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茂颖 张 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9日 第 12 版)
运动是抵达风景的方式,也是感受风景的过程。如今,户外运动正从专业小众走向全民参与。
近日,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据悉,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已连续3年在云南举办。户外运动为何“青睐”云南?“体育+旅游”如何更好融合发展?
“是运动,也是旅行”
前一秒,山洞中漆黑一片,耳边只有急促的呼吸声、鞋子踏过碎石的摩擦声。下一秒,走出山洞,眼前一片开阔:高山峡谷格外壮丽,金沙江奔涌不息——这是两名英国户外探险者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子关古道徒步时亲眼所见的场景。“太棒了,转弯处或许就藏着令人惊喜的风景!”他们感叹道。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截至今年4月初,中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在众多户外运动目的地中,云南成为热门选择。无论是在高山峡谷间伴着奔涌的江水徒步,还是在澜沧江畔的万亩茶园中跑马拉松,抑或是徜徉在洱海追风逐帆,如今,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在云南享受各种酣畅淋漓的户外运动。
云南为何会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
“云南的吸引力在于自然景观和场景的丰富多元。”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苏向东介绍,云南年均气温21摄氏度,从徒步、骑行、帆船、皮划艇到滑雪、露营,一年四季都有适宜的运动项目可供选择。高山、峡谷、湖泊、森林、雪山等多元地貌,更是户外运动的理想目的地。目前,云南已建成步道、登山道等各类健身步道1万余公里,户外运动精品营地81个、冰雪场馆12座,推出181座山峰的登山线路。
除了自然景观,云南的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人文底蕴也成为户外运动中独特的加分项。“滇越铁路、滇缅公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线路这两年同样热门,‘一马跑两国’马拉松赛、香格里拉赛马会等特色运动十分火热。游客在参与赛事的同时,也能体验风土人情。”苏向东说。
“行在山水间,旅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汗水、呼吸和心跳沉浸式地感受每一寸土地。”罗鑫鑫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喜欢徒步、帆船、桨板、露营等多种户外运动。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20多公里的虎跳峡徒步之旅中,她收获了与自然为友的愉悦和感动。
“看到绝美的景色,我感觉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近距离接触当地文化,这趟体验十分丰富。”罗鑫鑫说,如今自己有许多结交的新朋友,“去户外”成为社交新方式。
户外产业带来新机遇
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云南2023年出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体旅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户外运动环境、推进“户外运动+”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好山好水的户外资源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
在全长129公里的环洱海生态廊道上,一个个骑行的身影掠过洱海之滨。在今年的大理环洱海自行车赛中,近1500名参赛者骑行山水间,体验自然与运动的交融。
在苍山洱海间骑行、在滇池畔奔跑、在怒江峡谷奋勇逐波,近年来,云南持续打造上合昆明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等国际品牌赛事及九湖联赛等特色IP赛事,年均举办“跟着赛事游云南”系列赛事活动超2000场,拉动经济收入超100亿元。
每年2月起,曲靖市罗平县都会举办花海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罗平县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依托金鸡峰丛景区和春日油菜花海等风光,罗雄街道、腊山街道、板桥镇等地的许多村庄走上“农体旅”融合发展的振兴路。
在板桥镇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罗平县村景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叶秀正忙着筹办冬季越野跑活动。“乡村是天然的户外场地,我们推出‘喀斯特地貌四季越野跑’活动,每次比赛都有1000多人参加,周围3个村庄的173户人家也跟着受益。”周叶秀说。
融合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民族特色、沿边优势,因户外运动而“破圈”的目的地越来越多: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云南边境体育嘉年华赛事活动与民族非遗展示、“老字号”美食品鉴等同步开展,参赛者比赛后继续留在当地游览,酒店民宿“一房难求”;在玉溪市澄江市抚仙湖畔,依托帆船训练基地,游客乘船畅游在湖光山色中,在湖畔咖啡馆感受惬意时光……
激发赛事旅居新需求
如何让“户外运动+”成为云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秋冬之交,迪庆藏族自治州普达措国家公园内,层林尽染,霜红秋黄,景色宜人。沿着一条长约5公里的木栈道行走,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湖泊湿地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休闲步道太方便了,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好好欣赏美景。”来自杭州的游客陈婷婷说。
近年来,云南不断完善体育旅游设施,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建设“城市1小时户外运动圈”,一系列举措让云南体育产业规模在3年内实现翻番,年均增速23%以上。预计到今年底,全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将超1000亿元。
丰富的户外场景,让更多人解锁“体育+旅居”新体验。在芒市,冬日清晨与傍晚,时常可以看到一队队自行车运动员进行公路骑行训练。今年是运动员魏钱钱在芒市训练的第五年。“芒市的冬天很温暖,适宜进行冬训。我们一般在芒市训练3到4个月,这里满眼都是绿色,穿梭在山林间,训练也成为一种享受。”魏钱钱说。
芒市自行车冬训基地负责人范应才介绍,2024年至2025年冬季,基地接待运动员近1700人,“一人参赛、多日停留、全家消费,‘体育+旅居’带来了消费新需求”。
如今,云南将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康养旅居与体育训练和户外运动有机结合,吸引20余家省外龙头企业入驻,培育本土经营主体130余家,打造150个省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64个省级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推动“跟着赛事游云南”向“体育旅居在云南”深层次转变。
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名单,云南有两地入选。“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供给优质产品和服务,创新体旅融合场景,助力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云南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