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9:52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原标题:艺术家们不仅要制造一夏的热闹,他们已开始“点燃”青岛的乡村——艺术“回乡”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六月,青岛崂山南九水河畔的大石村,艺术氛围持续升温。大石乡村美术馆开馆,大石艺术季开启,油画家金新贺的“崂山·乡愁原本”主题油画创作展作为首展亮相,新的不同门类的艺展纷至沓来,排满整个夏季……与此同时,在城阳,“非遗·潮”首届城阳非遗文化节暨胡峄阳文化节,则在艺术的加持下将花饽饽、苦肠、猪蹄、卤鱼、大面子、卤水豆腐,黑陶、锔艺、斫琴、核雕、古法手工旗袍,盘扣编织、镂胜技艺等等这些民间古老美食与巧技杂糅聚合,与时尚潮流融汇贯通,原本沉静的胡公祠大殿内外顷刻变身为年轻人爱去的游乐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艺术家开始携艺术“洄游”乡野,他们所制造的不只有短暂一夏的热闹,还有点燃乡村的激情。
村里来了艺术家
将油画搬进一个山村里的美术馆展出,总免不了制造噱头的嫌疑,而6月11日,当村民们走进崂山大石乡村美术馆,他们和到场的艺术家同样都被画面中那些熟悉的景致吸引了。色彩与肌理共同编织的写意风景,一座房舍,一堵院墙,一棵树,一朵花,处处都流露出画家金新贺童年记忆中最为自然生动的美,真挚、素朴地渲染出炽烈深沉的乡愁。
金新贺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崂山晓望村人,一直在北京发展的他两年前才回到青岛。他很早就有一个想法,要用画笔专门来描摹家乡的自然风物、风土人情。如今身为崂山画院的一名签约艺术家,他有更多时间进山采风写生,与文学、影视、书法等不同门类文艺家切磋交流,对家乡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崂山·乡愁原本”的主题创作,便是其回乡后逐渐积累产生。那些经历了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沧桑,带着熟悉的家的气息的老院落、老房子,成为他画面的主题。
重回崂山,房门口磨得光亮的青石板,切割得四四方方的山石砌的老墙,墙角的狗窝,被烟熏过的房顶,天棚上的高梁秆,甚至悬浮的蜘蛛网……所有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细节都在唤醒记忆。让画家欣慰的是,它们与当下生活完美混搭,留下印迹,细心去寻找、品味,会有一种充满生趣的穿越感。
在金新贺看来,这些都是有温度的存在,承载着生活的烟火气和对家的眷恋。人到中年,这种情感愈发强烈,而这也正是他想要表达和传递的、让更多人能够感知与共情的艺术。
金新贺并不是第一个重新“发现”崂山的艺术家。十年前,岛城著名摄影师刘志刚就将个人工作室——“山姆的家”搬到大石村,现在那里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青岛当代水彩艺术研究院,也是在十年前选址建在了大石村水库旁,与如今的崂山大石乡村美术馆隔岸相对。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岛城知名水彩画教授窦凤至,昔日曾带学生们进山写生,被大石村水库周边的自然山水吸引,不过真正让艺术家驻留于此的却不是山水,而是热爱艺术、勇于尝新的崂山人。窦凤至告诉记者,彼时创建了九水生态园的企业家刘祥,成为助推艺术进驻崂山的最有力的推手,他与艺术家们对接,在生态园区兴建写生基地,为画家们创建工作室提供条件。
如此一来,小山村便渐渐聚集起艺术的人气。以当代水彩艺术研究院所在的那座白色小楼为依托,来自国内外的艺术专业人士在此进行学术交流研讨;高校的艺术学子在写生现场聆听专业教诲;当地的小学也组建起美术社团,在这里开展活动;研究院与崂山区联合推出的品牌艺术活动“水彩崂山”,至今已连续开展了7届,每年都有更多艺术家加入,成为崂山风物的诠释者与推介者。
日益浓厚的艺术氛围让更多的艺术家选择将工作室开在村里,其中也包括旅美的青岛画家梁凯,他已将自己的创作和生活融入这里,一住就是八年。他在村里办起的水彩培训班领衔担任教职,从开在山野的花朵开始,亲手教村民们描绘身边的美好……
艺术渲染的乡村
艺术家究竟能给乡村带来什么?
两年前,作为大石村水彩培训班首任导师的梁凯见证了村民学员们创作的花卉水彩在全国工艺美展上热销的盛况,他预言艺术将彻底改变村民的生活。两年过去了,依然在这里创作和生活的画家亲身感受到身边的变化:青岛市文联、青岛画院等艺术相关单位和机构相继在这里开设了艺术创作基地,正在发展壮大中的大石艺术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创作基地与南九水河畔的大石乡村美术馆、青岛当代水彩艺术研究院,还有村内的艺术交流中心共同构筑起了一个乡村特色的文化艺术带,由此也带动了当地硬件设施的升级。梁凯最期待的水库周边景观改造、进村道路的拓宽早已实现。南九水一带的农舍,房价都开始飙升,甚至有的地方一房难求。大量聚集的文化艺术旅游资源,让这里的人们乐山乐水,艺术带来的乡村生活品质提升显而易见。
“非遗·潮”2022首届城阳非遗文化节暨胡峄阳文化节则带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文化节将非遗市集与潮YOUNG—青年生活市集合二为一,古老配方制作的流亭猪蹄搭配原创后备厢咖啡品牌Gallop Coffee新潮的绿豆手冲,制造全新的味蕾体验;Space恋物空间遇上机场白酒,十款情绪特调鸡尾酒跨界酝酿而出;一款红陶榼子雪糕《福虎》在市集热卖,《福虎》由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红陶榼子传承人李义琴创作,既应用了地方特色民间艺术的技艺手法,又具有当下潮流艺术的表现风格,憨态可掬的造型尤为年轻人所爱……曾经隐匿乡间的“原生态”,就这样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别样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隐匿在乡村生活日常中的宝藏,那些村民们习以为常的日用品,经过了艺术化的整合与再造,就会散发出别样的光彩,自带“出圈”特质。在文化节的总策划、著名的青岛籍艺术策展人徐娟看来,整个文化节就是一件可以吃的非遗艺术装置,“我们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对城阳非遗进行一个很现代化的阐释,做出老百姓喜爱的、高品质的以非遗为素材和底色的时尚生活内容,呈现给公众。”
不过,对于画家金新贺而言,艺术带来的变化更多源于乡村精神生活的实际需求。他认为,艺术“回乡”是一种趋势,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在最小的乡村单元的呈现。“中国农村从半个世纪之前的相对落后,到如今物质上的日益富足,接下来理应在精神层面加以丰富。几年前,艺术回乡就具备了某种势头,更多文艺范儿的民宿、艺术特色酒吧、咖啡馆陆续兴建,大批都市青年开始回乡创业,都市人群周末会去山里休闲……艺术正如同一股潮流,向着山野袭来,年轻化和文艺范,将是艺术家带给乡村的巨变。
覆盖乡村的艺术矩阵正在集结
不久前,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专题调研课题组,通过与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区市文联、协会组织以及有文艺需求的基层服务点沟通交流,结合乡村文艺发展现状,完成了一份“关于文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市文联主席、市美协主席王绍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联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展乡村文艺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文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渠道,而首先要做的是探索一批能见到实效的文艺赋能项目。其中,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这些与群众文艺生活更为密切的领域应率先垂范。
青岛在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由来已久。此前,西海岸新区的达尼画家村在运营方面已经相对成熟,那里的“十里油画长廊”已成为“雕塑艺术+立体景观+名画展示+主题旅游”的综合性艺术平台,而随着当地油画产业的壮大,陶瓷、石刻、根雕、绘画等各类文化业态,共同构建起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文化全产业链;2021年,市美协还特别组织了“寻找美术符号”活动,将美术创作同胶州白菜、十梅庵的梅花等特产“符号”相结合,并组织艺术家用公益墙绘美化村庄。
“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以艺术创意推动农村手工艺、土特产走出乡村。”在王绍波看来,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用文艺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提质增效,正是艺术家回归乡村的重要职责担当所在。他透露,年内将试点开展“协会包村、艺术帮扶”制度,组织相关协会到乡村一线采风考察,针对基层艺术帮扶需求,制定菜单式帮扶计划,建立采风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另外,针对正在起步的崂山大石画家村,将更加着力于从艺术层面给予指导提升和推广,结合实际开发相应的文旅产品,探索文艺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人才的培育自然也必不可少,未来,市文联将主导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乡村文艺人才,建立乡村文艺人才成长激励机制,通过培植乡村文艺项目、搭建乡村文艺展览展演展示平台等方式,为乡村文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让更多具有艺术天赋且热爱艺术的农村文艺青年成为推动乡村文艺的生力军。而崂山的大石村,或将率先成为集结乡村艺术力量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