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2-09-06 10:36来源:人民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照片为云南省曲靖市梯田风光。
  赵俊军摄(影像中国)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栏目即日起推出“非凡十年”系列文章,以文艺视角反映新时代辉煌成就,展示新时代精神气象,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编  者 

  

  核心阅读

  别开生面地展示中华文化之美,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彼此增益。

  广大文艺工作者把真实历史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让人们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力传递着凝聚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度。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新时代独有的中华风度。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朵雪花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

  万众瞩目中,96片标识各异的“小雪花”团团聚拢,进而由橄榄枝编织成一片“大雪花”,圣火“光芒”从中心向外缘发散开来,以中国式的空灵与浪漫,演绎“和而不同”,诠释“天下一家”,把“一起向未来”的理念镌刻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写进人类的共同记忆。这一精彩创意和寓意,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感受时代脉动,积极反映时代气象,用情用力讲述真实感人的中国故事,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通当代,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和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跨时空握手;诗人屈原品尝2000多年后家乡荆楚之地的柑橘……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挖掘《尚书》《论语》等典籍思想精华,充分利用电视和戏剧手段,想象赋能,创意再现,使观众对传统典籍由了解而亲近,由熟悉而认同。

  换一种打开方式,文化之美被丰富和放大。北宋水墨长卷《千里江山图》久负盛名,但目睹真迹者寥寥。舞剧《只此青绿》再造千里江山,在青绿点染的诗意空间,用妩媚而奇峻的舞姿重构画境,通过创设当代展卷人和画家王希孟的古今对话,讲述“画里画外”的心灵契合,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由空间叙事到时空叙事的两度升维,激发了当代观众的风雅之思。

  文化传承离不开科技进步。进入数字化时代,广互联、高仿真、深沉浸的新技术手段全方位介入文化业态。敦煌研究院将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公开发布,全球互联网用户可随时随地感受洞窟之美,未来还将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等文物细节,数字再现经书万卷的盛况。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高品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人们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二度创作。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正在成为现实。

  10年来,这样的场景不再稀奇:博物馆里人头攒动,观众排队几小时,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芳容;国风音乐播放量过亿已成常态,《赤伶》《声声慢》等古风歌曲时常名列音乐榜单前茅;《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等美食类纪录片风靡大江南北,生动讲述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人文地理。

  别开生面地展示中华文化之美,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彼此增益。广大文艺工作者生动诠释传统内涵,立体展现文化魅力,对接新入口、融入新语境、满足新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大放异彩。

  共鸣共情,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广大文艺工作者把真实历史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让人们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力传递着凝聚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交响乐和声光影像科技,以排山倒海的艺术感染力,展现波澜壮阔、百炼成钢的伟大历史。

  舞蹈《开国大典》与5颗金星璀璨交织,形成艺术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宏大互动;《保卫黄河》《我和你》等经典旋律响起,全场观众高声合唱;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距地球约400公里的天和核心舱连线,共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以强烈情感力量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

  以艺术共情引发精神共鸣,好故事才能讲到人心里。方梅在散文《我替父亲看到了“可爱的中国”》里回忆父亲方志敏,文中“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令万千读者感动不已。2021年7月1日,安徽合肥延乔路路牌下摆满鲜花,还有市民写下寄语。因为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们读懂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英雄壮志:正是先烈的奋斗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盛世;不管是“延乔路”还是“集贤路”,他们最终都通往“复兴大道”。

  创作让精神立起来的时代经典,要用工匠精神、下绣花功夫,以全新“造境”让人沉浸其中,领悟精神伟力。杂技剧《战上海》以高难技巧深度参与叙事,以杂技独有的“惊”“险”“奇”形象展示战士们的不凡身手和大无畏精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造性地利用舞台空间,在同一时空里,并行展现主人公与特务斗智斗勇和敌我双方实时动态,营造紧张的谍战氛围,在惊险故事中彰显英雄虎胆。

  好故事让人如沐春风,靠的是艺术共情;悠久文化穿越千载依然动人,根本原因在于心意相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信,只有付出真诚艰辛的劳动,文化创造才能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才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创新创造,时代气象生动澎湃

  社会蓬勃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热切呼唤与之匹配的新的艺术表达。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造性发扬优良传统,赋能文艺创作,用有根的创新创造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新时代以来,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经山海》《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一大批文学作品,赓续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传统,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塑造基层党员干部、新型农民、农民企业家、支教志愿者等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

  何建明《那山,那水》、徐刚《自然笔记》、艾平《隐于辽阔的时光》、胡东林《山林笔记》等生态写作,则从中华文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智慧、中国式诗意栖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旨趣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创造性记录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

  上承中国动画学派传统,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发掘古代神话资源,在更加厚重、有机、自洽的文化塔基上构造新故事,用酣畅叙事、视觉奇观讲述心灵成长的当代精神主题,塑造出全新的哪吒形象。

  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气息,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代表性作品受到好评,被称为“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的动画”。这些作品不仅用剧情和人物打动观众,更留下了反映时代主题、凝聚精神力量的文化印记。

  伴随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我国科幻文艺也迎来新一轮爆发。继小说《三体》引起关注后,2019年岁首电影《流浪地球》热映,以拯救人类的大胆想象、瑰丽恢弘的视听叙事感动无数观众,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正如观众指出的那样,如此具有未来感的作品,却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故土情结——“带着地球去旅行”和“舍生取义”的情节只有在中国科幻里才可能出现。

  从《流浪地球》到《独行月球》,新一波中国科幻电影站在时代巨人的肩膀,仰望浩瀚宇宙,胸怀人类未来。与此同时,牢牢扎根中国大地,自觉融入文化传统和本土特色,彰显出日益成熟的中国风格,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勃勃生机和盛大气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度。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新时代独有的中华风度。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创作充满时代生活质感、传达时代精神气象、彰显中国审美旨趣的优秀作品,以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彰显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