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青博馆藏11床古琴有望发声? “爱此千年器——乐器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国际学

时间:2024-10-28 10:10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用符合乐器属性的方式对乐器文物进行保护,让古琴“发声”。10月26日,“爱此千年器——乐器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市博物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齐聚一堂,就乐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展示、利用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乐器类文物的保护研究、活化利用、跨界融合、礼乐传承等学术理念与实践经验。

  “老的乐器的声音会带领你走向它应该走向的方式、境地、感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晨表示,不仅要探讨乐器的文物价值,更要在乐器的历史属性、传承脉络中找到适合的保护方法。

  青博馆藏11床古琴有故事

  青岛市博物馆藏11床古琴,包括“松风”“松涛”“云和”“玉振”“幽涧泉”“松石意”“遏云”以及无名仲尼式琴,为明清和民国时期古琴。这些古琴大多为1952年至1965年入藏,由本地图书馆、胶东文化科、天后宫调拨以及民间收购而来。2020年,青岛市博物馆启动馆藏古琴修复工作,委托湖南博物院实施完成了馆藏11床古琴的保护修复项目。古琴也是青岛市博物馆的馆藏特色。

  青岛市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赵好介绍,“爱此千年器——乐器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青岛市博物馆推出年度收官重磅活动,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博物馆学会主办,青岛市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承办,“我们邀请国内外专家,在青岛探讨乐器文化研究与活化利用,不同的观念进行研讨碰撞。目标就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用起来,服务民众。”

  为了配合研讨会,青岛市博物馆还配套推出“不改容——青岛市博物馆藏古琴的古与今”线上展览,11床古琴首次尽数亮相,藏品背后明清时期逊老与名琴在青岛的传奇故事也一一呈现给观众。围绕研讨会主题,展览特别聚焦11床古琴的保护修复过程,揭秘文物保护工作者们背后的辛勤付出与工作成果,展现珍贵文化遗产的守护之路。

  研讨会当晚,还举办了“其间无古今”古琴雅集夜场特别活动,名家弹奏名琴,留下一段佳话。

  多种形式让古琴“发声”

  经过历代人维护,对古琴不断进行修整,我们现在才能听到唐宋明清古琴的声音。林晨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就开始让古琴“发声”,组织了“名琴、名家、名曲”系列活动,“当时就提出,让年轻名家可以弹到博物馆里只能看到不能触摸的传世名琴,同时也让名琴的声音传世。”

  古琴古时候都是使用丝弦,非常柔软,“它的声音,有时候会带领听众走向一种美妙的境地。”林晨解释,可能现在有些时候大家会说,音乐是演奏者对乐器的控制,其实对于古琴来说,“古琴与人之间是平衡的,你能够感觉到两者之间的互动,此时,你发觉人和器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我们这一次的研讨会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契机。”赵好介绍,10月25日青岛市博物馆还举办了旨在纪念古琴艺术巨匠张育瑾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桐荫山馆琴谱》出版的座谈会,“我们计划明年继续推进琴谱的出版工作。”青岛市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保护的载体,与张薇诸城派古琴家中心联合,把诸城派古琴的一些琴谱和张育瑾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出版。“计划明年再做一个张育瑾遗作的整理出版计划。”赵好透露,专家建议出版琴谱时带上音频二维码,“而我们也有张育瑾的 9 段古琴录音,可以放入书内供大家聆听。我们要将琴谱研究、馆藏以及古琴活化利用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