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将进酒》等多部音乐剧落地 青岛演出市场缘何如此忙碌?

时间:2023-10-16 11:00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原标题:《将进酒》等多部音乐剧落地,青岛演出市场缘何如此忙碌?

这个秋天,青岛“站”在音乐剧忙碌的路口。

9月22日,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全国14城巡演收官演出青岛上演;10月12日,音乐剧《将进酒》在北京、上海之后第三站放到青岛大剧院演出。也是10月,韦伯经典音乐剧续作《剧院魅影:真爱永恒》青岛开票——今年国庆节期间,这部英文原版剧在上海连演38场,“余热”炙人。

青岛的演出市场,缘何在这个秋天如此忙碌,承接多部音乐剧的到来?或许是因为《灵魂摆渡之永生》男一号于毅、《将进酒》男一号郑云龙都是青岛人,而且,他们都在音乐剧领域举足轻重。

这些年,国内音乐剧新作频出,观众看到了文化意象之丰沛、精神力量之磅礴。

当然,国内音乐剧还是“正青春”,虽不成熟,但充满能量,虽有迷茫,但不负热爱,在演出市场的起起伏伏中,呈现着属于音乐剧艺术探索的融合、时代表达的创新、人生关照的强烈,蕴蓄着不可预知的可能性。这恰如《声入人心》,推红了郑云龙、阿云嘎等音乐剧“顶流”,也带起了剧院外那些拖着行李箱“追剧”的音乐剧迷们。

“三宝预言”提前40年失效

为做戏的人举杯!这曾是对2022年青岛演出市场的致敬。而在2023年的秋天,这个市场继续为“年轻态”的音乐剧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在我国,音乐剧的确很“年轻”,其发展脉络也很清晰——

从原创角度看,以1998年首部国产音乐剧《新白蛇传》为起点,《金沙》《雪狼湖》《南唐后主》等国风音乐剧大行其道,《悟空》《杨戬》《敖广》等系列音乐剧纷纷登场。

从进口音乐剧角度看,2002年,一架747货机从旧金山飞往上海,将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全部装备运载到中国,标定了中国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的起点。此后,《猫》《摇滚莫扎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大型原版音乐剧相继引入,掀起一轮轮热潮。

从版权引进剧角度看,2010年引入的《妈妈咪呀》中文版是欧美音乐剧全版权复制的典范,《阿波罗尼亚》引领了始自2020年的韩国音乐剧版权引进热潮。期间,英文推理剧、日本悬疑剧也相继成为热门品类。

而要从人物主线来看,三宝、李盾开启大型音乐剧的制作范式,将音乐剧推到凝聚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的高度。而以郑云龙、阿云嘎为代表的新生代音乐剧“顶流”,则赋予音乐剧时尚感与情感体验,音乐剧的观众“青春”起来。

在上述不同的发展轴线,三宝都是“中国音乐剧之父”般的价值存在:25年间,他创作《金沙》《蝶》《钢的琴》等9部大型音乐剧,推出刘岩、姚贝娜、谭维维、阿云嘎等音乐剧人才。“三宝作曲,关山作词”是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品质标志。

然而,音乐剧的票房却是三宝的“痛”。三宝曾在2011年悲观表示:“中国音乐剧要摆脱魔咒,进入良性循环,至少还需50年。”

有趣的是,三宝的预言却提前40年失效了。在他的预言“出炉”7年后,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信》红遍上海;9年后,音乐剧在我国迎来决定性转折:业内昵称“小酒馆”的韩版音乐剧《阿波罗尼亚》从上海走红。

小剧场、沉浸式、只需3名演员——一出音乐剧可以连演上百场,这让音乐剧业界突然发现“小”的魅力,《阿波罗尼亚》所在的上海亚洲大厦容纳19座小型剧场,“垂直剧场”“新空间”等理念点燃艺术的星火,全国的剧场经营者纷纷前去学习。

韩国引进版权音乐剧的特色在于演员人数少、演技全面、唱跳出彩、内涵深刻,两三个演员即可支撑一出戏,诸如《卡拉马佐夫》这样的巨制作品也只有5位演员。在《阿波罗尼亚》的演出中,小剧场的座位通常不过两百个,演员甚至跳到观众的桌子上表演,冲击力沉浸、直接。亦因此,“长三角”的女孩们拖着行李箱跑到上海,只是为了一张《阿波罗尼亚》的门票。

“法扎”横扫音乐剧圈之后

从起步期到崛起期,音乐人谭浩是国内音乐剧的经历者。在他看来,整个行业以昵称“法扎”的法国版《摇滚莫扎特》为分水岭。

2018年,“法扎”自带“宇宙热圈”的霸气几乎横扫上海的音乐剧圈。似乎就是在那个时段之后,青春“照”进舞台,音乐剧也焕发更多潜能。“在‘法扎’引入上海之前,国内北方城市以三宝为主,而南方城市以《妈妈咪呀》中文版为主。”谭浩介绍,“法扎”在上海连演24场,场场爆满。此后,音乐综艺《声入人心》接踵而至,音乐剧走进并锁定年轻群体,多个音乐剧团队冒尖,比如说,张志林的“缪时客”、刘汉坤的“一台好戏”。

期间,“缪时客”打造了《隐秘的角落》《火焰》《陪你倒数》等音乐剧,“一台好戏”连续发掘出日本悬疑剧《水曜日》、韩国引进版《阿波罗尼亚》等。

“从英国的推理剧、日本的悬疑剧到韩国的音乐剧,中国舞台剧市场一直在寻找最适合当下观众口味,同时能够在昂贵场租压力下实现盈利的方法。”有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音乐剧市场以女性观众为主,而韩国音乐剧从创作伊始就针对20至40岁的女性观众设计,配以韩国演员擅长的歌舞亮点,邀请以曹承佑为代表的明星担纲,此类爆款剧经过汉化引入国内,尤其适合中国音乐剧市场。

在韩国,音乐剧与影视剧之间有一道“旋转门”。比如说,韩剧代表作《明成皇后》改编成音乐剧后登上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舞台,而港片《英雄本色》也被改编成韩国音乐剧。

“旋转门”思路被国内音乐剧创作者借鉴——

网剧《灵魂摆渡》三季之后推出同名音乐剧,男主角于毅继续出演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14城巡演引来粉丝一路相随。

电影《爱情神话》创下沪语电影的票房纪录,电影监制徐峥将它改编为同名音乐剧,10月5日起在上海首演,标志着沪语音乐剧的“起飞”。

黄渤也投入到音乐剧领域。他将电影《一出好戏》改编成同名音乐剧,7月与他出演的电影《封神》一并上演。

音乐剧正在风起云涌。然而,音乐剧不是交响乐,不是芭蕾舞,不是已有定论的舶来演出品类,而是一手“原版”一手“原创”的进行时,从它的规模、形式到它的内核都尚处在“发育期”。

音乐剧人于毅有着这样一段经历:2007年,他和林依轮第一次带着音乐剧《I love you》中文版前往纽约。在纽约42街,他看到专门为《I love you》打造的专属剧场,观摩百老汇音乐剧的演员面试,唱、跳、演兼具的实力令人叹服,观察百老汇如何调整演员的唱法,那里有美国最好的喉科医院……

在国内,原创音乐剧“市场”还需火候,选择这条路意味着要深刻明白“并不好走”。

“戏保人”才说明进入成熟期

2023年,郑云龙异常忙碌。他主演的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原创国风音乐剧《将进酒》相继上演。而郑云龙的“出圈”绕不开2018年综艺《声入人心》。

《声入人心》原本不被制作方看重,而在播出后,郑云龙、阿云嘎成为“顶流”,郑云龙更获得“魔都一秒男”的绰号——当时,他正在出演东野圭吾悬疑音乐剧《信》,每次开票一秒钟售罄。

业界有着这样的共识:国内观众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原创音乐剧,是从张学友的《雪狼湖》开始;商业音乐剧真正被广大年轻观众接受,始自《声入人心》。

当然,市场火热总是伴生问题的凸显。上半年出炉的上海演出市场数据显示,以亚洲大厦、大世界为代表的新演艺空间“演出场次6147场,票房6357.2万元,吸引观众95.1万人次”。看上去繁花似锦,平均下来票房场场过万,但要覆盖房租、演员薪酬、音乐制作等费用,显然捉襟见肘。

票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戏剧观众规模在20万人左右,二线城市的观众规模只会更小。“早期的上海小剧场戏剧往往是演到第五场观众只剩下两位数。”谭浩回忆,“第五场之后送票都送不出去,因为观众就那么多。”

演员功底,这是三宝这位曾称自己是“国内音乐剧一块砖”的音乐人的担忧。因为国内能够兼具演唱实力、表演技巧和舞蹈功底的演员稀缺,像他的妻子万千惠是罕有的具备全面素养的音乐剧演员。

音乐剧项目的稀缺让音乐剧演员难觅发展空间。以中央戏剧学院95级音乐剧班的孙红雷为例,他是国内第一届音乐剧专业毕业生,迄今也没演过音乐剧。

《声入人心》出品人、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曾感慨:“阿云嘎这样成熟且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演出一场音乐剧的收入也就八百一千块!”当然,现在的阿云嘎已是名声日隆,而新一代“阿云嘎”如果还是这样的收入水准,很容易被影视剧挖走。

现在,上海出现类似《I love you》的量身定制剧场——剧场将毛坯房交给制作方,制作方根据音乐剧量身定做一个剧场,一出戏一开票就是120场——如此盛况造就了音乐剧的景气。

“小剧场音乐剧动辄就演上百场,必然需要观众反复购票、多次观剧,甚至是‘粉圈’观剧。”一位剧院负责人介绍,音乐剧的主演需要拥有明星的号召力,“人保戏”的效应显而易见。当然,坏处是明星的高片酬势必压缩制作成本。从韩国音乐剧的经验来看,明星成本已占据成本的33%-45%,而精品音乐剧还需原创音乐、LED屏幕、视觉特效等开支。

当然,无论成本大小,在当前的市场里,音乐剧的落幕与持续上演的场数,最核心的决定权是观众。本土观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已是音乐剧是否成功的标尺。

“要获得这一决定权不再是靠获得多少个政府奖项,不是‘晋京演出’或演满资助结项所要求的场次指标后就‘刀枪入库’,而是立足于优质内容的提供量是否能持续地、逐渐地培育出当地群众的观剧习惯。”在《将进酒》的青岛演出前,一位“追”剧而来的外地音乐剧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当音乐剧走入“戏保人”的阶段,才能说明观众和行业携手进入成熟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剧照图片均由官方提供)

二十年好戏,于毅细说从头

从2004年音乐剧《雪狼湖》里跟张学友演对手戏的男二号,到引进百老汇版权中文版《I love you》,再到改编自经典名著的《基督山伯爵》,直至今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网剧改编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于毅二十年沉浸在音乐剧里,一剧一品,风格多变,堪称国内经验最丰富的初代音乐剧演员。

9月下旬,《灵魂摆渡之永生》14城巡演最后一站放到青岛举行,于毅感受到了家乡观众的热情。“有位青岛大姨喊我‘二丫头’(《打狗棍》里的角色)。家乡人对我的记忆不只是《灵魂摆渡》里的‘赵吏’,可能是《勇敢的心》里的‘赵舒城’,可能是唱《青岛》‘这是我可爱的家’的于毅。”于毅说,“不同年龄段的青岛人对我的记忆不同,这种真实的支持让我很幸福。”

收官之作,不负约定

今年是于毅音乐剧演出的大年,同时也是他影视项目邀约的大年。2月开始的音乐剧《I love you》上海驻演,于毅在内的四位演员要分饰剧中16个角色。9月,阿云嘎担任制作人、于毅主演的音乐剧《基督山伯爵》首演,同月,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也在巡演中。

在采访中,于毅用“千里奔赴”形容他辗转各城的巡演状态。“我每天都在为嗓音状态焦虑,只能少说话,用蜂蜜、麻油保护嗓子。”于毅坦言,“观众不在乎你前面的工作是什么,只在乎你在舞台上的高音、弱音、转音有没有唱出来。尤其青岛是巡演的末场,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一丝不敢分神。”

《灵魂摆渡之永生》讲述了夏冬青、赵吏在王小亚协助下拯救灵魂、维护世间秩序的故事。该剧的蒸汽朋克风格、《山海经》造型、“镜面倒影”舞美以及“爱与救赎”主题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忠实粉丝连续14城“追”看《灵魂摆渡之永生》,这让于毅感慨万分:“今年是《灵魂摆渡》网剧开机10周年。10年前,大家不熟悉网剧时,这部戏获得巨大成功。胆小的女生在宿舍里互相抱着看‘灵摆’,这是不少人的青春记忆。现在,他们带着孩子来到剧场,看看10年后的‘赵吏’是什么样子。”

音乐剧是对演员唱跳、演技和临场反应的全面考验。在14城《灵魂摆渡之永生》演出中,于毅都有一个“中场播报”环节,每一城都用当地方言播报。到了上海,“哟,这个小姑娘蛮好觑么。”到了青岛,“安阳来,这个大嫚长得很漂亮昂。”一句话就能点燃台下的情绪。

这次巡演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于毅而言,他要完成与观众的约定——瘦回第一季的身材。“苏州首演第一场时,我一登台,台下一片喊:‘哇,真的瘦回第一季了’。那一刻,我无比感动!但也真的很饿、很难受。我吃得更少,运动量增加了三四倍,两个月瘦了十三四斤,不想辜负这份约定。”

人生如“戏”,不断行走

10年,于毅用三季《灵魂摆渡》把“赵吏”这个复杂角色呈现给观众。“三季《灵魂摆渡》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而是一集一集地出。我一开始不理解的内容,后来都能前后呼应。演到最后的‘灵摆’番外篇、网络大电影,我渐渐把‘赵吏’身上的丰富性像一片片鳞甲、一块块皮肤那样贴到角色身上。”

那么,怎样定位“赵吏”?于毅说:“跟《灵魂摆渡》要传达的意思一样:这个世界上,缘分总是来回兜转,我们终将于千万人中遇见我们所遇见的人——就好比于毅与赵吏的相遇。”

在音乐剧领域,于毅堪称“大前辈”。从2004年《雪狼湖》起,他就成为音乐剧“顶流”。而在影视剧领域,于毅通过《打狗棍》《灵魂摆渡》《唐朝诡事录》等剧集圈粉。这种“双栖行走”也全面展现了他的才华。

“这些年,我在多方面尝试,工作包括综艺节目、晚会,包括出唱片、出专辑。对我来说,人生就是行走,不只是前行,有时倒退、绕弯也是行走。路边可能出现一朵花、一棵苹果树,碰到哪儿就哪儿,我的所有角色都是这样得来的。”于毅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