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8 10:05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获奖名单近日正式发布,青岛作家薛易、李明、冯强、张祚臣凭借四部佳作分获殊荣。该奖项于2022年由青岛市市南区首创,历经四届发展,已成为发掘本土文学力量的重要平台。此次获奖作品横跨散文、报告文学、文学理论和评论三大领域,或回溯盛唐诗史,或深挖城市记忆,或深耕学术肌理,共同交出了一份书写岁月与城市的“文学答卷”。
散文《大唐诗人行》
让唐诗在时光里“活”起来
回到历史现场,看见经典唐诗的诞生。80后作家薛易的《大唐诗人行》以“七实三虚”的叙事笔法,摘得文学创作奖·散文奖。这部副标题为“王维、李白、杜甫们的诗意江湖”的作品,正如颁奖词所言,“架起了通俗与学术的桥梁”,在150年的时空跨度中串联起初唐至安史之乱间四十多位诗人的轶事。
“活生生的唐诗,终究要去活生生的大唐寻觅”,薛易以群像视角为李白、杜甫等十位诗人作传,在扎实史料基础上用小说笔法填补空白。读者既能“沉浸式”见证《将进酒》《登高》等名篇诞生的曲折历程,也能透过“大唐诗人朋友圈”,感受诗人们推杯换盏、纵情唱和的集体情谊。正如书中所呈现的,初唐四杰的意气风发、李杜相遇的千古佳话、王维隐居的禅意生活,都在文字中化作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完成了对唐代诗歌与诗人的深情致敬。
报告文学《波螺油子》
一条老街的城市记忆切片
以文化地标切入深挖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汩汩喷涌。作家李明的《波螺油子:一段青岛地标的溢出史》将文学创作奖·报告文学奖收入囊中。这部聚焦青岛胶东路百年老街的作品,以“微末身世”为切口,剖开了城市记忆的立体肌理。颁奖词评价其“文笔熔铸史学与文学,极具鲜明的个人风格”,恰是对这部作品的精准概括。
波螺油子上的小方石在百年风霜中变得油光发亮。李明从地方文献中打捞老街的人与事,用细腻笔触描摹出它的前世今生。书中书写的不仅是石板路上的市井烟火,更是时代变迁中的城市阵痛——每个故事里的人都是记忆的延续者,每条街巷的变迁都藏着青岛的文化基因。这种非虚构书写既保留了史料的严谨性,又兼具文学的共情力。
理论评论双璧
在古今与中西间寻找答案
文学理论和评论奖由冯强的《兴与儒家诗教视野中的文体问题》与张祚臣的《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共同斩获,两部作品分别从“古今贯通”与“跨文化对话”视角展现学术深度。
冯强的研究以“兴”论流变为核心,挖掘废名、张炜作品中文体创新与儒家诗教传统的关联。他在文中指出,二人均强调“兴”在生活情境中的审美直接性与生命整体性,主张“诗的内容”贯穿于各类文体。颁奖词盛赞其“打通古今,融会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让古典文学的深层逻辑变得可感可知。
张祚臣的《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则跳出“以中观西”的窠臼,通过细读西方汉学家著作,打捞异域文献中的评说。文中既还原了严复“信达雅”译界先驱的身份,更揭示其思想中“士人传统与现代性思考的创造性结合”。这种跨文化视角正如颁奖词所评,“提示了更多探讨文明中西互鉴的可能”,让严复的思想轨迹映照出传统中国接纳现代性的阵痛与求索。
四年深耕
青岛文学沃土结出硕果
9月15日,本次琴岛文学奖终审评议会在青岛莫奈花园举行,评委们对入围作品的“精英化与通俗化兼具、个人性与公共性并存”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第四个评奖年,该奖项已成为展现青岛文学实力的窗口,印证着“今时今日,青岛已成为精神之地、文化之地、文学之地、学术之地”的定位。
从大唐诗魂到青岛老街,从古典诗教到中西互鉴,此次获奖的四部作品以多元视角诠释了文学与时光、城市的深层联结。薛易让唐诗穿越千年依旧鲜活,李明让老街在文字中获得永生,冯强在古今对话中激活传统,张祚臣在跨文化视野中重识先驱。这些佳作既彰显了青岛作家的创作实力,也让琴岛文学的底色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