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出台“15条”赋能“青岛手造” 把老手艺变成大产业

时间:2022-12-16 09:22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出台扶持手造产业发展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做大做强品牌,建好平台载体,开展技能培训——

“15条”赋能“青岛手造”,把老手艺变成大产业

让传统遇见创新,让创意遇见美好,让手造走进生活。

如今,那些包罗万象的手工技艺和有着悠久传承的生活美学,有了更好的代名词——“手造”。

而随着青岛对手造产业扶持力度的再“加码”,“青岛手造”也再度迎来发展契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青岛手造产业发展,助力艺术城市建设,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山东手造”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青岛实际,市委深改委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日前印发了《青岛市扶持手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围绕培育手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手造展示展销平台载体、强化手造产业发展基础支撑等4大方面提出15条措施,包括完善产品项目库、加强手造产品研发、培育品牌手造企业、开展非遗工坊认定、鼓励对外出口交流、建设非遗展馆、打造知名特色街区、建设展示中心、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宣传推介等具体内容。这些扶持措施力度大、覆盖广、全链条,可谓“诚意”十足。

青岛手造贝雕作品

手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基因,承载着宝贵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擦亮“山东手造”品牌。随之,山东围绕手造业展开一系列破题行动。

如果说,“创造性转化”是从过去如何走向现在的话,那么,“创新性发展”就是从现在如何走向未来,即如何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促其拓展、完善和发展。

作为一座具有优越的手造资源禀赋的城市,今年以来,青岛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倾力打造“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文化品牌,推动手造规模化、产业化,充分展现青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实践。

发展“青岛手造”,青岛有优越的资源禀赋

手造,顾名思义就是手工制造,也被称为“手作”。

手造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文艺到从小习得的传统技艺,它们凝结了集体的智慧和生活的美学,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传承至今。

青岛是一座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具有优越的手造资源禀赋。在青岛的山海之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延续几百上千年,形成的“青岛手造”遍布城乡。

鸟笼、竹制品、贝雕工艺品、家饰用品、发饰品、啤酒文创、麦草画、草编包、漆器工艺品……每件“青岛手造”都承载着青岛特色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依靠广泛的口碑和市场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创新发展中不断迭代新生,充满了弄潮市场经济的生命力。

以最能反映青岛海洋文明的工艺品青岛贝雕为例,作为利用贝壳制成的工艺品,青岛贝雕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成为市场经济中独具海洋特色的艺术消费品,还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是重要的创汇产品。

大名鼎鼎的新河草编同样如此,这一拥有四百年历史传承的工艺,在2013年被评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草编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新河镇则是江北地区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

即墨的花边产业同样凭借“灵活就业”的优势,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着力点,生产企业既可以组织集中生产,又可以将订单分散到各个家庭当中,此外即墨还建设了900余平方米的花边传习馆,培训花边技艺。同时,即墨花边产业还搭上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即墨花边的销售渠道。

……

今年以来,青岛通过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不断创新发展“青岛手造”的新业态、新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既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又成为文化传播的优质载体,从深厚的文化脉络中延伸出绵长而又韧性十足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泥塑手造《玉龙》

动作频频,擦亮“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文化品牌

今时今日,手造愈发被各界重视,国家、城市、企业乃至手艺人达成共识:手造既是需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更是一门需要创新发展的产业。

在全省的统一部署下,今年以来,围绕手造产业,青岛动作频频——

全面梳理手造资源,分门别类设立项目库。建立麦草画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207个、即墨花边等老字号企业名录22个,评选胶州黑陶等青岛名品录10个、泊里红席等手造乡土名村10个。

认定一批手造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着力打造“指间大象”草编、“国华”鲁绣、“大欧”鸟笼、“即墨老酒”、“妙府”黄酒等一批领军品牌,构建“山东手造·青岛有礼”品牌体系。

目前,青岛重点培育的8大手造产业已初具规模,涉及草编、刺绣、发制品等多个门类,总产值达上百亿元,手造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中,青岛贝雕等14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及提名。

设计推出“青岛手造街”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着力培育壮大手造产业。“青岛手造街”以“服务+宣传+销售+产业孵化”的运营模式,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开展社会化宣传与销售,将在最大程度上为广大手造爱好者、手造企业及传承人、文旅园区等提供便捷的手造文化全产业链综合服务。

今年3月,青岛策划启动了手造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了各界关注,最终收到了1300余件作品,几乎涵盖了手造品类的方方面面。

6月,省内首个以手造为主题的高规格节会——青岛市首届手造节举办,以“新动能、新手造、新创意”为主题,致力打造“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文化品牌。来自青岛七区三市的180位手造匠人和技艺大师,现场展示了别开生面的手造产品和手造技艺,用三天时间为市民与网友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手造文化盛宴。

同时,为将手造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山东手造、青岛手造,青岛结合城市更新,利用文化景点等,正在倾力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展示中心。

目前,落地西海岸新区的“山东手造”(青岛)国际展示中心已完成选址;位于上合示范区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的“青岛和合手造馆”9月正式开馆,系省内首家高校手造馆;市北区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手造特色街区、城阳鲁邦风情街手造特色展示中心、即墨古城手造特色体验展销街区等正在加快推进,有的已形成一定规模。未来,将形成遍及青岛各区市,涵盖景区、社区、商超、高速公路服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场所的手造展示展销集群。

推动特色手造产品开展域外展销,组织平度草编项目参加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五届青岛国际版权交易博览会等各类节会。推动山东手造企业与“内蒙古礼物”企业开展交流互动,参与“国际友人@QINGDAO”暨“国际青年对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手造市集、山东旅游发展大会山东手造展、2022首届青岛吃货节、2022“上合之夏”上合组织国家青年联欢活动,为手造企业提供展示、推广、销售平台。

积极推动手造产品进景区、进商超、进酒店、进高速服务区、进非遗工坊。推出“品位手造历史韵律体会青岛老城味道”等6条手造研学线路;组织在崂山等重点A级景区及相关场所设立手造线下展示体验销售专区。深入开展各级“非遗工坊”申报认定工作,共认定54家区(市)级非遗工坊。

水晶内画手造品

聚焦手造产业发展全链条,“15条”让企业得实惠、市民可参与

发展手造产业,必须认真研究产业的全链条,也就是要按照产业的构建方式,去认真研究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性服务、配套产业、营销推广、品牌营造、营收利润模式等方方面面。

培育手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手造展示展销平台载体、强化手造产业发展基础支撑……这次出台的《若干措施》中的每一个具体方面,都彰显着青岛对于手造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

——培育手造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完善手造项目库,全面梳理优质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手工艺品项目、文化创意项目,摸清手造名品、手造企业资源底数,探索建立“山东手造·青岛有礼”项目库和产品名录,并实施动态管理。提升手造产品标准化水平,指导手造企业建立相关产品标准,推动符合申报条件的手造产品入选“好品山东”,纳入“好品山东”品牌体系。培育手造品牌企业,立足青岛本土资源禀赋,重点打造5—10个手造特色产业,优先支持织造印染类、编织扎制类、美食消费类等具有一定基础的手造产业发展。扶持青岛贝雕、平度草编、即墨花边、崂山绿茶、胶州黑陶等手造领军品牌企业做强做大,认定一批手造重点企业、项目和园区。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各类文化发展资金支持手造发展,发挥政府引导扶持的积极作用,市级财政统筹文改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每年安排规模不少于1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手造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落实“山东手造”工程、支持本土手造企业。将手造产品消费纳入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扶持范围。支持企业研发手造类产业新项目,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计开展产品研发。推动传统手造项目产业化开发,支持企业对手造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转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手造产品开发,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国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开展资源转化并实施手造产品设计和销售。加强手造及非遗展馆建设,对社会力量投资新建,经业务主管部门认定且已向社会开放的有非遗传承体验功能的展示体验设施(含手造类),符合相关要求,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支持手造企业对外出口、交流、展示,鼓励手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出口特色文化创意手造产品。在全市遴选手造名品、名企参加中华传统工艺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展会。

——建设手造展示展销平台载体。规划建设“山东手造”(青岛)国际展示中心,整合全市手造资源重点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山东手造”(青岛)国际展示中心,打造集研发、展示、设计、体验、销售、宣传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手造中心。打造手造知名特色街区,按照“特色鲜明、业态融合、规模相宜”的原则,鼓励支持各区市打造手造知名特色街区。优先支持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青岛鲁邦国际风情街、即墨古城等具备一定基础的街区更多引进手造类、创意类文化业态。广泛开展手造进景区、进文明实践中心等活动。广泛征集我市特色手造产品进入“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中心等展示展销平台。推动在车站、机场、高速服务区、重点旅游景区、特色商业街区等人流集中的场所设置手造产品展销专柜、专区。引导、鼓励、支持各区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学校、社区等设置手造产品展示区,推动手造产品和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生活。每年至少举办一场全市层面的手造展销活动。

——强化手造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出台非遗工坊认定标准,分级分批认定区级、市级“非遗工坊”。统筹资金支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含手造类)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传承活动。支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含手造类)组织开展传承实践、展示展演和宣传普及等活动。开展手造特色技能培训,挖掘文化内涵丰富、就业前景好、可复制推广的手造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探索开发手造特色培训教材和课程。引导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等群体参加手工制作类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强手造宣传推介,设计“山东手造·青岛有礼”特色文化标识,打造手造文化品牌。支持各级各类媒体通过设专栏、开专题、作专访等不同形式大力开展手造宣传。加大对手造乡土名村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手造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将手造宣传纳入城市整体外宣计划,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青岛声音的重要载体。

在“15条”的加码赋能下,青岛手造产业必将更加出新出彩,进一步擦亮“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手造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让手造更好地赋能城市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扶持手造产业发展“15条”

培育手造特色优势产业

1建立完善手造项目库,探索建立“山东手造·青岛有礼”项目库和产品名录,并实施动态管理

2提升手造产品标准化水平,推动符合申报条件的手造产品入选“好品山东”,纳入“好品山东”品牌体系

3培育手造品牌企业,立足青岛本土资源禀赋,重点打造5—10个手造特色产业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4统筹各类文化发展资金支持手造发展,每年安排规模不少于1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手造产业发展

5支持企业研发手造类产业新项目,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计开展产品研发

6推动传统手造项目产业化开发,支持企业对手造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转化

7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手造产品开发,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国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开展资源转化并实施手造产品设计和销售

8加强手造及非遗展馆建设,对社会力量投资新建,经业务主管部门认定且已向社会开放的有非遗传承体验功能的展示体验设施(含手造类),符合相关要求,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9支持手造企业对外出口、交流、展示,鼓励手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出口特色文化创意手造产品

建设手造展示展销平台载体

10规划建设“山东手造”(青岛)国际展示中心,打造集研发、展示、设计、体验、销售、宣传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手造中心

11打造手造知名特色街区,按照“特色鲜明、业态融合、规模相宜”的原则,鼓励支持各区市打造手造知名特色街区

12广泛开展手造进景区、进文明实践中心等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场全市层面的手造展销活动

强化手造产业发展基础支撑

13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出台非遗工坊认定标准,分级分批认定区级、市级“非遗工坊”

14开展手造特色技能培训,挖掘文化内涵丰富、就业前景好、可复制推广的手造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探索开发手造特色培训教材和课程

15加强手造宣传推介,设计“山东手造·青岛有礼”特色文化标识,打造手造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