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以本然之心传承金丝珐琅画

时间:2021-06-09 15:1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图为郭巍(左)在“本然造物”金丝珐琅非遗传习馆向学员讲述掐丝要领。邹金涛摄

  位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西侧的杨梅竹斜街是文艺青年的热门打卡地,老北京兔儿爷店、采瓷坊、模范书局……老北京风情与时尚潮流在这里交相辉映。杨梅竹斜街79号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铺,外墙门牌上的宣传语“仅供手工绘画爱好者交流学习”彰显出小店的与众不同。

  推门入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色彩鲜艳的金丝珐琅画以及长桌上摆放的雪青、藕荷、翠绿等上百种色彩缤纷的颜料罐,几位年轻人正拿着剪刀、镊子摆弄着手中的铜丝,弯成不同形状的线条贴在画板上。这是一家金丝珐琅画DIY线下体验馆。从2010年至今,已有上百万人通过小店和网络平台了解到这一传统工艺,创始人郭巍还于2016年受邀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大国工匠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欧洲巡展”,远赴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展示中国珐琅画的魅力。

  景泰蓝也能“作画”

  说起“掐丝珐琅”,人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景泰蓝,形形色色的景泰蓝器物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北京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很大发展而得名。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如果不用铜胎,不做景泰蓝瓶,而是用掐丝珐琅的传统工艺作画呢?这样会不会点燃年轻人了解、体验老手艺的热情?郭巍想。

  2017年,郭巍把经营多年的金丝珐琅画体验馆开到了杨梅竹斜街,并取名为“本然造物”。“‘本然造物’,取‘本然’之初意,做肚腹之本心。”他说,“我的‘本心’是通过专业的DIY教学,以接地气的方式活态传承金丝珐琅画这一非遗手工艺,为参与者打造减压静心、交流分享的平台。”

  这里不以卖画为主,而是重在体验、传承。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本然造物’,郭老师用一朵‘万能云’为我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只见金丝线在他手中一会折成直角,一会变身云团,一会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牡丹,令人称奇。”谈到第一次接触金丝珐琅画的经历,学员子韬记忆犹新。在郭巍指导下,经过拓图、掐丝、粘丝、点蓝、定画、晾干,一幅牧童骑在牛背上的《小放牛》制作完成了,他把这幅作品送给了家里的长辈。

  “我给学员传授的金丝珐琅画制作技艺源于‘燕京八绝’之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主要是通过铝和铁制成的金丝为线条形构轮廓,之后在轮廓内填入珐琅制成的颜料完成画作。这种作画方法汲取了景泰蓝制作技艺中‘掐丝’与‘点蓝’的精髓,省去烧蓝、打磨、鎏金等操作难度大且不便于学习体验的工序。”

  “郭老师,这个猫耳朵怎么掐丝啊?”“郭老师!救命,我点蓝时颜色串了。”“郭老师,您看这花瓣用什么颜色好?”“本然造物”金丝珐琅画非遗传习馆里,学员们有的正在利用金丝的韧性将其弯制成不同线条组成的图案,有的正在用玻璃吸管吸取釉料往丝胎里填涂,有的填好了釉料正用刮刀涂匀颜色。

  “景泰蓝制作技艺非常复杂,很多学员是零基础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省略了一些环节,在工具上也做了创新。传统来说,‘点蓝’需用特制的长柄蓝枪铲将釉料一点点往丝空里填涂,并用玻璃吸管吸取釉料。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我把蓝枪置换为油画用具——刮刀。”郭巍说。

  应学员们个性化订制的要求,金丝珐琅画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涵盖了形形色色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在郭巍手把手的指导下,学员们做出了传统的五福捧寿图、憨态可掬的老虎、潇洒逼真的动漫人物……一到周末,小店里就座无虚席,十几名学员共同作画的场面让郭巍累并快乐着。

图为金丝珐琅《千里江山图局部(一)》。郭巍作

  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

  从第一次接触掐丝珐琅到拜师学艺、创作实践、开设传习馆,10多年来,郭巍在非遗技艺的研习与传承上孜孜不倦。

  “严格来说,我是学美术出身,却为掐丝珐琅吃了不少苦头。”郭巍说。他从小学习美术,曾师从国家一级美术师盛锡珊老先生,擅长工笔绘画和油画。10多年前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

  “我当时看到一个掐丝唐卡的展览,虽然是初次接触掐丝珐琅工艺,但我当场就被震撼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开始拜访、请教掐丝珐琅工艺的传承人,并去工厂观摩学习。刚开始是自己学、自己做,有了一点心得之后,就想让更多人爱上这门技艺。”郭巍说。

  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创业之路。亏本、店铺搬家、客源少、没影响……大大小小的困难没有击垮他。“要干好一件事,兴趣与专长缺一不可。兴趣为我提供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持,专长则让我拥有坚持下去的信心。”郭巍说。

  郭巍的专长是油画,熟悉现代美术的色彩体系,能不能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体系相结合,创新珐琅画的色彩表达,让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呢?

  “金丝珐琅画和景泰蓝使用的珐琅属于同类,通俗讲,就是不同颜色的小颗粒。通过调和它们,可以幻化出千变万化的颜色,类似马赛克的原理。”郭巍不断琢磨后,有了这样的想法。

  在“本然造物”里可以看到,学员在“点蓝”时,手边都有二三十种颜色,比如绿,嫩绿、翠绿、墨绿等色的珐琅,就摆了六七种。在靠墙的架子上,一个个塑料小碗里装着颜色各异的珐琅,让人宛如走进了色彩的海洋。“柴米油盐酱醋,大家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拿回家做,那味道可千差万别。我就像一个厨子,负责去调配、安置这些调料。”郭巍说,“传统的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多表现平面图案,色彩相对单纯,我尝试增加色彩的变化,这样画作才能更加气韵生动。”

  基于多年学习美术积累的对色彩的理解与敏锐感知,一幅幅完成“掐丝”的半成品被填充上他为学员精心调制的各色珐琅,呈现出“金丝勾勒、光影结合”的动人效果。传统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精髓结合了现代美术的色彩体系,让金丝珐琅画具有高度的包容力,可以应用于各种绘画题材,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深受学员喜爱。

  创新还不止于颜色。

  挂在墙上的《千里江山图局部(一)》是郭巍耗时一个月创作的新作。灯光照耀下,金丝熠熠生辉、珐琅流光溢彩,整体画面明暗相形、虚实相生。在用金丝珐琅技艺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再创作时,郭巍首先根据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重新规划空间、色彩、线条,做到“胸有成竹”,力求在运用传统技艺的同时,兼顾国画的基本理念。“比如,远处的山要‘虚’,需用‘提丝’法加以表现,而在调配色彩时,要从整体上把握颜色深浅的变化,如此才能自然地呈现山峦的错落感与层次感。”郭巍说。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传习非遗的同时,郭巍的技艺也在教学相长中更加精湛。

图为刘广全(左)、张英(右)夫妇正在“点蓝”。受访者供图

  传统工艺进入现代生活

  2016年,王天阳在郭巍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幅金丝珐琅画,是自己的Q版肖像画。后来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做了20多幅。有段时间,他一下班就来店里,待到坐末班公交回家。

  “作画的过程双手都要操作,能强迫自己放下手机,摆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全身心沉浸其中。”王天阳说。自从被金丝珐琅画“圈粉”后,他发现自己的心更静了,传统工艺的光芒正照亮现实生活。

  题材的拓展,让金丝珐琅画融入时代潮流。“想做什么都可以,各种新潮、现代、个性化的图案都能被传统工艺表达出来。”王天阳说。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学员们也倾向于用金丝珐琅画表现爱宠的形象。与“本然造物”比邻而居的退休夫妇刘广全、张英是郭巍的老学员,在他们创作的多幅画作中,有一幅便借鉴飞天猫的造型,为自家收养的九只猫造像,画中的猫儿灵动可爱、栩栩如生。

  来“本然造物”的人,或为消遣娱乐、或为拓展体验、或为人情赠礼,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爱手工、爱传统文化。这些年,令郭巍欣慰的是,有些学员从学习技艺一步步衍生出了对金丝珐琅画自觉的艺术追求,梧桐便是其中一位。

  梧桐是理科生,一次偶然的尝试开启了她对金丝珐琅画的兴趣。前不久,国家博物馆一个清代食盒上精密繁复的花纹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决心用金丝珐琅画对这一传统图案进行再创作。为了拓图,她数次往返博物馆;刚从西藏归来不顾尚未消退的高原反应,第一时间赶到传习馆继续自己的创作。金丝珐琅画已深度融入她的生活。

  “让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成为时尚潮流,既需要坚守,需要心手相传,也要适应大家个性化的需求。‘本然造物’的思路是‘标准化运营下的非标准化’。‘标准化’指的是每位学员都学习统一的标准化流程,通过简单操作能完成作品;‘非标准化’指的是针对每位学员的特点、绘制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因画备料,让大家有惊喜。”

  作为非遗金丝珐琅画传承人,郭巍的梦想是坚守工匠精神,将传习馆从北京逐步扩展到其他地方,让更多学员画出自己满意的金丝珐琅画。(邹金涛 张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