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云赏”上博“盛世芳华”展

时间:2022-03-22 13:2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局部)。上海博物馆供图

  近日,上海博物馆携手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推出“盛世芳华——云赏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特别节目。节目中,主持人跟随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走进不久前开幕的“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带领观众欣赏展览中的精品文物,讲述捐赠人与上博之间的动人故事。

  上海博物馆70年的发展历程,与无数捐赠者的义举和厚爱密不可分。截至2021年末,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10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逾14万件。馆藏文物中有8.8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其中珍贵文物3.3万余件,捐赠品约占馆藏文物总量的8.6%,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

  “盛世芳华”展是上海博物馆继去年举办“鼎盛千秋”展和“高山景行”展之后的又一受赠文物大展,也是今年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展览汇集195件/组文物,主要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赠的重要文物,涵盖书画、青铜、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钱币等多个门类,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1件,包括商晚期牛胛骨刻辞、西周成王时期小臣单觯、战国商鞅戟、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南宋张即之《楷书待漏院记卷》、明代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等。

  走进展厅,一幅铺展开来的书法长卷格外引人注目。杨志刚介绍,这是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为王南屏、房淑嫣于1985年捐赠。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书法作品有“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之评价。此卷摘录《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无缭乱之感。其用笔似不经意,却有闲和萧散之韵。根据卷后自署文字可知,此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1085年)所书,笔力仍然雄健。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盉。上海博物馆供图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牙章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上博受赠文物中的珍品。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之子,这件牙章为文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篆刻史上的名品。印面文字布白匀整,线条细挺圆润,典雅大方,牙章左侧有“文彭”两字草书款。“七十二峰深处”牙章传抗战时期被发现,曾为杭州高络园旧藏,后归华笃安。1983年9月,华夫人毛明芬遵华笃安遗嘱将所藏1500多方明清印章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为其中之珍贵者。

  吴王夫差盉是上博馆藏青铜器中的“网红”文物,为何鸿章于1996年捐赠。其肩部有铭文12字,记述此盉为吴王夫差用青铜为一女子铸器。杨志刚介绍,吴王夫差存世遗物多为兵器(剑、矛)和鉴等,以往此盉未见流传,弥足珍贵。盉的盖面与器腹满布细密小龙交缠而成的蟠螭纹,与镂空的提梁相互辉映,形成华丽繁复的视觉效果。盉的镂空提梁采用失蜡法浇铸而成,盖与器上纹饰运用当时流行的印模技术,体现了春秋晚期吴越地区(今江浙一带)高超的铸铜工艺。

  《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是“明四家”之一沈周现存作品中仅见的一幅大轴青绿山水画,为翁万戈于2019年捐赠。此图是沈周54岁时所作,临摹的是浙派画家戴进的《谢安东山图》,描绘东晋名相谢安隐居东山时出游的情景。沈周的山水画师法元代黄公望与吴镇,远溯五代董源、巨然,而戴进宗法南宋马远、夏圭,以风格而论,一为南方山水与水墨画的传统,一为北方山水与宫廷著色画的传统。图画设色明朗鲜润,融合了南、北方山水画的皴法特点。沈周画多仿元人,此画在他的作品中既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奇品,堪称绝无仅有。

  雕工精湛的周文枢犀角雕赤壁图杯、庄重典雅的景德镇窑黄地三彩双龙纹鼓凳、造型别致的宜兴窑陈鸿寿“延年”铭紫砂壶……展览中有不少精美雅致的古代工艺品,令人大饱眼福。

  杨志刚说,此次展览将持续至今年9月,待疫情平稳、恢复开馆,欢迎大家再来现场看展。(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3月22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