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10-22 10:50
2025年深秋,青岛银鱼巷迎来一场特殊的艺术个展《无主题变奏》。展览以徐星的水墨新作、小说文献与影像记录交织呈现,将个人生命轨迹与时代精神记忆紧密相连。观众驻足于水墨变幻的画作前,聆听艺术家回忆1972年首次流浪至青岛的往事,仿佛完成一场时空穿越——从上世纪70年代的街头少年,到80年代引领风潮的文学先锋,再到如今的跨界艺术探索者,徐星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侧写。
>>>青岛记忆
少年记忆里的温暖底色
“青岛是救过我命的城市。”徐星说。1972年,16岁的他怀揣对大海的憧憬,从北京扒火车辗转来到青岛,却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白天在海边画画,夜晚露宿街头。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一位每日晨练的青岛大哥王哥身上——他注意到这个无处可依的少年,主动将他带回了家。
这位王哥不仅提供住处,更带他吃早餐、教他打拳。那段萍水相逢的温暖,成为徐星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篇章。2007年,时隔35年,他重返青岛与王哥重逢,再访高密路旧居。老院依旧,岁月已改,唯情谊历久弥新。
徐星在文字中深情写道:“不管到哪儿,每个海边都能让我回想起你,回想起青岛市高密路××号,和你那寒酸破旧但是温暖的小屋,还有竖立在小屋门后的那一堆武术器械……”在这小屋里度过的每一天,对徐星来说都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2025年展览筹备期间,他再次来到青岛,将这段城市记忆通过影像纪录片呈现,让观众看到:在动荡年代里,一座城市的温情如何为一个迷茫少年撑起一片天空。
>>>80回响
一篇小说与一代人的精神图景
“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篇小说是无法绕过的,那就是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策展人秦柯在展览序言中如是写道。
“我每天在全聚德门口扫地,傍晚拉着垃圾桶等垃圾车,小狗跟在我屁股后面撒欢——这是店里的一道奇观。”1981年,尚在全聚德担任清洁工的徐星,用极具个性的笔触写下这篇小说。1985年7月,《无主题变奏》在《人民文学》发表,如石入静水,激起全社会共鸣。读者从中读到了超越政策解读的“真实人性”,在文学界也一时成为“奇观”。
展览文献区重现当年盛况:泛黄的《人民文学》原刊、磨损的手抄本、雪片般飞往北京的读者来信。一位读者写道:“我还从来不曾因为一篇小说令我激动到不能自抑而给作者写过信。《无主题变奏》猛烈地摇动我的生活根基。”
即便成为文学名人,徐星依然本色不改。“我还是穿着沾满灰尘的白大褂,一兜揣啤酒,一兜揣酱猪耳朵,记者来了就坐在门口台阶上聊。”直到1987年,他才离开清洁工岗位,成为中国文学界“第一个自由职业者”。
时值《无主题变奏》发表四十周年,策展人通过文献与画展的并置,“希望通过徐星的个人生活和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及发表以后引起的巨大轰动,尽量完整地还原出八十年代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征,让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完成一个多角度的理解。”
>>>跨界艺术
从文字到水墨的“无主题变奏”
“画画比文字更及时——情绪上来了,拿起笔就能泼洒,不用等情节铺垫。”徐星在展览中呈现的当代水墨作品,既延续传统水墨的气韵,又融入当代艺术的观念性。
徐星的艺术启蒙始于童年,“跟小伙伴一起从小学西画,画素描”。后因专注于文学与纪录片创作,绘画成为“偶尔的激情”。而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一位德国朋友偶然见到他的画作,惊叹于“水墨的独特性”,随即为他举办首个海外个展。此次青岛展览,是这些作品首次回国展示。
“很多作品是在德国完成的,当时国内的朋友为我带过去20公斤的画纸。”在这些画纸上,徐星反复酝酿,在水墨变化中捕捉最佳状态,完成个性化的当代水墨表达。
他将自己的水墨实践视为文人画的当代延续:“水和墨在纸上发生关系的过程,包括你的控制,这是一个很享受的创作过程。”古代的文人通过画作勾勒“文字之外”,徐星的画也是一种情绪表达。
展厅中,水墨的抽象色彩和线条,与文献影像形成有趣对话。“纪录片是‘记录现实’,画画是‘表达情绪’,文字是‘梳理细节’。”三者合一,构成了徐星完整的创作版图。
如今,徐星也常用手机记录生活。在他看来,“技术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创作者’,这是时代给我们的礼物。”正如他当年用普通信纸写小说,如今用手机拍纪录片,本质都是不被形式束缚的“无主题变奏”。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
文化动态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