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5-11-19 09:09
每周五上午,胶州市市南小区文化活动中心里,已75岁的张梅香都会准时前来,她站得笔直,目光炯炯,为一位位社区学员纠正身段。只听她开口示范,一声声清亮婉转的茂腔从喉间流淌而出,时光一瞬间仿佛倒流50多年——那个在胶东半岛乡野戏台上,家喻户晓的“小银环”又回来了。张梅香的舞台从专业的剧院换到了社区、校园、老年大学等,观众从热情的市民变成了学生、老人和社区居民。变了的是场地和容颜,不变的是那腔调里的执着和那份刻进骨子里的承诺。连接这半个世纪光阴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5年度青岛市第一批次“文明市民”张梅香一辈子对茂腔艺术的痴情守护。
半世耕耘淬炼于舞台
“我从小爱好文艺,爱唱爱跳,喜欢看别人化妆、练功。”张梅香的记忆里,茂腔是刻在童年底色上的乡音。“小时候我就知道茂腔是家乡戏,周围人都愿意唱、跳。我在家还拿着手巾学着台上演员的动作抖手巾。”张梅香笑道。这份天然的喜爱,指引着她于1970年考入了胶州茂腔剧团,并拜师著名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从此,黎明即起练功,夜半对镜揣摩,成了她的日常。“曾老师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教我,还为我单独排演过20分钟的小戏,正是曾老师对我的看重和培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张梅香满怀感恩地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梅香的名字恰似她艺术精神的写照。要说难忘的淬炼,来自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前我主要演一些半小时的小戏,但这次我们要排一出大戏,全长两个半小时,并且7天就要排出来去演出。”作为主角,张梅香心里既担忧又紧张,便向恩师提出来,“7天时间既要背词、学唱腔,还要排练,我能完成吗?”而恩师曾金凤的鼓励,让她下定了决心。于是接下来她便“白黑地排练,每晚到深夜”。七天七夜的汗水没有白流,《朝阳沟》一炮而红,受到热烈欢迎,随后在青岛各大剧院连演3个月,几乎场场爆满。
被誉为“胶东之花”的茂腔,又称“肘子鼓”,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2006年,茂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梅香对年轻时的记忆,大多数都辗转在一次次下乡巡回演出时的苦与乐中。“我是腊月底结的婚。第二天结婚,前一晚还在胶南演出。本来是演5场,临时又加了3场。演完才赶火车回家,到家刚好天亮了。”她回忆道,“简单地结完婚,没有休婚假,正月初一我就又回了剧团,初二就下乡演出。”在心里“戏比天大”的张梅香是团里的顶梁柱,她说,“我必须要起到带头作用。”下乡演出,往往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忍严寒、耐酷暑,但在她看来,剧团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关心支持、团结友爱,所有的艰苦,都融化在对事业纯粹的热爱里。”
正是在这段燃烧的岁月里,让曾金凤将传承弘扬茂腔的重担,郑重而信赖地托付给了张梅香。一句承诺,一生践诺。张梅香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舞台和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退休前她年均登台逾200场,足迹遍布胶东半岛,把茂腔这一传统艺术的芬芳播撒在每一处乡野戏台。
退而不休点亮戏曲梦
提灯引路,薪火相传。她不忘恩师嘱托,培养了许多茂腔新秀,还有来自西海岸新区、高密市、博兴县等地的茂腔人才前来拜师学艺,如今,这些人都已成为当地剧团的艺术骨干。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茂腔,推动茂腔文化的保护传承,她还与时俱进自创了许多茂腔戏,教授学员并帮学员排练节目,在一些大型节会活动中展演,给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茂腔艺术。她为山东电视台录制的《山东地方戏曲·茂腔》,作为非遗口述资料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2001年张梅香退休,但对她来说只是换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那句关于传承的承诺,从专业的院团走向了市井烟火。从退休起,张梅香便义务在胶州市老年大学开办茂腔班,“开始时才十几个学生,后来四面八方的爱好者听说后都来了,学员们年龄从50多岁到80多岁,他们的热爱让我备受感动。”张梅香在胶州市老年大学累计教授学员超千人,超半数学员成为社区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他们把老年大学茂腔班亲切地称为提高演唱水平的“加油站”。
近年来,许多业余剧团纷纷成立,张梅香受邀担任多家业余剧团的艺术指导。她经常巡回于各家剧团,为演员们示范指导,偶尔也会唱上一段助兴。一些票友社团也经常邀请她,她都会尽量满足大家的愿望,把一位平民艺术家质朴的本色彰显得淋漓尽致。
桃李满园赓续百年茂腔
“戏曲要从娃娃抓起”,张梅香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家乡艺术的熏陶,她在胶州市部分小学开展茂腔传习活动。在胶州市第五实验小学、阜安小学等学校,都能见到她传习茂腔的身影。每年的暑假,张梅香都会义务参加胶州市文化馆组织的“小小非遗传承人”培训,从压腿、走台步等基本功,到唱腔、表演、身段、唱念做打等,全部对小学员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在心中扎下茂腔艺术的种子。
她还心系专业剧团的未来。近年来,张梅香经常回剧团指导青年演员排戏,从身段到唱腔,精雕细琢,更有学生直接到她家里求学。“青年人起初唱不到位,茂腔要想唱好必须咬字清楚,有味道,底气、气息都要有。”她一字一句地教,甚至录下音来让学生回去反复聆听。如今她的徒弟,青岛市茂腔剧团青年演员乔雅晶、薛平等,都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谈起学生,她满是自豪:“我替学生们高兴,有付出才有收获,吃苦才有甜。他们是青年一代的代表,是我的延续、我的希望。”
2025年9月,张梅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标牌颁授仪式在胶州市文化馆举行,市南小区老年大学茂腔班学员献演茂腔戏歌《唱支山歌给党听》,青年演员乔雅晶、薛平接连演绎《西京》《俺家有件传家宝》选段,张梅香最后亲自登台,演绎经典选段《赵美蓉观灯》,婉转的唱腔、浓郁乡韵,仿佛还是年轻时的模样。那个从用手巾学戏的懵懂少女,到名动胶东的“小银环”,再到桃李满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梅香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这句承诺,超越了对恩师个人的誓言,升华为对一门古老艺术、对一方水土文化的永恒守护。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
文化动态 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