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宜居宜游城市竞争力全国第二!2021,青岛文旅成绩“亮眼”

时间:2021-12-20 10:15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宜居宜游城市竞争力全国第二,游客满意度全国第六,旅游投资热点城市全国排名第十——

2021,青岛文旅成绩“亮眼”

统计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市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接待游客7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98.1%;实现旅游总收入1249.6亿元,同比增长80.3%。在2021年宜居宜游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青岛名列全国第二,游客满意度排名位列第六,旅游投资热点城市排名位居第十。国内疫情不断反复的情况下,青岛文化和旅游业逆势而动,交上亮眼成绩单。

民族歌剧《国·家》在中国歌剧节成功首演。

政策支撑、大项目引领推动产业跨越发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13条产业链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青岛文旅在政策支撑、招商引资、创新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文化创意、精品旅游两大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针对疫情冲击,青岛及时出台旅游企业纾困政策,争取财政资金1200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海洋旅游发展瓶颈,青岛组织出台了游艇、摩托艇、帆船、潜水等7个海洋旅游规范性文件,积极支持海洋旅游新型业态规范发展,成为全省旅游发展的范本。

伴随“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出台,青岛全力支持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做优。2021年,全市6家企业获评全省“十强”产业龙头企业、精品旅游产业领军企业,居全省首位。即墨古城入选国家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项目入选省级集聚区。2家单位入选全省首批精品文旅小镇,11家单位入选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

与此同时,青岛加大对全球500强文旅企业和顶尖文旅项目的招引力度,全年重点推进文旅项目58个,总投资额1800亿元。其中,投资30亿的地中海俱乐部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过百亿元的亚特兰蒂斯酒店项目进展顺利,将有效弥补我市缺少旅游度假酒店、旅游淡旺季差距明显的发展短板。

文旅多元推介提升城市影响力

得益于丰富多元的文旅营销推介活动的开展,青岛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持续提升,先后举办了上合国家旅游城市推介会、中国—巴基斯坦双向旅游推介会等主题推介活动;中巴旅游服务平台入驻上合示范区商旅文中心;“国际友人@Qingdao”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持续开展,获评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国际友人和中国茶艺老师共同演绎中国茶艺。

国际邮轮峰会、国际影视博览会、海洋童玩季、谭盾音乐周、海洋婚恋文化周、爱奇艺尖叫之夜等文旅会展和品质文化活动引入与开展在2021年达到168项,其中,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展演,7部国内顶级歌剧相继在青岛上演,活跃青岛演出市场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持续的文化关注。

胶东民俗文化在现场吸引国际友人互动体验。

此外,青岛还开展了“来自大海的邀请”系列营销推广活动,有的放矢,与上海、西安、兰州等12个重点客源城市实现了线路互推、游客互送、市场共享。新媒体的应用也在文旅多元推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博在2021年入选“全国十大文旅微博”。

公共文旅服务实现更高质量

聚焦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岛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文旅公共服务。

青岛公共文旅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市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市美术馆完成整体升级改造,市图书馆新馆选址工作进一步推进。青岛110处智慧书亭、社区书屋、朗读亭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9处基层文化设施新建、改扩建任务稳步推进,15分钟文化圈更趋完善。有两家民宿入选全省首批五星级旅游民宿,三家饭店获评五星级饭店,全市五星级饭店数量达到11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今年迄今累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8万场、文艺演出3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6万场、“戏曲进乡村”4000余场,惠及群众1300万人次。争取国家、省、市、区(市)专项资金4760万元,举办各类惠民消费活动5700余场,惠及市民300万人次、企业600余家,直接拉动文旅消费3.05亿元,间接拉动6.47亿元。

一批代表青岛水准的文艺精品力作大放异彩。民族歌剧《国·家》在中国歌剧节成功首演,13部作品参加全省庆祝建党100周年剧目展演,在青拍摄的影视剧目超过70部,《铁道英雄》成为“山东出品”首部票房过亿影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再创佳绩

今年以来,青岛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青岛成功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联盟,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琅琊台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获评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青岛入选全国唯一的近现代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城市。

持续打造的“博物馆之城”取得新进展,2021年,青岛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07家,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占到87%,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位。新获评国家一二三级馆11家,累计达到19家。继今年海军博物馆重新开馆后,又一国字号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即将落户青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市海洋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全国海洋旅游新地标。

青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今年,有29个非遗项目、78名非遗传承人获得补助,三家非遗企业获得扶持资金。2021年我市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6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1个,市级40个。胶州市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城阳东流亭社区获评省文化生态名村,2家单位获评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

更多新闻:

奥运会、全运会青岛健儿摘金夺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省第一

2021,青岛体育跑出“加速度”

回望2021年的青岛体育,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记忆中定格。8月的东京奥运会,陈梦两夺金牌延续国球辉煌,为中国体育腾飞贡献青岛力量;9月的陕西全运会,191名青岛籍健儿乘风破浪,为山东体育达成全运会“四连冠”伟业拼尽全力;5月的最美海岸线边,25000名跑者以奔跑之名向世界出发,展示着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现代气息……

不只是赛场上的风云激荡,让每个人感同身受的还有体育带给生活的“小确幸”。更多的运动场地、更便捷的运动方式、更丰富的民间体育赛事……逐渐融入日常的体育元素,不断提升着每个青岛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呼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岛健儿摘金夺银

前浪不息,后浪奔涌。2021年的世界和中国体坛,青岛体育雁过留声。

8月的东京奥运会,我市共有11名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16个项目的争夺。陈梦连夺女子单打和女子团体两枚金牌,实现了青岛运动员连续四届奥运会摘金的壮举。除此之外,“青岛军团”还有3个第五名、2个第六名入账。33岁老将邓志伟的坚守令人动容,而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于海成、殷梦蝶、卜廷凯三人在各自项目上均创造了中国选手奥运会最佳战绩,未来可期。

如果说东京奥运会是“四年磨一剑”的逐梦,那么奥运结束一个月后的陕西全运会,则全面体现了青岛竞技体育作为山东龙头的厚实“家底”。据统计,共有191名青岛籍运动员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26个大项152个小项比赛,占我省参赛总人数的20%,他们斩获了15金18银15铜共48枚奖牌,奖牌数占山东省奖牌总数的三分之一。

正是由于在这两大赛事上的精彩表现,山东省委、省政府给予青岛市体育局记集体一等功。

青岛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场上摘金夺银的同时,更多的精彩赛事也来到我们的身边。2021全国游泳冠军赛、青岛国际马拉松、“发现·青岛”城市定向赛、第十三届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山东半岛帆船拉力赛、青岛市第五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如期举办,成为全城狂欢的节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青岛在3月成功举办了疫情以来全国首个允许观众现场观赛的体育赛事——CBA全明星周末,再一次点燃了城市激情,彰显了青岛体育的使命担当。

市民健身举步可就

一座热爱运动的城市、一个热爱运动的国度,总是充满生机、活力无限。2021年,市民身边不断“出生”“长大”的健身场地和设施,让更多人因“举步可就”的便捷,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

青岛全民体育运动蓬勃兴起。王雷 摄

今年7月,位于奥帆中心内的燕岛山公园完成改造正式对外开放,蜿蜒而上的健身步道和十几台功能完备的健身器材,让这里在观景休闲、网红打卡之外,更增添了运动之美。“从我们家走过来只要五六分钟,以后真是太方便了。”记者前去探访时,正在“太空漫步”的市民孙玉强喜上眉梢,“器材新、空气好、环境好,在这儿锻炼感觉特别舒服。”

今年以来,像孙玉强一样就近享受健身之乐的市民越来越多了。市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全年新建体育公园、笼式多功能运动场、社区健身健康中心40处,更新新建健身设施220处,全市达到100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省第一。与之配套开发建设的“青岛智慧体育平台”一期工程,在运动场地设施管理、体育赛事活动参与、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硬件提档升级的同时,相应的体育活动也不断丰富。今年以来,我市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举办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万余场。“跑遍青岛”大型主题健步活动走进10个区市,首届社区运动会深入200个社区,线上线下数百万群众踊跃参与;举办市民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运动会,完成5000余例市民体质监测;成立体医融合专家志愿服务团,开辟体医融合大讲堂;针对广大家长普遍关心的青少年超体重、近视、脊柱侧弯三大常见问题,联合市教育局、卫健委等部门,举办了2期超体重学生夏令营和10期青少年脊柱健康培训,推广脊柱健康操,全市中小学普及率超过50%。青岛的“体教融合”工作作为全国典型,由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推广。

体育产业提档升级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这条新赛道上,青岛正努力奔跑。

市体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出628亿元,“十三五”期间增长34%,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12%,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作为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90.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288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9.5%。创历史新高。

青岛体育产业高速增长背后,是市体育局全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做出的努力。

体育惠民方面,开展“你健身我买单”体育惠民消费券发放活动,财政资金投入,叠加企业让利,消费者享受到超过千万元的实惠;发动200余家体育企业成立诚信联盟,倡导合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联合李沧区人民法院成立全国首家体育消费纠纷巡回法庭,有效化解矛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时尚体育方面,出台《体育赛事活动补助资金实施细则》,社会资本参与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释放;2021青岛时尚体育季时间跨度3个月,涵盖10余项时尚体育项目,让市民每到周末节假日在城市的一角总能感受到时尚体育带来的青春活力。而随着即将到来的2022年激光雷迪尔级帆船世界锦标赛、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和中国羽协训练基地等项目成功签约落地,青岛体育产业无疑将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

青岛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也博得了外界的高度评价。2021年,青岛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产业发展城市”、“体育旅游热门境内城市”;奥帆中心获评2021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在体育产业“国家队”中,青岛已拥有6个“国字号”招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