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09:52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3月29日,熟悉的旋律在市北第一文化馆的剧场里响起,弘文海之声歌剧团在此演出大型歌剧《江姐》。台上“江姐”的扮演者蔡秀珊已经演了18年“江姐”,这一岛城民间剧团演出《江姐》也18年了。
演员自费排演,演出全部公益,18年来坚持演出足本《江姐》。以蔡秀珊为中心,弘文海之声歌剧团从零开始,团员不断更新,唯一不变的女主角带着剧团坚守着演出品质,保证每一个角色的到位。
每一场《江姐》总能收获热烈的掌声与感动。自言“与‘江姐’有缘”的蔡秀珊说,台下幕后的故事其实同样感人。
我和“江姐”有缘分
十多岁的时候,蔡秀珊跟着小姨去帮朋友搬家,她被“安排”到一堆旧书中坐着打发时间。“一眼就看到了一本《江姐》。”不是小人书,也不是小说,这本《江姐》翻开竟然是歌剧剧本,再翻下去,还有谱子,看到最后的歌词,小蔡秀珊瞬间被感动了,“那么多旧书,我就挑了这一本带走了。”不曾想这本《江姐》在三十多年后,成了蔡秀珊排演《江姐》的重要工具书。
“我和‘江姐’太有缘分了。”蔡秀珊早年毕业于曲阜师大艺术系,四十多岁的时候又跟着青岛市歌舞剧院的歌唱演员韩明新学习,当时韩明新就说她的唱功、气质很适合塑造江姐的形象。“韩老师说,我要是排戏,就要排《江姐》。”后来,为了更深入了解江姐精神,蔡秀珊特意去重庆渣滓洞参观,“我穿上演出服在里面拍照,找感觉。”那是重庆最热的时候,“高温都是‘酷刑’,难以想象江姐他们当年的遭遇,太伟大了。”那一刻,蔡秀珊离剧中人又近了许多。
在组团排演《江姐》之前,蔡秀珊并没有完整看过歌剧版本。还是韩明新找来了空政第四版《江姐》演出碟片,细细研究。“我和韩老师是最早的剧团发起人。”当时在青岛市老年大学任教的蔡秀珊,召集了岛城热爱歌剧表演的业余演员们,一起进入了歌剧《江姐》的排演中,也就此成立剧团,主打演出歌剧《江姐》。
跌跌撞撞的18年
没有道具,自己造;没有场地,找老同学“支援”;没有专业演职员,就用勤来补拙……蔡秀珊庆幸自己曾在原钢厂担任过文艺干事,有足够的组织大型文艺活动的经验。
从蔡秀珊和韩明新有了排演《江姐》的念头,到首场演出亮相,只用了半年时间。这半年里,做道具的第一车木料,是蔡秀珊和丈夫偷偷从公公积攒的木料里搬出来的,做道具的人,都是剧团招来的演员,“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没有专业歌剧导演,蔡秀珊就反复从碟片中琢磨《江姐》舞台的方方面面,吃透每一个角色,手把手教每一位演员,“我能演出《江姐》舞台上任何一个角色。”蔡秀珊还曾跟随青岛市京剧院的演员学习过一段时间,从戏曲中揣摩表演的一招一式。“当年特别感谢青岛市歌舞剧院的指挥、作曲汪宝卿,帮我们把乐队排练出来了。”
一台歌剧的要素完整了。就这样,剧团跌跌撞撞地起步。2006年底,首场《江姐》在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礼堂成功演出,“当时观众反响特别好,大家都很感动。”“可惜演了十余场之后,剧团因为种种原因,散了。”
一年多之后,原剧团的几位“老哥”在正月里去蔡秀珊家里“拜年”,“我知道大家是想把剧团再组起来。”思虑再三,蔡秀珊又站出来了,“我认准一条路会长期坚持。我也勇于承担责任,带着大家一起向前奔。”于是,团队又开始重新做道具,招新人,“星星之火点燃了。”
告别相逢皆是“爱”
“我们的剧团以退休人员为主。”组团的时候,蔡秀珊还不到50岁,是最年轻的一员。18年中,乐团的指挥已经有两位故去了,剧团的演员也因为生病、生活等种种变故不断离去,新的成员也在加入。演过《江姐》的,都是爱剧团的,爱《江姐》的。
很多演员都是“带资”进组,二三百元不嫌少,千八百元不说多。蔡秀珊说,每个演员的演出服饰,都是个人准备的,“甚至有去李村大集淘旧衣的”。出门演出的道具搬运大家也都一起干,“午餐或者晚餐大家都各自解决。”每周一晚上的排练,大家都克服困难聚在一起用心用情地练。“曾经,一位老演员的妻子突然病逝,他上午去殡仪馆,晚上便到剧场参加演出,因为他们知道戏比天大,剧团缺一不可。”
“太不容易了。”蔡秀珊至今记得,一卡车的道具,在原本定好的仓库门口进不了门,“人家反悔,不给我们免费存放了。”蔡秀珊当时感觉哭都哭不出来,如果放弃这一车道具,可能以后就无法再演出了。焦头烂额之际,她拨通老同学的电话,暂借给她一个空教室存放,渡过了难关。“我们的道具存放一直在不断借地方,最远存放在王哥庄。”道具存放这一大困难,市北第一文化馆出手,在今年帮助剧团解决了。
十八年来,蔡秀珊团队的《江姐》演出近七十场,其中近二十场是在原青岛四方剧院演出,他们把《江姐》唱进了驻青高校、部队和企业。“每场演出观众都是流着热泪观看,给予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争相跟‘江姐’拍照留念。”
为什么十八年来坚持演《江姐》?蔡秀珊说,“我们的团队太好了,我们也都坚持信念,坚信有坚持总会有感动。”正如《江姐》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一片丹心向阳开”。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