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时间:2024-06-21 10:03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青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条历史文化街区,550处文物保护单位,近20万件(套)可移动文物

  ●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72项

  ●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123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8人

  仲夏时节,齐鲁大地满目葱茏。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迎来了备受瞩目的国际文化盛宴。6月19日至20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青召开。借由大会打开的国际文化交流窗口,与会嘉宾触摸青岛的历史底蕴、见证青岛的当代发展,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新呈现”。

  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拥有5万余年的人类活动史、近7000年的农耕文化史和5000年的海洋文明史,孕育出山海城交织一体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大会期间,通过开展“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青岛老城区实地探访等活动,一幅生动的青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面”

  与莱西木偶戏的主人公“握手”、品尝崂山茶、欣赏精巧的即墨花边……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期间,“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精彩亮相。与会嘉宾对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热情,积极参与互动体验。

  “漂亮!”看到栩栩如生的莱西木偶戏表演,一位外国嘉宾用中文感叹。莱西木偶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西汉时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展演现场,莱西木偶以其创新木偶长绸舞《天女散花》惊艳亮相,紧接着,传统京剧片段的展演更是将莱西木偶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莱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看来,能够得到这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是因为莱西木偶“很中国”。“外国友人争相与我们合影留念,作为传承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姜玉涛介绍,莱西木偶戏已经出访过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木偶艺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桌旗、餐巾、书签、扇子、手拎包……这些融入即墨花边元素的精美文创,尤其受到国际友人的关注。鲁绣(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了中国传统编织技术的较高水平,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宝” 的称号,它将“美”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更探索出一条产业化之路。动态展示区内,品茶、闻香、听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来的国潮文化体验,更是让外国友人频频竖起大拇指。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青岛的非遗技艺,既体现着对本土海洋民俗的传承延续,又包含着对外来优秀技艺的兼收并蓄。目前,青岛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每年开展非遗传习实践活动500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的同时,更成为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独特展现。

  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名城

  6月19日、20日下午,参加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嘉宾在青岛老城区沉浸式体验了一场文化遗产之旅。栈桥、百年中山路、太兴里、广兴里、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与会嘉宾与市民游客一起,近距离感受青岛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各项实践,品味青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魅力。

  “建筑非常漂亮、宏伟,青岛在建筑的修缮和保存、保护上做了很多工作,这些都直观可见。再就是设置了集市等推动经济的一些活动,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但留住了记忆,还焕发了新生。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客人,非常的热闹,虽然是老建筑,但很多人进进出出,融入了生活。”洪都拉斯文化、遗产和艺术部部长贝莱斯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青岛非常美,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貌,都保存得非常好,青岛对于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做的工作值得赞赏,希望青岛发展得越来越好。”

  走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与会嘉宾跟随讲解重温人气、商气与烟火气交融的中山路百年时光。馆内的高科技和沉浸式AR、VR等体验,让他们印象深刻,尤其是《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片,赢得了与会嘉宾的掌声。离开前,他们还购买了高粱饴、大虾酥等青岛特色食品。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展现了城市的复兴,也吸引了很多人来看新老建筑的融合。我们需要将新老建筑都保留,以便能够展示历史以及未来的面貌。所以修缮是必不可少的,我非常欣赏的是,青岛一直保留着过去的元素。”从英国伦敦前来参会的梅丽娜·安东尼亚迪斯说。谈及青岛这座城市,梅丽娜·安东尼亚迪斯表示,“这里在海边,还有山,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人们非常热情友好。”

  近年来,青岛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行动,对百年街区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展开修缮和城市功能的系统提升,市民游客身处其中,既能体验历史的厚重,又能享受现代化的便捷。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更是成为知名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展现文旅融合的新场景。

  涵养文化底蕴,赋能城市发展

  今天的青岛,文化遗产在展示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旅游品质、赋能人民幸福生活中焕发出愈发迷人的光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条历史文化街区,550处文物保护单位,近20万件(套)可移动文物。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72项。现有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123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8人。

  正是多维度持续不断的匠心耕耘,让青岛的城市发展更具文化魅力、文化内涵——

  成立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行动,积极推进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制度规范,先后出台《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的实施意见》《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等,不断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

  加强活化利用,擦亮文化品牌。持续叫响“博物馆之城”品牌,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工作方案》,优化博物馆集群布局及多业态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落户青岛。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博物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全市博物馆达144座,居山东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组织开展八大关近现代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国家试点,举办“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等主题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深化探源工程,梳理文明脉络。实施“探源青岛”工程,加强文物研究阐释,提升文化影响力。对大珠山遗址、北阡遗址、赵家庄遗址等开展考古发掘,实证了青岛地区是东亚史前“水稻之路”传播的重要节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琅琊台遗址、三埠李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评“山东省考古五大新发现”。同时,青岛积极开展水下考古,助力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

  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青岛将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参与亚洲国家城市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拥抱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