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市文联主席王绍波:为时代注入新的审美内涵

时间:2024-09-04 09:24来源:青岛日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实习生  宋沁妍

  当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的各个门类展览是活跃于美术圈的热点。青岛市再创新高,共有50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8件。艺术的春潮在青岛涌动,20年前的一幕再度清晰。

  2004年,王绍波在青岛、山东以及全国美术界,引起了一场强烈的“艺震”。其水彩画作品《渔歌》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荣获金奖,实现了山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最高层次的全国美术展览中“零”的突破。

  近日,记者见到了正在为青岛创作“新水彩”的王绍波。在空旷又“繁花”的艺术空间里,他就像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智者,在半个世纪的艺术沉淀中,用深沉又灵动的笔墨,赋予“山、海、城”以壮美、雄浑、斑斓的新艺术面貌,让青岛在美学的意境上达到另一个高度。

  前无古人,“渔歌”唱响时代之音

  中国著名水彩画大家、山东水彩画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诸多名誉加身,王绍波内心始终纯粹:“除了天赋、学养、技术表达等,我觉得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重要。如果你的心里没有纯净和美好,就构不成创造它们的条件。艺术家不仅要创作优秀的作品,更要引领精神世界的发展,力求一种意境的引导,是画的一个‘意’,而非是简单的实物和标本。”

  王绍波的绘画作品在国内外屡次展出,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与认可,被多家美术馆及博物馆所收藏,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艺术成就不仅为个人带来了荣誉,亦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情回首往事,王绍波这样评价自己这一路:“选择一座城市并深爱它的缘分,往往难以言喻。”

  30年前,作为青岛六中美术班的佼佼者,王绍波考上了当时全国顶尖的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却在特殊的机缘下转而选择了山东纺院。他大学毕业之际,正值改革开放的热潮,许多同学纷纷投身于那些看似“前途好”的工作。然而,他却选择了那个时代相对单调且清贫的校园生活,在青岛从事教育工作。

  那时,王绍波刚步入40岁,“许多人一生都在寻找开启自己心灵后花园的钥匙。我感到幸运,在相对较年轻的时候,就已开启了艺术的芬芳秘境。”他坦言,尽管北京、上海和江浙等地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青岛给予他个人的艺术养分和生活历练却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水彩看山东,山东水彩看青岛”。就青岛大学而言,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水彩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对艺术学科的支持为他提供了一个宁静而适宜的创作环境。

  自1989年起,王绍波的作品连续入选每五年一届的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并在第九届荣获铜奖。这些成就的积累,预示着王绍波在随后的第十届美展中荣获最高奖项只是时间问题。其实此前,他还有两次获得全国水彩画展金奖的殊荣。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今后走向高峰的一场厚积薄发的铺垫与积累。

  提及彼时他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渔歌》,王绍波认为这是青岛对他最美好的馈赠与回应。《渔歌》的原型源自于麦岛的渔民,他将这座城市赋予自己的灵感带上了艺术的殿堂。为完成此作品,他常独自前往海边,进行观察、摄影及速写,随后在工作室中不断推敲和完善。该水彩画作品尺寸为150cm×170cm,达到了当时中国水彩画参赛作品的最大尺寸限制。“《渔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被国外的一位艺术家误认为是‘装在玻璃框里的油画’”。一句玩笑话,道出了《渔歌》的表现深度和业界极高的评价。

  许多人只知道王绍波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却忽略了他在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作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他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美术人才,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心安处,“山海”皆归方寸画布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艺术。王绍波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其艺术生涯亦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蕴含着“山海”文化的丰富色彩基因。

  在文化两创的大背景下,王绍波“山海画风”的艺术理念适时而出。细看王绍波的画作,不难发现方寸画布中将水彩画的艺术表现与青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尽收于此。在艺术与城市的相辅相成中,城市色彩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建筑错落有致,充满韵味。王绍波常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作品也致力于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主张艺术家应当对生活持有敬意,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提炼创作素材。

  王绍波认为,“山海的胸怀、老城区的艺术魅力、新城区的发展变迁,以及海洋科技与艺术的未来议题,都是艺术家应当探索的领域。”他鼓励青岛的艺术家将“山海”作为永恒主题,依托青岛的地方特色,以山海精神和与之相伴的生活体验及心灵感悟为艺术表达的核心,拓宽视野,用独到的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通过画笔展现青岛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进而传播至更广泛的领域。

  “山海画风”并不仅仅是画“山海”。王绍波在日常艺术创作中,亦致力于实践“山海画风”的理念,持续探索城市与生命之间的联系。作为在青岛成长的艺术家,他期望能够将自己对城市的艺术理解融入形象空间与节奏之中。其水彩画作《崂峰濯霞》即以此理念为指导而创作。《崂峰濯霞》运用了中国画的对称与呼应技巧,通过三联画的构图形式以及写实手法,生动展现了崂山的宏伟与秀美。“青岛的艺术家们通过画笔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在画坛上引起轰动并影响世界,这正是我们应当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努力的终极目标。”

  2021年,他受中国美术馆邀请,在北京举办了题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青岛水彩”的展览,全面呈现了青岛水彩艺术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成就。此次展览再次令中国水彩画界为之震撼。“作为青岛美术独具代表性的画种,青岛水彩在百年变革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成功举办了青岛水彩进京展以及其他系列展览后,极大地提高了青岛水彩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以青岛大学为首的驻青高校,构建起了完整的水彩画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青岛的水彩画人才辈出,多方协同促使青岛水彩空前繁荣。“我们将不断探索、推动‘青岛水彩’纵深发展,让这一品牌形成真正的‘青岛艺术制造’和‘青岛文化高峰’,全力打造‘中国水彩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王绍波表示,坚持文化创新,坚守学术品质,传承山海精神,拓展国际视野,青岛水彩艺术有着无尽的未来。

  艺术即书,“用心”品读灵魂栖所

  日前,王绍波在《莫不中音》学术研讨会上,对杨刚老师的作品给予了丰满而深刻的解读:“杨刚先生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走出来的画家,但他对西方的技法技巧也烂熟于心,这在他的速写中都能看出来。无论中国绘画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现在有着怎样的变化,杨刚先生一直是独到的、独特的。”王绍波认为,像杨刚先生这样“纯粹的”、用生命去创作的画家,永远不过时。尽管美术思潮在变、艺术形式在变,但今天再来看杨刚先生的作品,会觉得他的画始终行进在自己的美学道路上。但一个艺术家要想画到心灵当中,太不容易了,或者说能做到的艺术家太少了。“所以我说,杨刚先生能永远像一座高山一样矗立不倒。”

  其实王绍波何尝不是心无旁骛,沿着自己的艺术自觉和经典意识一直走下去,特别是对本土地域画风的探索,赋予了其作品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

  在中国现代水彩画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本民族特色,是水彩画家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水彩画的创作者来说,绘画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但对于立志成为中国水彩艺术的发扬者来说,水彩画创作又成为一件痛苦的事,因为徜徉在世界顶级大师的作品中时,你会感受到一种震撼,这种震撼又转化为一种责任,我们中国的水彩画艺术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当你达不到时,就会感到痛苦。”王绍波无数次这样问自己,这种幸福和痛苦一直交织伴随着王绍波的创作生涯。怎么能够向宏大饱满的西方水彩画学习,又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彩画,成了王绍波为自己找到的奋斗目标。

  王绍波对于水彩画民族化的思考,首先反映在他对于水彩媒介的深刻认识上:“水彩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因‘水’而独具魅力,但是水彩画家可以成于‘水’,亦可以败于‘水’。‘水’不可小视。水彩画恰当地表现‘水’的韵味,可使画面产生无穷的趣味;反之,水泽泛滥,画意必将沉于水下。”具体到青岛水彩,王绍波则期望通过水彩画创作,传达出超越单纯色彩点缀和形象塑造的震撼力,力求用水彩的语言展现油画、水墨画等其他画种的力量与气势。他认为,中国水彩画虽起源于国外的写实主义,但并未经历与西方相仿的完整发展历程。中国水彩画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写实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写实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他希望能在坚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国水彩画的艺术高度。不断突破创作的巅峰,需要不懈的坚持与探索。尽管探索之路可能伴随着孤独与痛苦,但经历痛苦之后所获得的成就,其甜美尤为珍贵。

  关于未来的艺术创作路径,王绍波表达了他即将深入探索主观艺术表达的决心。近年来的作品,正是他在意象表达方面所做的初步尝试。多年的写实绘画实践,使王绍波对客观自然的概括与描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他渴望将自己对艺术的想象进一步释放,通过一种充满幻想和美好寓意的形式,展现自己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以此取代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他计划逐步从写实风格过渡到意象表达,实现从具象到意境的渐进转变,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提升。

  不难发现,近年来,王绍波在绘画创作中刻意地将民族化探索与地域文化理解相结合,愈发专注于本土化的山水、海洋、城市等主题。《岛城》《红房子》《七彩之城》《素妆》《渔人码头》等具有浓郁青岛格调的作品,充分反映了王绍波精神层面的回归,亦即他对“水彩画的归属”这一议题的深刻反思。尽管这种现代性探索带有一定程度的刻意性,但无可否认,王绍波对水彩艺术的理解已深化至精神层面。这种追求几乎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或文人画的本源,强化了物象的象征意义,并以拟人化的技巧将现实物象提升至精神交流的境界,极力通过视觉图像来构建对特定地域和特定心理意识的阐释。与此同时,地域文化的特质也赋予了王绍波的水彩画更鲜明的个人印记,真正为其作品注入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