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05 15:25来源:北京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今年,百年党史题材电视剧受到市场热捧,作品中重要历史人物的选角也成为绕不过去的热点话题。相比以往,今年多部作品打破了使用特型演员的惯例,在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凸显出随着老一代特型演员慢慢淡出,新老交接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这不禁让人关注,在主旋律春天之后,荧屏能否迎来特型演员的春天。
▶从求形似到求神似
近日收官的电视剧《大决战》云集了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五大书记”特型演员,他们都是当今备受认可的领袖人物特型演员,形象深入人心。但这个经典阵容的演员年龄,比解放战争时期领袖人物的实际年龄大了一截,有的“超龄”达十多岁,年近古稀的唐国强在剧中饰演刚刚迈过壮龄的毛泽东,角色在精气神上明显存在差距。对于《大决战》来说,虽然选择这样的超龄阵容是为了求稳,但也反映出特型演员的储备上出现了断层。
特型演员模式引进自前苏联。从古月、王铁成,到唐国强、刘劲,都是观众熟悉的特型演员,他们在开始饰演领袖人物后,就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固定在特型表演领域,几乎只饰演一个角色。古月40岁以前没演过戏,1978年被选中成为毛泽东的特型演员。那时对特型演员的要求是长相、口音、动作都要向原型靠拢,不会演戏可以现学。
中国特型演员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是电影《开国大典》,古月饰演的毛泽东、黄凯饰演的周恩来、郭法曾饰演的刘少奇、刘怀正饰演的朱德、卢奇饰演的邓小平、傅学诚饰演的刘伯承、刘锡田饰演的陈毅、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等,都是公认最像的特型演员,他们在片中的经典演绎,成为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1996年,电视剧《长征》由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开创了知名演员转为特型演员的先例。随着造型化妆技术的进步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求神似成为特型表演的重要变化。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开启了明星化路线与商业化探索,片中只有唐国强、刘劲是特型演员,其他如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陈坤饰演的蒋经国等角色,外形上都有不小的差距,却获得了市场认可。2011年的《建党伟业》更是汇聚了中青年演艺明星,看不到一个特型演员。2014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播出,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之前曾在多部影视剧中饰演孙中山,这种角色转换也打破了特型演员的固有模式。
▶知名演员出演成常态
近年来,专业演员出演领袖人物已成为常态,还有人提出特型演员逐步淡出乃至终结,是影视发展的正常规律,毕竟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这种惯例。今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众多作品在选角上打破了使用特型演员的惯例,改由知名演员出演领袖人物、历史人物。
但从播出效果看,喜忧参半。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黄晓明饰演周恩来,虽然表现有可圈可点之处,却因举手投足间带出了几分“霸总”气质,让角色引发争议。在电视剧《百炼成钢》中,主持人汪涵饰演李大钊,但出人意料的选角并没有带来意外之喜,电视主持人跨界更难逾越表演经验的关隘。这些案例说明,伟人戏不是谁来演都能获得观众认可。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观众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已经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挑剔。
相比之下,反倒是观众不太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突破表演模式化的人物塑造,更易获得认可。今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最惊喜的人物塑造是《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这是一个观众相对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演员于和伟在创作上完全没有束手束脚,他以自己最擅长的表演方式,得心应手地塑造了一个于和伟版陈独秀。获得肯定的陈独秀荧屏形象,还有《中流击水》中王志飞风格独到的演绎,同样摒弃了重大题材人物塑造的创作套路。
领袖人物、历史人物塑造的难点在于,观众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印象,先入为主对后来者的演绎形成了一定制约。当然,也有演员可以凭借表演功力,挑战观众固有印象。《大决战》中王劲松的表演是作品的一大看点,成为荧屏上蒋介石塑造的新标杆。表演上,王劲松形神兼备,用细腻描摹赋予人物血肉,把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内心状态演出了层次感。从国民党军事集团占尽优势时的骄横,到战争形势发生逆转的进退失据,以及全面溃败后的一声叹息,王劲松演出了这个逆时代潮流的失败者身上,那种走向历史深处的悲凉感,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少有的层次鲜明的反派角色。
▶特型演员不会淡出历史舞台
细数今年荧屏上的青年毛泽东扮演者,侯京健与王仁君最为观众熟悉。在电影《古田军号》《1921》和电视剧《中流击水》中,青年演员王仁君三度饰演毛泽东,整体风格温文尔雅,但在人物神采和气韵上还欠缺一点火候。而青年演员侯京健经过反复锤炼,在表演上日臻成熟。从2010年首次出演毛泽东至今,侯京健走过了从刻意模仿人物外形动作,到逐渐走进人物内心的过程。在《觉醒年代》中,侯京健诠释出了学生时期毛泽东的亲和力和书生气,又有几分同龄人身上难得一见的自信和持重。由此看出,演好伟人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特型演员的艺术道路本就不平坦,经年累月扮演同一个角色是一种限定,对于专业演员来说,这种痛苦、心理疲劳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刘劲从三十出头到如今年近花甲,整个艺术生涯都和主旋律革命题材、周恩来总理的艺术形象密不可分。但实际上,刘劲也犹豫过,也曾想过放弃。专业演员出身的刘劲,在学校里学的是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但开始饰演周恩来后,他常年沉浸在一个角色的精神世界里。曾有一段时间,如果编剧没有提供更充实更新鲜的东西,刘劲在创作上就会感到枯竭。2002年,刘劲出演了一部都市剧,观众纷纷表示难以接受,这让刘劲更加痛苦。直到2004年,刘劲凭借《延安颂》获得电视金鹰奖最具人气男演员奖,这个奖是观众一票一票投出来的,观众对周总理这个角色的热爱极大鼓舞了刘劲的创作热情,他下定决心坚守特型演员之路。
到现在,刘劲演了26年周恩来,从青年周恩来、中年周恩来,到老年周恩来,他不断充电学习,避免重复和被掏空。刘劲说,26年来不是自己去塑造总理,而是总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自己。
每个特型演员的人生,都是慢慢向一个灵魂靠拢的过程,需要长期积淀和用心演绎。观众对领袖人物的深厚情感,决定了特型演员模式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看来,特型演员模式与明星化路线难以平衡,荧屏特型演员新老交替更是后继乏人。尤为让人担心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老一辈特型演员大多来自军队演艺单位,而现在的年轻演员都是签约在演艺经纪公司,很难说能否一辈子只演一个角色。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特型演员这个职业都不会淡出历史,随着当下重大题材创作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特型演员将会拥有更大的舞台。 记者 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