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202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正式开票 14载艺术节见证“剧院风云”

时间:2024-07-22 10:29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7月6日10时,202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首轮正式开票。本届艺术节将于9月6日开幕,由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打头阵,届时将推出28个项目、40场演出。截至本周,首轮开票项目人气初见端倪:音乐剧《觉醒年代》、俄罗斯原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销售势头看好,舞剧《杜甫》、开心麻花《贼想得到你》等备受年轻观众关注。7月底,本届艺术节的二轮项目计划开票,中国歌剧舞剧院《赵氏孤儿》、吕思清天骄音乐会、龚琳娜国风音乐会、上海话剧中心话剧《12个人》、天津人艺话剧《日出》等9场演出的门票将正式上线。

  一年一度的大剧院艺术节,如今已走到第14个年头。回顾14年,青岛剧院的观众主体、年龄层次、剧目类型、演出品牌及营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剧院对艺术节剧目的遴选、配搭、调整越来越娴熟,能够结合观众需求和市场热点实施前瞻性设计;另一方面,观众对于剧院的归属感越来越强——信任一个剧院,信任艺术节对于演出项目的精挑细选。

  在全球城市文化竞争的语境下,剧院艺术节对于市民精神生活的嵌入,使得青岛成为演出项目不容错过的“大码头”。大剧院艺术节担负着“剧院IP构建”和“城市文化构建”的双重任务,正如刘震云所说:“剧院承担的任务是城市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仅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还有一个人的见识的交流。”

  热门剧目,心之所向

  首轮剧目门票开售后,两部音乐剧《觉醒年代》《安娜·卡列尼娜》成为讨论度最高、票房领跑的作品。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者在1915-1921年之间的成长经历,改编成音乐剧后成为2022年度“大戏看北京”重点项目,荣获2023北京音乐剧盛典“十佳音乐剧”等奖项。

  在音乐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一角由青岛籍演员于晓璘饰演。“我演这部戏时全身心投入其中,剧中的郭心刚有一句台词‘当你经过我的墓碑前,一定要告诉我未来的青岛是什么模样’,一下子让一个青岛人心头涌起别样的感觉。我演戏的时候抱着感谢的心情,感谢各位先生对青岛做的事情。”于晓璘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音乐剧天然具有传递厚重情感力量的优势,《觉醒年代》尤为突出,“《觉醒年代》演完第一轮,我跟妈妈、姥姥走在五四广场,当时,我真的没绷住,觉得那一刻的幸福是前辈拿生命换来的。这个戏对我来说有特别直观的感动,作为青岛人体会尤其深刻。”

  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名著的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颠覆了观众对俄罗斯音乐剧的想象。剧中恢弘大气的视觉美学、动人心魄的女声唱段以及大师手笔的思想内核都让中国观众倾倒。在今年5月的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礼现场,安菲萨·基里利娜凭借安娜·卡列尼娜一角获得白玉兰奖主角奖,剧中《暴风雪》《若你不在我身边》《摇篮曲》等唱段被誉为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结合。该剧能够引入青岛让资深剧迷非常激动。俄罗斯音乐剧鲜少引入国内,不过,有着法语原版《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等成功先例,证明优秀的音乐剧可以冲破语言障碍,让观众感受到全方位的视听体验冲击。

  在今年大剧院艺术节的剧目里,一些隐藏的宝藏剧目等待观众发掘。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12个人》值得剧迷关注。剧中,一位16岁的男孩被指控杀害了父亲,12位性格迥异的陪审员唇枪舌剑,观众也将和陪审员一同参与一场关于生命的严肃讨论。《12个人》在影史、话剧史上都有着特殊地位,好莱坞电影《十二怒汉》曾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话剧版《12个人》对演员的演技挑战非常大,每个陪审员都有高光时刻。上话版中贺坪饰演的八号陪审员已经成为剧迷心中的黄金角色。此次青岛上演的《12个人》让剧迷对12个陪审员的饰演分工分外期待。

  14年沉淀,纵览风云

  2011年,首届青岛大剧院艺术节与观众见面,艺术节设置了“高雅艺术走进大剧院”“本土院团汇聚大剧院”“市民走进大剧院”等不同演出内容。这三大板块也是日后“引入高端海外剧目”“青岛天骄系列音乐会”“惠民演出系列”的发端。

  悠悠14载,大剧院艺术节的演出项目是城市演出发展史的生动体现。

  首届大剧院艺术节上,从央视春晚走来的刘谦带来了两个魔术专场,将当时最有人气的近景魔术呈现给岛城观众。随着艺术节的日臻成熟,引入剧目的侧重点随着观众的口味而变化。2015年的大剧院艺术节,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II舞起狂澜》、澳大利亚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成为海外引进剧目的“主菜”,而戏剧剧目里赖声川《环路男女》、孟京辉《琥珀》都是当时最有话题热度的作品,大型舞剧《红高粱》、“关牧村从艺45周年纪念音乐会”和“维塔斯演唱会”等体现了艺术节的艺术口味。2016年,大剧院艺术节选择了著名的云门舞集《水月》为开幕演出,也是云门舞集首次在青岛落地。2017年,大剧院艺术节开幕演出为经典原版音乐剧《保镖》,2018年则选择了陕西人艺“茅盾文学奖”话剧《平凡的世界》,可谓是年年不落俗套。

  青岛走出了吕思清、范磊、李传韵、刘扬等优秀演奏家。大剧院艺术节注意到这一城市艺术资源“富矿”,顺势推出了“天骄音乐会”品牌。从2012年开始,每年一场天骄音乐会构建起青岛乐迷与青岛演奏家的艺术关联。如今,大剧院艺术节已经形成“五个一”为主体的音乐演出架构,包含一场天骄音乐会、一场管风琴音乐会、一场交响乐音乐会、一场海外音乐剧、一场合唱音乐会,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乐迷。

  2019年起,剧院演出市场发生激烈的变化。在观众结构上,女性观众逐渐占到60%-70%;在剧目种类上,音乐剧、引进剧成为爆款。随着《声入人心》节目爆红,音乐剧逐渐被国人熟知,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海外音乐剧、沉浸式音乐剧相继成为爆款。大剧院随势而动,在2012年艺术节引入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持续引入的海外项目培育了一批“种子观众”,顺势搭上了这一热潮:法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法语版《摇滚莫扎特》、韦伯原版《歌剧魅影续作:真爱永恒》相继落地。与此同时,国产音乐剧迅速发展,热门IP网剧改编的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就成为去年艺术节最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之一。

  从女性立场出发,关心女性议题,也成为主流剧院正在探索的剧目引入策略。综合各地城市剧院的情况来看,风格厚重、家国主题、群像塑造的剧目市场反响不如预期,而具有人文深度、偶像气质、华美视觉的剧目持续受到青睐,像是陈佩斯《惊梦》、国风剧《南唐后主》、万茜版《你好,疯子》等作品反响良好。如何贴近女性视角、推出具有高度认同的剧目,已是剧院和艺术节的重要课题。

  品牌之力,久久为功

  作为青岛剧院体系最成熟的品牌,大剧院艺术节14年来对青岛剧院演出市场有着深切的影响。

  就观众而言,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剧目引入越来越快,跟一线城市的演出越来越同步,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刁”。2022年10月,俄罗斯原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在上海首演,征服了见多识广的沪上观众,今年,该剧也被大剧院艺术节“趁热”引入;而之前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引入都颇为及时,选择了团队艺术状态最好、演员阵容最佳的时段,获得青岛观众的认可。

  在青岛大剧院《芝加哥》主演见面会现场,女大学生小李向现场同好分发她亲手制作的《剧院魅影》手绘彩卡,博得了音乐剧爱好者的热烈掌声。淄博女生小李目前在济南就读大学,她从2018年开始接触音乐剧,频频造访青岛大剧院和上海剧院,持续追看《剧院魅影》《摇滚莫扎特》等原版大制作,也在音乐剧领域找到了众多年轻同好。小李表示:“我从小喜欢看迪士尼电影,喜欢这种用音乐讲述故事、表达内心的方式。中学时,我看到了热门音乐剧《汉密尔顿》,它以说唱音乐和流行音乐为主,由《汉密尔顿》开始,我喜欢上了原版音乐剧。每次有原版剧目,我都会到青岛大剧院观看。像是今年大剧院艺术节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就很想看。”随着海外剧目的持续引进,青岛大剧院对周边城市年轻群体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也滋养了深厚的剧院文化。

  长期培育,久久为功,大剧院的舞台持续将艺术品牌推介给广大观众。戏剧领域品牌,例如赖声川“表演工作坊”、孟京辉工作室、鼓楼西戏剧等,舞蹈领域的“云门舞集”“陶身体”等品牌都有经典作品呈现,打造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热门舞剧的韩真、周莉亚组合备受观众认可——由这对搭档创作的舞剧《杜甫》也成为今年青岛大剧院艺术节的抢手剧目。受到长期剧院文化的滋养,一批具有“术业专攻”的剧迷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音乐剧、舞剧、京剧、交响乐等不同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跟大剧院的剧目引进形成了良性互动。

  除了引入剧目,大剧院艺术节也试水打造本土原创剧目。11月16日,由连谏小说改编、张鹏执导的话剧版《门第》将作为202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压轴剧目与观众见面。该剧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青岛体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话剧院三方联手打造,也是青岛大剧院艺术节上首部由青岛原创的剧目压轴。《门第》被誉为近20年来最有青岛市民味道的小说,导演张鹏介绍:“该剧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中,剧本修改、演员阵容搭配需要大量的工作。”

  大剧院是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剧院艺术节代表着城市剧院文化的高度。由“补课”到“同步”,由“引入”到“原创”,大剧院艺术节的进阶是青岛演出市场的进化。应该看到,大剧院艺术节在遴选国内外精品剧目的同时,在着力增加首轮项目、首演项目,争夺演出市场“头啖汤”。

  如何将剧院艺术节变成具有委约功能、原创实力的艺术季?如何将人气飙升的沉浸剧、实景剧引入大剧院?如何在大剧院的平台上实现国内外演艺资源的对接、交融、发展?大剧院艺术节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