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10:23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知名艺术家陈丹青说:“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社会教育层面,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青少年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去博物馆研学打卡,参加研学夏令营,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亲自制作一份文创产品留住回忆……近年来,全国多地不断掀起“文博热”。作为网红打卡地与大众美育的开放课堂,博物馆现象级的文化热度持续升温,接驳各地文旅市场,成为文化旅游“流量”入口。
5月5日,携程发布《2024“五一”假期旅行总结》。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主要博物馆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0%以上,研学游热度始终保持在线。
开放课堂 蔚然成风
自古以来,“行”与“知”都是学习领域的重要话题。战国时期,荀子的“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将“行”抬升到了知识学习的顶点。行,既是实践,也有亲历感受之意。博物馆研学作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窗口,不断推动着文物活化利用,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正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行走的课堂”。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博物馆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和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
在青岛,馆校合作,知行合一,已然化作蔚然清风深入一线。走进大沽河博物馆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展厅”,清朝大夫用地道的胶州方言给病人问诊之声悄然响起,亲切的家乡话和一座座仿古的民俗小院,不由让人沉浸其间。前来研学的中学生们无不惊叹,“原来早在新石器时代胶州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胶州地区曾有过如此灿烂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大沽河博物馆已经累计开展社科普及教育活动700余场次,公益讲解496场次,年均接待参观群众近10万人次。
针路航海博物馆则是别出机杼,通过结合航海主题与史实资料,推出了《宋金海战》《管鲍之交》等一批青少年戏剧文艺作品。其中,由青岛八大峡小学学生参与演出、该馆自编自导的《宋金海战》航海戏剧,入选2024年央视青少年春节联欢晚会,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据业内人士介绍,“博物馆疲劳”是指在博物馆观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60分钟便开始出现“博物馆疲劳”,90分钟是多数人观展的极限。在博物馆研学这一“校外课堂”中,也需要找准孩子们的兴趣点,尽量减少影响研学成效的“博物馆疲劳”。
“看过《小王子》童话书的同学请举起自己的小手,让我看看有多少位。”在贝林博物馆一楼的动物王国展区内,一场研学活动正在进行。在《小王子》书中,猴面包树是B612星球上的危险植物,由于生长率太高,一不小心就会泛滥成灾,为了保护心爱的玫瑰,小王子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把猴面包树的幼苗连根除掉。在现实中,来自非洲的猴面包树正矗立在贝林自然博物馆的展厅当中,博物馆根据猴面包树内是空心的特征,在树内搭建了楼梯,可以直达二层观景平台,一览展区内精心营造的草原风光。
“我们的大多数展品标本来自国外,小朋友们通常对此带有一种陌生感,而结合他们熟知的电影和书籍,如《银河护卫队》中的火箭浣熊、《小王子》中的猴面包树等,则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贝林自然博物馆运营负责人刘先生表示,“由于我们的场馆分为不同的板块,每一板块的游览时间最长不超过60分钟,因此也能够有效避免‘博物馆疲劳’现象。”
此外,贝林自然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形式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同时兼顾观察记录、动手实验、标本制作、主题演示、讨论对话等多层次交叉互动的学习方式,正进一步为研学旅程提质增效。
研之有物 学而广博
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涌进博物馆,在走马观花、步履匆匆的打卡式参观游览之外,如何将博物馆的流量化作“留量”,让孩子们在游览中看出名堂,学到知识,进而获得一定的教育,这是博物馆在教育与研究方面值得探索的话题。在青岛,有一批博物馆已经在这个领域精耕细作许久。
“五一”假期期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达1.5万余人次,场馆方推出延时闭馆服务,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仅有的两所高校博物馆之一,也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座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收获如此高的热度毫不令人意外。“生存·探索:恐龙与人类”大型展览、“追光——臧克家纪念馆”人物专题展区等新展也是独具特色,虽然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远,仍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五一”期间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市民张女士表示,“山大青岛校区的场馆非常大,带着孩子可以逛很久。此外,我还特别带孩子去参观了山大的校史馆,让孩子近距离感受985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树立高远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全国第二届创锦赛“激活博物创意:山东大学博物馆主题赛”在该馆正式启动,该比赛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围绕馆内最新推出的“生存·探索:恐龙与人类”展览,以“展览+赛事+文创IP孵化”创新实践平台模式,发现和培养文博创意人才。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徐娜表示,“承办比赛可以延伸并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博物馆及博物馆文创创新发展。”
从收藏展示走向创新设计,让收藏展品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创造物中跃动,是让博物馆“研之有物”的重要一环。无独有偶,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也推出了产学研一体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与研发能力。
“在科普研学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特色研学课堂,目前有5套主打课程,内容涉及家电历史、发明创造、创业精神以及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通常安排在博物馆内进行,孩子们在参观互动后,还能参与手工制作活动,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手工作品,将学习成果带回家,寓教于乐,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研学总监叶小雪如此介绍。
据了解,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此前还推出了“少年设计师”研学活动,借助海尔集团的人才优势,邀请专业工程师与孩子们一同进行圆桌讨论,并带领他们实地参观考察,调研生活中的家电使用需求,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一期以“设计师与盲人”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设计出的产品让叶小雪记忆深刻,“有团队设计了一款智能化的拐杖,这款拐杖能够探测前方障碍物,并通过语音提示帮助盲人避免危险。还有的孩子设计了盲人专用雨伞,通过智能化技术提高盲人在雨天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这些创意提案,展现出孩子们非凡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大众美育 打卡热地
自公共博物馆时代以来,博物馆经历了从展藏混一,到展藏分离,再到分众化利用的发展历程,博物馆不再只是展示物件,或灌输物件相关知识,而是开始注重博物馆之于观众的意义构建。重视博物馆的育人价值,对于这种意义构建十分必要。
公共博物馆在300余年前诞生于欧洲,而在我国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905年的第一座博物馆到2000年的1397座,整整用了95年;而从1397座到2022年的6565座,却只用了22年。在快速发展和如火如荼的“文博热”背后,也需要一些冷思考,即如何实现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换。
1969年,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弟弟、曾受邀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弗兰克·奥本海默创办了一家新型的科学博物馆——旧金山探索馆。该馆以“创造能够改变人类学习方式的探究式体验”为使命,致力于通过科学、艺术与感知来引导人们探索周围的世界。这座标新立异的博物馆不再仅仅局限于互动式展览,而是整个博物馆都以互动的科学展示为中心。从此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藏品很少、但动手机会丰富的另类博物馆,它们开始弱化藏品属性而重视育人价值,将实现展教合一视作目标。
当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彰显。“博物馆在育人价值层面,分龄导览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新兴的切入口,通过提供多层级的研学线路,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参观者提供不同的可选界面,继而为博物馆增添活力。”崂山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
某点评网站网友近日坦言,自女儿记事起就带她前往参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但目前本地的一些博物馆仍然缺乏相应的分级制度,有些展览的内容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还是不太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以来,贝林自然博物馆已经更新了原有的研学路线,通过科普活动、环幕电影以及不同场馆间的排列组合,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参观者提供了9种可供选择的研学方案。此外,场馆方还在尝试每两个月更换一次科普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推出限定文化类活动等,都是为了能够让本地观众常看常新,在展陈体系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让游客常来常往。
在青岛大学读研的张同学是一个地道的博物馆迷,除了外地的国家级博物馆和省级博物馆,青岛本地的博物馆他也参观过二三十家。张同学向记者表示,“虽然目前青岛的博物馆数量很多,但在藏品数量和讲好文博故事方面还有一定进步空间。如果能够更好地结合本地特色,讲好青岛故事,或许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考虑拿出一到两天时间,来单独体验青岛丰富的博物馆序列,”
博物馆犹如岁月长河的一道投影,将参观者笼罩其中,可知可感。恰如王小波所写,“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时至今日,人们仍能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感受到历史独有的深沉厚重与文明的波涛依旧,而这种“双向奔赴”,正是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也是广大市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