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唯一 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入选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

文化产业导刊2025-08-07 13:54

  8月6日,记者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25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由青岛市提报的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厚植生态优势 激活绿色引擎 以农文旅融合发展谱写强村富民新篇章”的案例榜上有名。据了解,全省共有3个典型案例入选,该案例也是青岛市唯一入选的案例,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经验”。

  “三牌”并进

  塑造“景村融合”新风貌

  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是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片区,面积20平方公里,含8个自然村,现有村民1023户、3131人。片区三山环抱、一河贯穿,山水村浑然一体,片区以8个自然村连片规划、整体打造、一体运营、抱团提升为建设模式,统筹打好规划引领、文化铸魂、品质提升“三张牌”,推动景村融合;深化“三产融合”,将生态等特色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构建“一体两司三社”共富机制,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推动村庄由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迈向高质量运营共富乡村。

  2024年片区内8个自然村集体总收入超4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8万元,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山东省乡土产业名品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荣誉。

  规划引领打好生态优先“绿色牌”。坚持以“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为建设理念,聘请专家团队对村庄布局、生态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做出长远规划,划定传统村落、山林景观等四大风貌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红色研学、乡村影视、旅居产业等,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山林绿化修复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负氧离子浓度Ⅰ级,水库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通过“修旧如旧”式修缮,保护“白墙红瓦、石栏砖梯”的胶东传统村落风貌,守好百年国槐、百年村落。

  文化铸魂打好人文底蕴“红色牌”。高标准建成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中共青岛工委旧址、杨家山里红色驿站等13个教学点,构建“1+N”红色教育阵地,组织开展红色教育3000余场次,获评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红色研学基地等。建设国内首个齐长城文化馆,创建省级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打造“游长城古迹、赏山里风光、品齐鲁文化”打卡地。在后石沟村打造“绿水青山间的乡村影视基地”,吸引《温暖的味道》《南来北往》等27个剧组到村拍摄,后石沟村村集体经济由负债36万元发展到年收入60万元。

  提升品质打好景区村庄“特色牌”。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厕所改造、美丽庭院等“五大行动”,入村道路硬化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均达100%,8个自然村全部达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对5.5万平方米进出村道路、2.6万平方米建筑外立面进行修缮提升,布局11处停车场、6处公共厕所、2处污水处理模块等,同时聚焦打造“零碳乡村”,试点安装虚拟骑行、零碳智跑打卡、智慧垃圾桶等设施。升级改造3所村卫生室、2处助老食堂、1所村办幼儿园,建设12处“微景观”节点和乡村大舞台、峥嵘广场等文化地标,创新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医疗服务等场景全覆盖。

  “三产”融合

  蹚出“两山转化”新路径

  集群化培育主导产业,利用杨家山里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生态资源,推进6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安装智能虫情监测、土壤墒情检测仪等,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标准化培育5000亩樱桃和1000亩茶叶、杜鹃花、猕猴桃、葡萄、蓝莓等“一个五、五个一”优势产业体系,打造24个百亩产业园和400家特色种植园,500多户农户抱团经营,年增收1000万元,5个自然村获评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推进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支持21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初加工,通过朝日食品、尚臻百果酒庄等19家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形成果酒、薯干等25条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特色产品入选全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青岛市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4家企业入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山宝一家”IP形象,推出“樱”有尽游、三生有“杏”、万“梨”挑一等“山里好物”乡村伴手礼,获评山东省乡村文创品牌。

  助推新业态提升品牌价值,深化“生态+文旅+体育+节庆”农文体旅融合模式,落地隆禾智慧农业、三农直播大厅、星空研学馆等53个项目,打造無比方花园、月季山冰雪大世界等23处旅游示范点,做强休闲采摘、民宿餐饮、星空研学等多元业态,构建“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的全季旅游新模式。高标准举办樱桃采摘节、花海旅游节、乡村足球邀请赛等特色节庆活动,以多元业态与活动为乡村引人气、聚商气、添财气,院子旅居民宿获评省级五星级民宿。

  “三制”创新

  谱写“生态富民”新篇章

  坚持一体化运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山东省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深入实施村庄一体化运营改革,建立“打造一个平台、打响一个品牌(杨家山里品牌)、N个主体(村企民)共建共享”的“1+1+N”联动运营模式。打包村庄内景点、民宿、农家宴、研学基地等资源,由运营单位聚焦游客需求开展“订单式”运营,联动策划宣推活动、开发多元旅游线路、设计推出优惠套票。2024年开展樱桃采摘节、悦享新年游园会等33项一体化运营活动,接待游客60万人次,民宿、餐饮订单同比增长超30%,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

  推进共富公司联村强村机制,壮大集体经济,成立杨家山里强村共富公司与红色教育中心,整合资金、资源、人才等,吸引优质资本,通过资产经营、订单生产、研学服务等多元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打造“杨家山里甄选”农特产品品牌,由强村共富公司托底收购农特产品,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并利用三农直播大厅、“易游山里”小程序、乡村驿站等线上线下渠道,构建订单农业模式。今年樱桃采摘节收购总额超300万元,种植收入户均增收1.3万元。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围绕一、二、三产,由村党组织领办田园土地合作社、精深加工合作社、民宿餐饮合作社,盘活“人、地、房、钱”等乡村资源,将村民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实现订单保底获益、就近劳务获益等7类收入,带动村民就业1080人。以民宿合作社为例,村集体每年收取管理费16.8万元,村民获得6000—10000元不等的保底收益,民宿平均入住率达42%,年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滕丹宁 通讯员 杜婉月 冯志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