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一号工程”发令!“可阅读、可漫步、可记忆”,青岛老城区:从历史走进未

时间:2022-05-09 10:01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未来三年,青岛老城区这28平方公里将“大变样”。

5月7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市南区、市北区联合发布《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


 


根据《行动方案》,青岛将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和系统工程去推进。聚焦民生关切、打造民心工程,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历史街区环境,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打造兼具历史文化风情和活力时尚元素的特色街区和“5A级景区”。

目标是通过三年攻坚行动,让百年老城区增添新动力、焕发新活力,成为全国城市更新典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青岛是一座年轻而文化厚重的城市。

作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较早地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涵盖了当代人对城市的精神诉求,深化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头和动力。


 


作为重要载体的历史城区是青岛的根和魂。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部位于市南区、市北区。

青岛高度重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把“推进历史城区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写进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列为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八大攻坚战之首,开启了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新篇章。

4月28日,总投资40亿元的72个项目集中开工,重振老城活力的决战在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保护修缮、全新业态导入等领域纷纷打响。

《行动方案》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历史城区保护的目标、任务,细化了方法、路径,将推动这项工作走深走实。

 

01

“根”和“魂”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青岛建置仅百年,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赋予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乡情、节庆,赋予青岛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由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和工商业文化共同滋养出的历史城区,则是青岛的风韵和精华所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青岛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划定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

该区域位于青岛主城区西部,东沿延安三路至长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海岸线,曾经是独一无二的城市中心。

这里有栈桥、天后宫、小青岛、信号山等一众景点,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这里汇聚了24个国家的建筑风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德式建筑众多,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共同形成了欧陆风格的城市风貌。


 

 

保护好历史城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越来越多的市民离开,历史城区曾经的繁华不在,逐渐沉寂。

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历史城区是百年青岛的发祥地,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寄托着无数青岛人的记忆和情感,绝不能断。

如何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唤醒、激活老城区,是青岛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02

“一号工程”


 

 

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是彰显城市风貌、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回首过去,青岛盘活历史城区的倾心努力从未止步,也为如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打下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中心东移,中山路周边城市功能逐渐衰退,配套交通不足、公共环境衰败、产业业态低端等问题凸显,中山路周边区域的复兴发展一直是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2000年以来,青岛老城区十几年来实施过多轮改造,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更新工作。2012年,市南区、市北区启动棚改房屋征收,累计腾空危旧房屋约1.9万户,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为振兴历史城区和中山路周边区域的复兴发展,2019年,市北区先行先试,率先启动已征收房屋保护修缮试点项目,2020年5月,市北区(海泊路63号广兴里)等试点项目开业……

在此过程中,青岛清楚认识到,若想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首先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近年来,青岛除编制城市总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上位规划之外,还编制了中山路及周边区域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公厕布局、业态策划、店招导则、眺望视廊等专项规划。

在此基础上,按照“真实保护、完整保护、永续利用”的思路,采取“分层规划、精准发力,逐一攻破”的策略,编制了每一栋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坚定了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到建筑单体三个层级的保护规划体系。


 

 

今年以来,青岛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作为事关城市长远发展,提高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来部署。

发起三年攻坚,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再破解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建设难题,完成一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利民惠民的民生项目,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聚力实施八大攻坚战,排在首位的就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总体思路是以保护、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导,重塑产业与空间关系,重聚历史城区人气,让历史城区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

 

 

 

4月28日集中开工的项目,包括市南区中山路片区、劈柴院片区等9个片区和市北区四方路片区、馆陶路片区等,共72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涉及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外立面整治、老旧街区改造、停车场等基础配套完善、夜间亮化等多个方面。

备受市民游客关注的中山路主街、劈柴院、浙江路广场,四方路、馆陶路以及“沉睡”多年的伊都锦大厦、东方贸易大厦等都要有新动作。

 

03

“6大任务”


 

 

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全面展开,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也随之走向纵深。

据介绍,今后三年,青岛将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和问题导向,着力打通堵点、奋力突破,统筹推进历史城区和邮轮港区2个重点片区的保护更新。

其中,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聚焦中山路及周边区域2平方公里核心区及4个零星片区,总计开展约171万平方米建设工程,整体打造“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场景,建设集聚青岛特色、兼具商贸活力和人居品质的历史城区。

邮轮港区启动14个项目建设,2024年实现竣工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在建项目约35万平方米,集聚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承载区,与历史城区业态互补、产业融合、相得益彰。

根据《行动方案》,今后三年,青岛将紧紧围绕“抓开工、抓开业”这一主线,进一步提升标准、提升效率,集中资源力量,力保各项工作快速推进、早见成效。将历史城区三年攻坚行动细化为6大任务,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一是全面完成已征收房屋保护修缮。为重聚“老街里”的“烟火气”,激发“老青岛”记忆,重点推进中山路及周边区域共46万平方米已征收房屋修缮。  

二是全面完成中山路两侧立面修缮。邀请了国内顶级设计团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中山路两侧建筑历史风貌,塑造可亲近能共享的公共空间,使百年老街呈现新面貌。

三是全面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今年,将启动中山路及周边区域2平方公里核心区460处、约6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城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四是全面完成协同区域整治。对毗邻区域内的一般建筑、高层商务楼宇及环境进行协同整治提升,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实现街区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五是全面完成停车场建设和道路整治提升。充分依托城市边角地,重点利用既有人防工程,建设12个停车场,提供2000个停车位,建成后将极大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结合管线下地、配套升级等工作,提高老城区基础设施水平。

六是加速推进邮轮港区启动区更新改造。今年,邮轮港区启动区10个项目全面开工,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涵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础设施提升、商务楼宇开发、文旅地标打造等方面。

历史城区范围全部位于市南区、市北区,两区任务艰巨,信心很足,举措很实。


 

 

市南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西提东优”的战略部署,强调“提升西部城区功能、空间、活力,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局长张卫平表示,市南区重点对中山路区域0.81平方公里历史城区核心区实施精致化全域管理,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山路区域保护更新典范,全面推进10大战区、6条攻坚战线路径措施落地落实。

市北区历史城区面积共有14平方公里,6个历史文化街区,565处保护建筑。市北区历史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袁涛介绍,市北区以5A级景区标准全面提升历史城区品质,积极导入新兴业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全国历史城区更新典范,重现百年青岛“华商云集之地”的“烟火气”,持续提升城区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硬骨头”要一个个的啃、问题要一个个的解决。为了让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步伐越走越快,青岛还摸索出了一系列创新工作打法,比如缩短方案审查周期、突破消防验收瓶颈、规范建设手续办理路径等等。此外,还将结合地铁建设实现里院“重生”,对接地铁集团,实现地铁设施与历史街区巧妙结合。当下,青岛正站在未来看现在,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业态重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环境提升等紧密结合,相信焕然一新的青岛历史城区,将继续传承岁月积淀,留下更多、最宝贵的城市财富。

作者|北影 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