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6 13:05来源:青岛晚报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一场鼓励创新的当代艺术展《不接受艺术批评的作品展》,12月13日在西海岸徐村美术馆拉开帷幕。这场徐村驻村艺术家年展,将独特、活泼、开放并不断尝试语言突破的当代艺术观念植入乡村,在“桃花之乡”嫁接出鲜活的文化创新果实。
“艺术乡建要和当地发生关系,要把艺术经验、城市经验带进来。”文史学者、艺术批评家李明认为,徐村驻村艺术家群落已有雏形,但是与当地农民生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值得关注的是,徐村驻村艺术家中,有部分曾在宋庄从事艺术创作,“他们把全国最大的艺术群落的一部分带回家乡,给青岛艺术摆脱‘旧’的一种可能性。”
从北京宋庄到青岛徐村
目前,徐村驻村艺术家名单已陆续增至陈增慧、张平、刘四青、李大山、王东伟、李宏、田衍芬、罗颖、李明、陶振生、李兰等多位,创作形态涉及油画、水墨、版画、音乐、摄影、陶艺、蜡染、剪纸、服饰和综合材料多个艺术门类。
“在乡村艺术创作是宋庄艺术家们的情结。”青岛籍自由艺术家李大山说,“宋庄是个传说,艺术家都奔着那个传说与梦而去。最终还是在自我当中追寻着。”回到青岛,在徐村和同频的人相聚,李大山认为在艺术创作上其实没有变化,只是环境不同。“有时,只是感觉恍惚又回到了宋庄。”
徐村艺术群落的发起人,前青岛油画院院长、青岛西海岸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增慧,2007年至2017年曾在北京宋庄艺术区考察、学习,“我在宋庄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岛籍艺术家,大家一起玩耍,创作,活动,非常开心。后来回到家乡后,感到落差很大,就考虑找机会建立一个家乡艺术家集聚的群落,我比较熟悉的一群艺术家都有这个愿望。”
2020年,陈增慧在一次艺术活动中,结识了当时的徐村党支部书记韩宗祥,“他提出了以文兴村的概念,在了解了我们一批艺术家也在寻求一个远离喧嚣的生活与创作的环境,恳切要求艺术家到徐村建立工作室,助力徐村发展,并给出了很好的生活条件。”陈增慧表示,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缺少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必须探索自身可能的发展之路,徐村就属于这种境况。
于是,就有了艺术乡建在徐村的实践。在徐村这个古韵桃源中,青岛籍艺术家们有了家乡的艺术群落。
自2021年起,艺术家们开始陆续入驻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徐村。2023年,一个设施完备的徐村美术馆开馆,并在其后一年连续举办了四场展览,使村民和附近学校的学生,能够就近观赏到诸如《乡村艺术联展》《国际水彩画展》这样的综合性展览,并相继展开研学、交流活动。陈增慧表示,美术馆建立后,驻村艺术家有了自己的舞台,美术馆也朝着个性化方向运作,“大家都有前些年艺术活动方面的经历,做起来还是很有成效的。”
“顺其自然”的艺术乡建
春去冬来,青梅煮酒,三三两两偏居一隅的日子,自然、松弛、散漫、自我。喧嚣之外,接受与不接受批评,接受与不接受指引,非为狂傲,只为遵从每位艺术行者内心的灵魂表达。这是《不接受艺术批评的作品展》策展的初衷。从中也可以看出徐村驻村艺术家的艺术生活姿态。
曾供职于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刘四青,是多元艺术创作本土经验的实践者、参与者、见证者。“宋庄、徐村是不同的场所,有点差异的生活而已。我想徐村应该是个实验场所,与个人经济效益个人名利没有关系,慢慢形成有群体的特征。”
青岛籍北京电视台资深摄像师王国强,是徐村艺术乡建的观察者。他认为宋庄的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交流氛围虽然广泛,但是艺术家们划分的圈子也很多很杂。对于比较独立的艺术家们来说,宋庄比较世俗气息。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宋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徐村的艺术家们同根同源,共同话题多,互助互补的氛围似乎应该更强一些。”
李大山说,徐村艺术家们的相聚,自由、散淡、同道、自在……“大家很融合,有些小乌托的感觉。大家对艺术乡建,也都想尽一份力,没有口号,只是尽其所能地默默去做。这种状态是艺术家们喜欢的生活样式,顺其自然地继续,我想这是最好的。”
作为艺术家入驻徐村,还是要寻找自己和徐村本地生活的连接点,以及自己在此地的创作能不能吸引普通村民来观看和参与?帮助普通村民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能否更加多元与立体?能不能对本地文化发展作出些许贡献?青岛大学艺术学院的李兰表示,她今后创作方向的一部分会着重考虑这几个点。“我会分几个阶段进行尝试,毕竟以前没有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所以还是需要各位艺术家共同努力。”
“田野之上,徐村各位驻村艺术家非为名利而聚,恰为弃除过多的焦躁,寻找宁静与平和,并积蓄创造力。”李明总结,徐村的驻村艺术家相信,追根寻源,艺术本应摒弃言不由衷的跟风漂浮,革除孤芳自赏的故步自封,脱离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而2024年的《不接受艺术批评的作品展》,或可作为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