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以田横祭海节为例

文化产业导刊2020-11-03 16:22

   《文化产业导刊》2019第5期

    《城市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以田横祭海节为例》

      作者:魏全庄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本文在城市化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关系的研究背景之下,通过研究田横祭海节的历史变迁、仪式、信仰以及发展现状,指出在城市化 背景下田横祭海节发展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推动田横祭海节在城市化大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的几点路径,以期为传统的 民俗节庆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处:城市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横祭海节 发展机理
 
  一、城市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关系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 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它涉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 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 面。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多 在 75% 以上,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城 市化。截止到 2018 年,我国城市化 率是 59.58%,距离发达国家的城市 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的 城市化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城市化进 程的不断加快,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 许多变化。首先是居民身份的转变, 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导致 城镇人口激增;其次是生活习惯的转 变,由乡村生活逐渐转变为城市生活。 这些变化不仅导致人们价值观念、行 为方式的变化,也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转型,并最终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文化的 巨大变迁。
 
  (一)城市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来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日常生 活,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密不 可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乡土社会,非物 质文化遗产也植根于乡土社会,依附 于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 观念之中。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发生了剧变, 非遗等民俗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边 缘化已成事实。此外,非遗等民俗文 化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被遗 忘以至消失。
 
  但是城市化的加快也给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 遇,例如非遗传播渠道增多、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此外越来越多的人也参与到了非遗保护活动之中来。因此, 如何在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背景下,如 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文化的生 命力再一次彰显,也成为了值得我们 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二)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 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 忆载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 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 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 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今天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 的使命,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成为提升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资源,是城市发展不可获取的文化 根基。非遗等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维系 社会团结的力量,不仅可以起到纵向的历史联系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为城市化提供认同基础。群体的维系不 仅是通过保留传统,更是通过确认传 统实现的,它所提供的认同基础减缓 了社会转型带来的震荡。[1]
 
  二、田横祭海节概述
 
  (一)历史变迁
 
  “田横祭 海,五百余载”,田 横祭海节始于明朝中后期,至今已 有 500 多年的历史。田横祭海节最早 开始于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的周弋庄 村。周弋庄位于田横镇东侧,濒临黄 海,与田横岛隔海相望,是一个世世 代代以捕鱼为生的小渔村。“明万历 时 (1573 ~ 1619),刘氏兄弟来此村 务农”[2],这开启了周弋庄和田横祭 海节的历史。明清时期,该地区土地 贫瘠,多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业生产, 但依靠海洋的馈赠,当地居民家家以 出海捕鱼维持生计。由于当时家家户 户以小渔船出海,捕鱼量较低,加之 海洋自然环境多变,导致多有海难发 生。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的能力就 显得十分渺小,加之当时的人们认识 能力有限,无法解释这些神秘的自然 力量。于是,渔民就将发生的这些事 件都归结于海神等的原因。为了保佑 捕鱼顺利、全家平安以及对海神的敬 畏,渔民便自发组织起来修建龙王庙、 进行祭祀。年复一年,便形成了祭海 的民俗。
 
  最早的祭海习俗叫做“上网”。 起初渔民的祭海仪式相对简单,祭祀 日期也集中在谷雨前后。首先,渔民 出海捕鱼前先要准备修缮船只、添置 渔网,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次,要 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或者是海神、龙王 的生日作为祭祀的日期。再次,到了 祭祀的当天,渔民组织起来,将装饰一新的渔船抬到码头边,燃放爆竹,向海中抛洒祭品,烧纸上香,许愿敬 拜。最后,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的第二 天,渔民们便可以出海捕鱼了,但是 每艘渔船所捕到的第一条鱼都要放归 大海,以示尊重。
 
  随着祭海规模的越来越大,由原 先的渔民自发组织转变为由家族和船 组进行组织,“上网”逐渐演变成了 “上网节”,祭海仪式也愈加繁琐和 固定化,完成了由习俗向仪式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祭海的民俗活动逐渐 成为了有组织的渔业生产誓师大会。1987 年,船长们一致同意全村择定一 个日子举行祭海仪式,经村委会统一 组织首航誓师大会,还邀请了有关嘉 宾的参观,以及有剧团进行表演庆祝, 这就形成了“上网节”。1996 年,周 戈庄村村委会统一组织祭海活动,经 与渔民协商,遂将每年的 ( 阳历 )3 月18 日定为统一祭海日,并逐步形成了 周戈庄村的一个独特节日——“上网 节”。[3] 从此,“上网节”有了固定 的仪式和日期。
 
  由“上网节”到“田横祭海节”。 政府的介入使得这一祭祀活动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2003 年,田横镇政 府经过调研论证的出,祭海节这一民 俗活动是一个有着巨大文化价值和经 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 年, 祭海活动变成了由田横镇政府主导, 渔民参与的民俗活动。镇政府专门成 立筹备委员会,负责祭海节的策划、 组织、宣传工作,并指导渔民举办祭 海活动。田横镇政府于该年举办了第 一届祭海节,并正式将活动名称改为 “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节”,活动时 间也由 3 月 18 日一天的时间增加到18 日前后三天。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和活动之外,增添了民俗摄影大赛、灯谜有奖竞猜、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 展销等活动。2005 年又改称为“田横 祭海民俗文化节”,简称为“田横祭 海节”,在这届祭海节上,又增添了 杂技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风筝 表演等活动,可谓是异彩纷呈。2006 年的田横祭海节,不仅开辟了黄龙庄 分会场,还将节庆活动分拆包装,面 向社会冠名招商,30 余家知名企业积 极参与赞助,最高单项冠名权达 30 万元。赞助总额由三年前的几万元猛 增至 150 万元。当年田横镇接待游客30 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高达 3000 万元。[4] 非遗带动的经济价值由此显 现。田横祭海节于 2006 年入选首批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入选青岛市迎奥运十大节庆,并于2008 年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二)信仰、禁忌与仪式
 
  1、 信仰

       中国各地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
在古代比较重要的事件几乎都要进行 祭祀。出于对海洋的畏惧以及自身力 量的弱小,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便产 生了对海神的景仰和敬畏之情,希望 通过祭祀将自己的情感和祈求传递给 海神,以保佑自己出海顺利,满载归 来。田横祭海节的信仰和祭祀对象主 要为:龙王、天后、四财主、仙姑。 龙王是北方渔民普遍信仰的海 神,是田横祭海节祭祀的主神。龙在 中国古代传说之中就被认为具有司水 降雨的功能,道教传说中称东西南北 四海皆有龙王,因此对龙王的信仰被 人们普遍接受,渔民便将龙王当作海 神祭祀,周弋庄的龙王庙便是对这一 信仰最好的证明。天后指的是妈祖娘娘,原名林默,生活在北宋年间,福建莆田人士。妈祖是我国南方地区最 受人景仰的海神。周弋庄龙王庙的右 边便是妈祖庙。四财主指的是一个修 炼多年成仙的狐狸,当地又称其为馋 山胡家。在古代,青岛崂山、即墨一 带的居民认为狐仙可以致人祸福,因 此当地渔民就有了出海前都要对狐仙 寓意祭拜,以祈求平安的习俗。仙姑 又称孙仙姑,是一位具有即墨地域特 色的海神,是当地海神信仰体系中重 要的一位。20 世纪 20 年代出生于距 周戈庄不远的王村,至死未婚,传说 孙姓姑娘生前聪慧善良,乐于助人。 她去世那年,一大渔船将遇海难的前 夜,船老大梦见孙姑娘指点迷津。梦 醒后,按孙姑娘所说避开海难。于是 一传十,十传百,当地渔民便将孙姑 娘奉为保护渔民舟子安全的仙姑。[5] 当地渔民除了对龙王、天后、四财主、 仙姑等海神具有信仰之外,还祭祀观 音菩萨、鱼神、赶鱼郎、过龙兵等。
 
  2、 禁忌

       与对海神的信仰相似,当地渔民
也对自己的言行做出了禁忌,以图平 安,规避风险。田横渔民的主要禁忌 分为语言禁忌和行船禁忌。渔民在出 海时,禁止说“翻、碎、空、喝、完” 等话,这些字被认为不吉利,反而要 用“划、笑、走、哈、满”来代替。 翻是怕渔船倾覆;碎是担心渔船触礁; 空是怕下网捕不到鱼;喝是怕葬身鱼 腹;完是惧怕不能返航等。在行船过 程中,也有众多禁忌。例如不能在船头、 船左舷随便打大小便,否则就是堵了 财路;渔民在船上不能光头,必须戴帽, 不能光脚,必须穿鞋,更不能将脚伸 进海中,否则就是对海神不敬。
 
  3、 仪式
 
  现在的田横祭海节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祭祀仪式,每到祭海节时期, 田横镇就异常热闹。祭祀仪式前的准 备工作包括确定祭海吉日、选三牲、 蒸面摸、整饰龙王庙、扎松柏门、搭 戏台,写对子和太平文疏等。在祭祀 仪式当天第一步要列船,按照传统将 渔具和渔船排列整齐,第二步要进行 摆供,每只渔船上要立上“站缨”, 还要摆一组供 品,每组 3 桌,桌上 铺红布 , 摆上三牲(猪、鸡、鱼)、 面塑等贡品。第三步进行祭奠,由主 持人宣布祭海仪式开始,之后燃放爆 竹,烧香焚纸,最后渔民齐磕头。第 四步就是三天的聚会宴饮和节庆表演 时间,大家在一起聊天欢愉。
 
  三、田横祭海节发展机理
 
  (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注入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的文化是展示一个城市魅力 的重要因素。“不同城市中的人,就 有不同的活法,即生活方式;也有不 同的个性,即文化性格。这些城市中 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格构成了城市之间的差异。所谓的“读城, 也就是读人,读文化。”[6]  例如,漫 步在巴黎街头,你会处处感受这座城 市所独有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气息;到 了日本京都,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会让你感觉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 氛围;由此可见这些城市的魅力无一 不是它的文化所带来的,而城市借助 其文化内涵又向人们传递信息,展示 自己的特色,从而进一步塑造城市形 象。田横祭海节的发展提升了青岛市 海洋文化的特色魅力,让更多的人领 略到的青岛这座海滨都市的活力、热 情和精彩。
 
  2、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田横祭海节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是一笔丰富的文 化资源。但是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一 资源也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喜的是近年田横祭海节的发展正好 契合这一发展思路。田横渔民的经济 行为由最初的个体出海捕鱼作业到大 规模集体渔业作业,到海水养殖,再 到如今的旅游服务业,经济的发展使 得文化资源的潜力得以迸发,使得资 源转化为生产力。田横祭海节已经由 最初的信仰祭祀功能逐渐扩展为具有 商业气息的表演活动。作为我国北方 地区最大的海洋祭祀活动,田横祭海 节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经济效益,也带 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推动城 市化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们的日 常习俗中,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 风土人情衍生而来,田横祭海节就是 由海洋文化所孕育的文化遗产。文化 是城市发展的粘合剂,具有高度认同 感的文化可以使人在城市发展中发挥 更为积极的作用。用文化和民俗来引 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城市在 物质上的过度扩张与在文化上的日益 衰败所导致的“罗马式”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 整更加倾向于第三产业。因此,文化 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因素,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城市发展 面临自然资源供应不足、技术差异越 来越小的时候,文化资本将成为社会 生产的最新动力因。[7] 近些年,田横 祭海节的发展对青岛经济的提升带动 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商业化氛围的民俗节庆。
 
  (二)非遗文化提升社会效益
 
  1、 延续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
利用,可以产生文化环境效益,延续 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文化价值就是对民俗文化最好 的保护和继承。如今的田横祭海节已 经发展成为一个集信仰祭祀、节庆表 演、旅游观光、农家乐、休闲购物多 方面发展的盛大节日,不仅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了原有的习俗。田横祭海节在今天依 然有着规范人们渔业生产生活的行为 的作用,延续了传统文化血脉。
 
  2、 促进社会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
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 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 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 值取向。田横祭海节最初就是因为人 们由于自身力量弱小而在自然面前无 能为力,因此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 心,也因此在语言和心理上产生了某 些禁忌,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 种因民俗而产生的约束力源自人们的 内心,相比于法律在某些方面更能加 强人们的自我约束,提升社会成员道 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推动发展海洋文化,加快 海洋强国建设
 
  “海兴则国强民 富,海衰则国 弱民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 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8] 海洋在国家 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文化的 建设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的重要突破点。山东半岛地区在我 国海洋强国事业中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也已成为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这些大趋势都为传承和发展海 洋民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契机。 田横祭海节所在地青岛在中国海洋文 化系统以及海洋强国战略中有着显著 的地位。而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 祭祀活动,田横祭海节与青岛市文化 产业的发展大局相契合,可以进一步 推动发展海洋文化。如今田横镇已经 处于青岛的一小时经济圈内 , 完全可 以纳入青岛的旅游体系和城市发展轨 道中。田横祭海节的发展势必将推动 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 战略的建设。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 传承与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愈加狭小。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 天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值 得深思。田横祭海节的发展也给我们 的思考提供了路径。田横的渔家信仰 与禁忌比较贴近人民的社会生活,是 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反映民众精神 生活的民俗文化现象。在政府的推动 下,田横渔家的某些民俗通过祭海节 的方式继承下来,并推动田横祭海节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发展,对 于全面建设中国各地优秀的民俗文化 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田横祭海节发展路 径浅析
 
  (一)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附加值 

       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 变因索,这就是变异性。变异性也是 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展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9] 从最初的民间信仰,发展 到祭祀仪式,再到今天有着商业气息 的民俗节庆,在田横祭海节的历史变 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节日背后所蕴藏 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文化价值的逐 步体现。这表明田横祭海节在得以传 承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参与和商业化 的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迎 合了青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地挖掘田横祭海节背 后的文化资源,通过梳理其历史发展 脉络,不断提炼民俗事象,经过新的 的建构、发展和创新,使其能够在新 的语境中不断被生产和使用。
 
  除了大力挖掘田横祭海节本身的 文化资源外,还应大力拓展其文化附 加值。文化附加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 公关、服务等各种渠道留给消费者的 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這個独特内 涵是产品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 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10]  如今商业 化的田横祭海节,除了大力拓展活动 形式,挖掘文化资源之外,还应重视 对活动自身的宣传、包装、服务和游 客满意度。只有提升文化附加值,还 能更好的保持受众粘性,使田横祭海 节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 业融合
 
  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明确了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的工作思 路。“文化遗 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要用文 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 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 化自信”。[11]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 来,各地都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协 同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也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例如高峰期出行难、景区游客拥堵、 如厕难、强迫购物、欺诈消费、酒店 和餐饮卫生不达标等现象。此外“文 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也使得旅 游业发展得千篇一律,忽视了文化价 值的体现。田横祭海节应该优化发展 思路,在改进旅游服务以提升游客满 意度的同时,积极彰显田横渔家的民 俗风情,使游客能够切身的感受到非 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魅力。因此, 在就要求田横祭海节的主办方在“文 化搭台、经济唱戏”与“经济搭台、 文化唱戏”之间找好平衡点,借鉴国 内外优秀案例,创新文旅融合思路。
 
  (三)提高非遗对经济、社会的 反哺作用
 
  我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城市 的发展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在今天得以彰显。田横祭海节是当地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青岛城市 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支持从而逐步发展 起来,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利 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哺 作用。田横祭海节近年的发展对城市 的反哺作用已初步显现,青岛市和即 墨区以及田横镇各级政府应该采取措 施保护和发展好当地的民俗活动,最 大程度地留存好本地文化的风貌,推 动田横省级旅游度假区、特色渔家宴、 旅游风情街以及渔人码头的建设,完 善相关文化产业链以此来带动当地的 经济发展。此外,还应积极推动田横 祭海节相关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推动 民俗博物馆建设、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相关学术活动等,发挥文化的道德教 化作用,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提升。
 
  (四)发挥人才优势,加大文化 遗产保护力度
 
  青岛市作为国际性都市,国际视 野开阔。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云集于此,人才 资源丰富,教育基础良好。因此应该 积极发挥青岛的人才优势,做到集思 广益,创新田横祭海节等民俗文化的 发展。随着田横祭海节民俗活动的不 断壮大,来自不同地区游客数量也越 来越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紧 密,势必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人才优势,通过人 才的智力发挥,积极引导精神文明建 设。田横祭海节作为我国海洋文化的 优秀范本,也是较为成功的文化产业 发展模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挥人才 的作用,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创新 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真正深入的认识 祭海节的内部文化价值,真正让其根 基牢固,焕发海洋文化的巨大魅力。
 
  (五)找寻合理的政府定位 田横祭海节这一民间自发组织的
 
  小型的祭祀活动,在政府部门的包装 和推动下,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 大的民俗祭祀活动。这说明政府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 要的建设性作用,有着必然性和必要 性。但政府过多的干预也会忽视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带来不 利后果。因此政府应该在追求经济利 益与原始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掌握好平 衡,找到自己的适合角色。如转变发 展观念,一定要弄清文化产业是一个 以文化为主的产业平台而非以产业为 主的文化平台;改变文化管理模式, 统筹安排发展规划,不宜管得过多过 细,避免体制上的僵化;研究制定政策,激励兴办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好必要保障。
 
  (六)树立国际文化品牌

       青岛最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
市,在大力推进建设“滨海度假旅游 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应当注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开发。青岛市 各级政府应当正视田横祭海节的民俗 文化,积极推进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与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之间的融合,使田 横祭海节成为彰显青岛文化的标杆。 田横祭海节也应借助青岛的发展机 遇,在办好民俗活动的同时,立足青岛, 面向国际,彰显地域特色。田横祭海 节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 富,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因此应 乘风而上,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注释:
 
  [1] 龙妍,《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 年
 
  [2] 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周戈庄碑刻
 
  [3] 田横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田横镇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第 211 页
 
  [4] 王新艳,《民俗资源化背景下海洋民俗传承路径研究——以“田横祭海节”为例》,《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 年卷 总第 6 期 第205 ~ 215 页
 
  [5] 金婷,《以周戈庄祭海节为例看海洋风俗的继承与发展》,《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
 
  [6] 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
 
  [7] 凌瑜璐,《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化——对文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年
 
  [8] 人民 网:《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 略 举 措 》,2017 年 11 月 29 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9/c40531-29674382.html
 
  [9]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7、18 页
 
  [10] 文化附加值定义来自 MBA 智库百科
 
  [11] 环球网:《雒树刚谈文旅融合:增强文化活力优化旅游环境》,2018 年 12 月 10 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463592792145439&wfr=spider&for=pc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