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12:23来源:人民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用精湛技艺展现作品的时代内涵,探索传统艺术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奉献更多精品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创新木偶艺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木偶艺术源远流长,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今天的木偶戏观众主要是少年儿童,他们身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面向他们的木偶艺术创作更要注重创新,要跟今天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兴趣爱好相匹配,用符合当代审美需要的作品涵养青少年美好心灵。
创新路上,我们经常向自己提问:如何让传统木偶艺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吸引青少年观众?如何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推动木偶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我和上海木偶剧团的同事们在审美理念和艺术呈现上不断探索,革新制作工艺、拓展表演样式、提升技艺水平,先后创排了《花木兰》《创世—补天》《最后一头战象》《九色鹿》《报童之声》等受到小观众们喜爱的作品。
探索过程中,新技术帮助我们打开了思路。海派皮影戏《花木兰》讲述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凭借毅力与耐心通过训练和考验,成为巾帼英雄的故事。创排这部戏,我们的初衷简单而又执着:以多媒体和皮影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演绎传统民间故事。一定要彰显时代审美水平,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尚光彩。它的美不应受限于传统皮影的四方布内,而要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新的可能。与电影导演胡雪桦交流这一想法时,我们一拍即合,决定运用多媒体技术塑造中国水墨画风格,打造皮影艺术的“巨幕影院”效果。
将多媒体艺术用在皮影上并不容易。传统皮影是平面的,如果能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表演,就能提高皮影在空间上的纵深度,增强氛围感。这一创新的关键是光源,传统皮影以蜡烛、酒精灯为单一光源,后来有了电灯。这次我们更进一步,打造多点立体光源。主创团队连续两个多月在剧场进行试验,最终解决了光源问题,实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皮影的无缝衔接。在剧中,无论是恢宏的场面,还是人物行动的立体感,或者气氛的烘托,都取得了较好艺术效果,让整部剧呈现出“大片范儿”。
更新舞台设备的同时,传统木偶的制作技术也可以改良创新。传统杖头木偶高约100厘米,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让木偶由小变大,按照1∶1的比例制作亚洲象木偶,舞台效果新颖独特。剧团组建了青年设计制作研发团队,反复查阅大量资料,对大象的肌肉、骨骼、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还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实地观察。但新的难题随之产生:制成的巨型象偶高达3.2米,庞大躯体对操偶演员造成极大重量负担。在确保大象整体造型拟真的同时,要最大化减轻演员负重。设计团队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了适用的新型材质。与此同时,团队还与华东理工大学组建了研发小组,运用机械技术,使大象鼻子、耳朵的摆动更自如灵活。这样一来,木偶的艺术表现力大大提升。
新的木偶,需要新的操控技术和表演模式。舞台上,大象或快速奔跑,或仰天嘶鸣,没有迟缓笨拙之感:3名木偶演员撑起“大象”160斤的庞大身躯,分别操控大象的头部、前腿和后腿。通过长期训练磨合,3名演员配合默契,在舞台上举重若轻。历经一年半时间精心打磨,一头栩栩如生的战象终于活跃在舞台上。借助逼真的象偶,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一同成长、一起变老的故事感动了观众,那种人与动物亲密无间、患难相扶的感情,引发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思考。在艺术形式创新层面上,这部剧更新了人们对传统“小木偶”的认知。《最后一头战象》也成为第六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开幕式首演剧目,令前来观摩的中外艺术团队赞叹不已。
近些年来,木偶等传统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用精湛技艺展现作品的时代内涵,探索传统艺术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奉献更多精品佳作。
(作者为上海木偶剧团团长)
上一篇:西藏将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
下一篇:节气文化何以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