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2 14:44来源:文汇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文化,是塑造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游客为了看一部剧、一场戏来到上海,留在上海?本月以来,上海各大院团、剧场齐齐发力,一大波驻演项目纷纷落地,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加速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日前,上海原创舞剧《朱鹮》首轮驻场完美收官,它和另一部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起, “驻场+巡演”双线并进,半年内演出规模将达到165场。而海派滑稽戏《石库门的笑声》在演艺大世界的阶段性驻演,两年多来已突破103场;在仅500米之隔的“亚洲大厦”,小剧场音乐剧驻演风生水起,为八个演艺新空间定制的沉浸式演出,吸引各地观众拖着行李箱来看戏;毗邻陆家嘴滨江水岸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启话剧《深渊》 《金钱世界》的短期驻演……
此外,上海还有大型杂技秀《时空之旅》13年5003场次6.2亿元的历史佳绩,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深耕细分市场五年,场次突破1200场,观众超40万,票房收入2.68亿元的成功经验样本。一路走来,上海的驻场演艺总是以充满创新的节奏步伐,走在市场发展的前列。纵观全球,伦敦西区有音乐剧《猫》 《悲惨世界》,美国百老汇有音乐剧《狮子王》,日本有宝冢歌舞团,成功的商业驻场演出不仅催动着一部作品从“爆款”走向经典化、大众化,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更成为城市实力与形象的“代言人”,近悦远来,宾客纷至。
毫无疑问,打造驻演经济是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必然追求。如何根植上海特色,打造具有国际水准、领先全国的驻场演艺项目?本报特邀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 《石库门的笑声》制作人许霈霖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等业界资深代表,以“圆桌谈”的形式展开探讨,共话当下与未来。
希望上海歌舞团未来能成为像日本宝冢一样的名团,演《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也演《天边的红云》《野斑马》,想要看上海歌舞团的作品,就要来上海
文汇报:我们以上海现有的几部驻场演出举例(杂技剧《时空之旅》、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朱鹮》、滑稽戏《石库门的笑声》),在认识上,它们和百老汇、西区流行的驻场演出概念相同吗?
陶辛:驻场演出本身就是国际演艺行业通行做法之一,前提是需要积累一批有相当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的作品,要经得起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我们今天大力推行驻场演艺模式,毫无疑问将倒逼艺术行业的创作。做驻场演艺首先应该是作品上的追求,经济是第二位的,能把更多经典剧目、优秀剧目呈现给观众,这是演艺行业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
马晨骋:当下上海驻场演出的作品多为文广演艺集团出品,但定位并不相同: 《时空之旅》是旅游秀,受众定位是旅游人群,他们为了领略一座城市来看一个秀。 《不眠之夜》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类型,每场观演人数不多,350人左右,主打的是类型戏剧的粉丝,在小范围内非常受关注。 《不眠之夜》的受众是非常垂直的,我们深耕的是细分市场。
而正式驻演美琪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很不一样了。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被全国人民所知晓、喜爱的艺术作品,有大众化、商业化的良好基础,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尽在其中。它吸引的是剧场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包括对上海有所期待、希望来领略上海文化的这么一批观众。如今,《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被视作上海文化的标志性品牌符号之一,我们也希望上海歌舞团未来能成为像日本宝冢一样的名团。它既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演《朱鹮》 《天边的红云》《野斑马》,想要看上海歌舞团的作品,就要来上海。
许霈霖:现在提出的驻场概念,从经营形态和规模上与百老汇、西区还是有所区别的。目前,国内经得起驻场的原创剧目凤毛麟角,与百老汇动辄数千场的驻场演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胜在平台宽广,潜力巨大。譬如《时空之旅》 《不眠之夜》已经真正起到了驻演的效果,从作品出发,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格局,也引领了市场创作的风向。最近有不少观众期待《石库门的笑声》能够成为驻演作品,但我必须客观地说, 《石库门的笑声》还是在坚持“月月有演出”这么一个概念,只能算是阶段性驻场,还达不到像国外这种驻场演出的标准和级别。最初开票时,大概七到十天左右就能把放出的票消化掉,但一个月接着一个月,出票速度不断放慢。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上海虽有2400多万人口,但这千万级人口里,喜欢上海滑稽戏的有多少?愿意买票进剧场的有多少?能够承受380元、580元文化消费的人又有多少?驻场演出,一定不能只靠本地观众。
驻演产品“品控”非常重要,要保证第100场和第一场的演出水准一样,让每场观众都满载而归
文汇报:驻场演出是形成品牌的必经之路。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达到驻演的要求,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许霈霖:市场在哪里,观众群能不能持续,是所有驻场演出要面对的最大考验。我们在创作《石库门的笑声》之初,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能够演到100多场。我们比较自豪的是,看《石库门的笑声》的观众都是自己掏钱买票的。然而我们也已经走入了一个要居安思危的现状。毛猛达、沈荣海两位演员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30岁了,我也70多岁了,两位先生现在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也一直在打磨剧本,紧跟时事热点,比如“05后”上海小英雄盛晓涵,《石库门的笑声》就第一时间把他请到剧场、请上舞台,我们也在抗疫阶段积极做公益演出,动用了我们所有的力量。作品要常演常新,对内容创作的要求非常高。
还有一个要素是专业人才。天蟾逸夫舞台历史上有一位经理叫吕金虎,这位吕经理在剧院一待就是大半辈子,直到退休以后还经常在剧场里帮忙做事。请哪位演员来演,演什么剧会火,节目与节目之间怎么搭配,他心里有一本谱呢。做艺术管理的人,必须具备管理的艺术,他得对这个剧场有感情。
马晨骋:作品的艺术定位、市场定位、宣传定位都需要通盘考虑。《不眠之夜》一年差不多十万观众,我必须把十万张演出票销售出去,那么就必须要让目标观众都知道在上海有这部演出,同时还要吸引他们到上海来,还有市内观众愿不愿意来二刷、三刷呢?和长演剧目不同的是,驻场演出更考验“内力”。一部作品的核心还是在于它的艺术创作,如果达不到能够被广泛接受的这样的一个艺术水准的话,做起来就非常难,因为观众最终是用他的眼光去投票的。这个戏他看了觉得不好,给你一个差评,后边的观众肯定是不来了。
因此,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品控”。观众和演员都是会疲劳的,怎么能够保证第一场和第100场演出的水准一样?所以不仅仅是卖票,而是卖出去的票你得负责,让观众看了之后满载而归。好的驻场演出,由于它的持续影响力,就会形成溢出效应,容易形成文化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激励文化产业的积极生产。
艺术舞台能见度和营商环境配套发展,是聚集优秀人才和优秀剧目长期驻场的基础,也是城市软实力最佳体现
文汇报:这次《永不消逝的电波》驻演版向全国舞蹈演员发出“招募令”,短短几天就收到了几百名舞者报名,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马晨骋:我们参考了全国各个团的标准,给出的条件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听到很多演员说,“我能够到上海来演出很兴奋”。打造《不眠之夜》时也一样,我们聘请了很多外籍和外地演员,他们签完一个合同都愿意续约,正是看中了上海这座城市提供的机遇和前景。上海赋予了一个艺术作品能够长期演出的基础,让更多专业人士愿意留在上海,这是这座城市的“软实力”。驻场演出需要大量的运营人才、演出人才和制作人员,来不断地为这个作品赋能,上海已经很有吸引力,成功地发掘人才,用好人才,我们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去把这件事做好。
文汇报:驻场演艺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有案例显示,好的驻场剧目能让周边商业价值连翻三倍?
马晨骋:文化可以为其他产业赋能。譬如《不眠之夜》其实是打造了“1+N”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通过一个秀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和住宿,这些业态都因为它的到来而变得更有价值。《不眠之夜》剧院旁边的雅朵酒店,房间并不大,也算不上五星级标准,但它房间一晚上的价格,与对面五星级的瑞吉酒店相差不大。即便如此,每天晚上依然被全部订满,这证明了文化演艺项目能给其他产业赋能。
再比如租金,戏剧《不眠之夜》所在的北京西路江宁路路口,以前项目没有落地的时候,商铺的租金单价基本是每日每平方米4到5元,宣布《不眠之夜》项目启动后,租金就涨到8元左右,现在基本都稳定在12元到15元。做驻场演艺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生意,更是加速产业融合的过程,是上海提升整个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杠杆。
文汇报:在打造驻场演艺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掘、整合剧场、剧团和各类演出市场主体要素的资源优势?此外,城市旅游和相关配套建设可以提供哪些支持?
马晨骋:今天,机场,火车站和地铁里铺天盖地都是名包名表的广告,我们(演出)没有那么高的预算去做这样的宣传。但实际上,外地的游客、过路客可能一下飞机、一下火车就被演出“种草”了。演艺和舞台,代表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是一国文化的“高级呈现”,希望这些高价格的宣传阵地也能给我们演出一些空间。纽约和伦敦地铁站里都是文化演出的广告,这种氛围是需要积极营造的。
下一篇:女性题材红利没那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