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鲍”发活力,青岛老城区“广”纳新业态

时间:2023-05-31 10:32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原标题:“鲍”发活力,老城区“广”纳新业态

广场能够直观反映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市南区、市北区相继打造了博山路广场、易州路广场、水龙池子广场,让原本逼仄陈旧的老城环境变得更加开阔疏朗。在满足市民游客休憩、休闲需求的同时,两区还在广场内植入市集、演出、露天电影等文化内容,让市民游客能够在广场上尽情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博山路广场是青岛市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打造的首个广场,它的布局设计顺应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和风貌,与周边道路形成聚合与张力的关系。广场西侧建筑立面设计博古架墙,以里院格局为设计手法,形成兼具艺术性、文化性与历史性的展示形象。在高墙立面上,巨幅青岛街景手绘画栩栩如生,一亮相便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市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建成以来,博山路广场已经举办了数十场发布会、推介会和娱乐活动,夏日夜晚举行文艺演出时,市民游客会随着舞台上的动感歌曲翩翩起舞。

易州路广场位于易州路与海泊路路口东南侧,经规划部门批准拆除一栋筒子楼后建成,总占地约1000平方米。为达到与周边里院、街道整体风貌融为一体的效果,易州路广场从百年里院建筑中提取红砖元素符号,采用红砖、老条石等材料打造街区花园式公共广场。

引人注目的是,广场南侧完整保留了现状建筑的墙面,通过古朴、斑驳的墙面,呈现里院独特的历史痕迹。“透过这面墙体,市民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在曾经的一段岁月中,老里院中居民的实际居住环境。”市北区相关工作人员指着这面高大墙体上十余处大小、规模不一的窗户对记者说,“这面墙在修建之初是没有窗户的,解放后,里院中开始有大量居民在此生活,有时候一处三四十平方米的房间中,同时住着七八口人。居民为了满足采光需求,就在墙上自行开了窗户。其中特别小的窗户,是为居民搭设的吊铺采光而开的。”

据介绍,每个周五至周日的傍晚,投影仪会把影像投在斑驳的墙面上,让人们重新体验到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感觉。

作为过去大鲍岛片区的重要地标,今年“水龙池子”以广场的形式重现四方路。“1901年,海泊河水厂投产,向居民提供免费饮用水,水龙大都位于路口交会处,大鲍岛的水龙池子便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处。”卓远设计院方案院院长张良潇告诉记者,大鲍岛区在建设初期,服务配套并不完善,里院内缺少满足居民需求的配套设施,故原大鲍岛区居民需通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龙池子、四方路公厕、玉生池)解决生活需求,水龙池子逐渐变成大鲍岛区的“生活必需品”。后来,自来水入户,水龙池子就成为了马路市场,逢年过节更成为套圈、打棋谱等游艺项目,以及拉洋片、唱琴书等文艺演出的集中地。

“‘水龙池子’重回大鲍岛,是为让人们脑海中重新回响起公共水龙头的‘嘀嗒’水响,实现历史记忆的传承。”市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场上布设的雕塑和水龙头,还原了过去的生活场景,而广场地面上由金属打造的多层圆环,则寓意着生命和时代的循环。

据悉,“水龙池子”周边将引入三聚成、青岛饭店大包、谷香村等老字号品牌,重塑四方路老街里“烟火气”。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