地。宋代官方于1087年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出海许可审查、货物检验、税收,还包括一件大事——主持祈风祭海,地点就选在九日山。
祈风是为了航海平安,泉州太守率领部下出席,设祭坛供祭品,还要宣读《祈风文》。隆重的典礼完成后,祈风的经过会被镌刻于九日山的崖壁间,这就是“九日山祈风石刻”。现存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10方,其中一方刻于淳熙十年,即1183年。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冶铁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地处泉州西北山区腹地,这里自北宋便有了官方设置的青阳铁厂。2019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正式在此开展考古工作,发现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年代集中在10-12世纪。
我们印象中的古代海外贸易,主要商品是瓷器、丝绸、茶叶,而“南海I号”发现的铁器凝结物,证明了另外一件重要商品。“安溪冶铁制品大部分‘兴贩入海’‘远泛蕃国’,通过泉州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沈睿文说。而据元代《岛夷志略》记载,中国生产的铁制品随着从泉州出发的商船,行销从中南半岛到北非的48个国家和地区。
三个故事讲完了,一幅宋元时期的海洋商贸图景也在我们面前徐徐摊开,而它的中心,是泉州。7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市舶司遗址、九日山祈风石刻、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在今天的泉州,千年前的繁荣依然有迹可循。
作为“Zayton刺桐”之名流传于世的“东方第一大港”,当年的“港口”配置,清晰可辨:晋江北岸的江口码头,石湖半岛西岸的石湖码头;万寿塔——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六胜塔——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还有安平桥、顺济桥、洛阳桥——等等桥梁连接起水陆转运系统。
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吴艺娟经常来看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的石桥建在城东北的洛阳江上,长731米。吴艺娟介绍,从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处上岸的货物,在这里过了洛阳江,就能北送至福州,乃至内陆腹地。
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石桥,在当时却是一座建造难度极大的跨海大桥。“首创了‘养蛎固基’的方法,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能起到加固桥基的作用。”吴艺娟说,还有“浮运架梁”“筏型基础”等技术,都是桥梁史上的创举。
为了保护快1000岁的洛阳桥,现在机动车禁止上桥,但两岸的人依旧通过这座桥来来往往。已不需要牡蛎来加固桥基,但人们依旧在桥下养了一大片牡蛎,因为好吃。
既然是商贸中心,商品的生产也至关重要,泉州很幸运,它拥有德化窑。德化瓷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中国白”——这显然是外国人起的。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在10~14世纪,成为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泉州的商人们既了解异域的风土习俗,又了解德化的窑业状况,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来样加工”模式诞生了。比如,泉州的博物馆里常见的“军持”,就是东南亚穆斯林的定制品。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德化县境内目前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窑址遍布德化全境,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尾林窑遗址,地面上至今满目瓷片,考古发掘显示,从宋代的斜坡式龙窑到元代的分室龙窑,再到明清的横室阶级窑,这里的瓷火千年不灭。郑炯鑫说:“一眼千年。”
从刺桐港出发的除了商旅,还有蒙古公主阔阔真,她1291年起航远嫁伊尔汗国,护送者之一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来到这里,成了“自来水”,盛赞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划掉。各色人等汇集,他们的生活为泉州留下了多元文化的脚注。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清净寺在当时城市的南墙外开工建设。这条街现名涂门街,从西往东,分别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同时还有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帝庙。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和谐共处在一条街道上。
而在远离城市和海边的晋江华表山南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草庵,有着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介绍,如今已经消亡的摩尼教,在公元6~7世纪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后由新疆传入唐长安,到了10世纪已是风行亚欧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金庸来过草庵,特别开心,因为他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摩尼教又称明教)有了实证。
“摩尼教在泉州数百年,吸收本土文化;到了16世纪,和民间信仰结合,摩尼光佛成为保护附近村落的铺境神;明代嘉靖年间,草庵又成为当地士子念书的地方,有18人中举。” 吴金鹏说,“摩尼教与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显现出宋元泉州这一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走完泉州这22处遗产点,宛如穿越。如果你是一个宋元时期的商人,要从这里出海经商,你的流程可能是这样的:从德化窑、磁灶窑或者安溪青阳的冶铁厂,装载上货物;去开元寺、清净寺、真武庙或者天后宫,祈祷了平安,说不定还应邀参加了九日山的祈风仪式;在市舶司开具了出海公凭,从石湖码头或者江口码头出发,再看一眼六胜塔和万寿塔,起航!
在极盛时期,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约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明成化八年(1472),泉州市舶司移置福州,该地逐渐荒废,渐成民居;2019年~2020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探寻发掘,相关遗存才重见天日。
泉州市舶司早已不复当年的宏伟壮观,但是周边的竹街、水门巷依旧热闹。在商贩闽南语和普通话夹杂的叫卖声中,宋朝诗人笔下“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依稀可辨。
上一篇:旅行类综艺,从追求冲突到轻松治愈
下一篇:去年上海动漫产业规模达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