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去广西看宁明花山岩画——“宝藏”变身“流动的风景”

时间:2025-11-07 10:1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本报记者 郑海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07日 第 12 版)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花山岩画声名远扬,这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岩画点。秋高气爽,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
 
  宁明县的城中镇耀达村,2020年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游客中心,壮族姑娘带领游客跳起欢快的舞蹈;数字化展厅里,游客沉浸式体验左江的壮美风光与岩画背后的动人传说;景区内,灵动的天琴演奏悠扬悦耳。文化遗产与旅游体验,相得益彰。
 
  做古法红糖、酿制糖波酒、讲述村子历史文化……耀达村岜耀屯村民闭青桥忙得不亦乐乎,“传承了老手艺,还致富增收,高兴得很。”她家有20亩甘蔗地,每年甘蔗产量100吨左右,前些年全部卖到糖厂,年收入5万多元。如今,“1/3用在供游客体验的古法制糖作坊里,其余卖给糖厂,年收入超过7万元。”她说。
 
  绿水青山间,古朴的壮族村寨处处是景。当然,最让人期待的还是闻名中外的宁明花山岩画——中国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画面宽221米,高40余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可数的图像有1951个,蔚为大观。
 
  乘舟荡漾,只见岩画从山脚数米高处开始,5至20米高的中间部分图像最多,300余个“蹲式人形”大小不一、古朴粗犷,人物图像最高达3.58米,最小仅0.2米。人像、铜鼓、刀剑、船舟等元素交织,“神秘”“精彩”“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游客连连赞叹。
 
  讲解员介绍,花山岩画生动再现了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反映了骆越先民的图腾崇拜,表达祈求平安丰收和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景。
 
  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讲,与花山岩画的相遇是一个美好的记忆。对许之娜、黄荣花等文物保护员来说,守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日清晨,一艘快艇早早便出发了。文保员周秀珍从珠山岩画点开始,沿江一路巡查,一直到宁明花山岩画,“主要是实地巡查、数据记录、异常上报”。
 
  仔细查看岩画本体是否存在开裂、脱落情况,是否有新的生物病害情况,渗水面积是否急剧变化等;针对重点监测的岩画,采集它的热成像图像及岩体表面的温度;检测山体裂隙流下来的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录;记录岩画区环境的温湿度、明江的水位、游客量……熟练操作高清相机、无人机、热红外仪器等设备,文保员们一丝不苟,汗流浃背。
 
  如何将美好的花山岩画记忆带回家?岩画考古盲盒、岩画主题生活用品等系列文创产品,有意思也有内涵,受游客欢迎。对壮族风情感兴趣的游客,还可选购以天琴、壮锦等壮族文化元素为特色的冰箱贴、背包、抱枕、笔记本等文创产品。
 
  “文创是一种记忆、一份乡愁,我们希望游客回到家里时,看到这些文创产品,便能链接起那份难忘的文化之旅。”崇左市花山岩画科教中心负责人黄燕说。
 
  最好的传承是活化,最好的保护是利用,“我们的目标是让花山文化从‘静态的宝藏’变为‘流动的风景’。”黄燕介绍,“在深化保护与利用上,我们将启动‘花山岩画数字孪生’项目,构建数字化岩画保护利用体系,用于更精细的监测保护、研究和展示阐释;在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上,将继续打造‘壮乡崇礼’IP,推动文创产品从纪念品向高端消费品、艺术衍生品领域拓展。”
 
  花山景区管理委员会驻耀达村第一书记叶子葳说:“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利用,让村子越来越美,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