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9来源:青岛新闻网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新闻网10月14日讯(记者 刘文超)10月14日,西海美术馆全新艺术项目“三人展”的首场展览“亚洲铜”(Asian Bronze)正式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2月10日。
展览标题“亚洲铜”是从海子的同名诗延展而来,策展人鲍栋邀请了陈哲、王思顺和邬建安三位在当代艺术领域选取雕塑、摄影及影像装置等不同创作形式的艺术家,围绕着“亚洲铜”这一意象,与美术馆三个极具差异性与个性的展览空间进行对话。
在开幕活动当天,策展人鲍栋为到场观众进行了现场导览,围绕着展览主题、作品概念及空间设计展开讲述,“在海子的‘亚洲铜’这首诗中,凝注着对东方文化形而上的追求及背后宏观的精神,而此次展览则深深链接着诗歌意象中坚固的本土文化原型。”
三位艺术家都在探寻着物质、自然、地理、天文与精神、方法、感性之间的默契与共鸣,他们关注切身经验与周边世界的关系,从人类文明历史中获得灵感,试图与当下时代和人们内心的潜意识进行联结,与古为徒,观照自身。与此同时,策展人从艺术作品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角度谈到:“该展览通过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而与建筑本身发生有趣的对话——西海美术馆的建筑师让·努维尔强调着建筑与人文、地理的关联,给予建筑本身以强烈的存在感,而海洋、空间与艺术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则是展览构建的另一维度。”
策展人谈到:“每个展厅都堪称是艺术家的一场个展。”在不同的展厅中分布的艺术作品,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织。某种贴近天、地、人的共性,透过展览在美术馆的空间中形成新的叙事;而展览现场也为作品探索出新的表意可能,透过这种空间与展览的张力,我们试图去触摸到诗性,让诗意栖居于此。
邬建安的作品一直关注材质和镂空语言,横亘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另辟天地。神话传奇、寓言故事、现代文明在他的作品中交织,打开传统文化的边界,游走于古今之间。本次展出的作品《素色的面孔》是艺术家在与牛皮材质的有机属性博弈的过程中,与自然规律合力创造了最终的作品形象和样态。策展人则从作品与观众互动的角度谈到:“邬建安这组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原始图腾的意象来回溯人类文化,与展览主题形成呼应。而观众的行走如同走入了一个制作牛皮的通道,置身于一种古老的、祖先式的生活,让观者在自然、艺术与文明之间穿越、回想。”
一件件作品以聚落形态呈现,连同狭长的6号展厅空间协同构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仪式现场。而仅有的几束光线透过镂空的牛皮打在墙面,形成远古图腾般的影子,观众走进这个空间场域,又好像走入一个迷宫,抑或是柏拉图笔下的洞穴。在这里,你能追溯到很久远的记忆、你东方土壤的根基,或者是你的来处。
策展人从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其与光影及空间的对话展开讲述:“陈哲通过其作品诠释着人的生命与存在,随着展厅中窗外的日升日落,带领观者以沉浸式的体验步入个体与宇宙交织的脉络之中。”
陈哲的作品持续以个人的体验为切入口,透过高度文学化的表达和最直接的身心经验来探求人之存在的普遍境遇。本次展出的《星骨仪:颅十二宫》中,艺术家借由对人体和星空的关系来实现我们对自己和宇宙的观看。在《向远的圆是你》里,她引我们打开眼睛和耳朵,去观看和聆听最初容纳过我们的容器,这个容器是自己,也是世界。在《偏善幻中来》里,她以诗为题,提醒我们每一次的注视和目光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这目光落向世间无处不在的天、地、人和灵。
7号展厅被布置成一个由红色主导的空间,与其作品的颜色既相融又对抗,这种狂热和理性牵扯的基调提供了进入陈哲作品的线索——艺术家一直以来关注的主题也往往是摇摆于悖论之间。
王思顺的作品带有原始的生命力和神秘的底色,他从世界各地搜集肖像石,对这种具有人性的自然物进行运用,并赋予这些自然物以人格和权利,从石头当中得到神启,得到永恒的超越性力量。
策展人鲍栋从展览空间的设计理念谈到:“‘空间’本身即是展览语言的一部分,而王思顺的作品与空间本身的存在有着无形的、微妙的共生关系。”其作品指涉对时间、现代性的思考,以及对文化和原始时代狩猎与采集记忆的召回。石头的来源和最后的归宿都是大地,所以整个展览以目光作为引导和联结,作品最大程度上地和展厅、海平面、茂密草丛等景观融合为一体,强调人的命运与自然带来的启示。
导览之后,进行了策展人鲍栋与参展艺术家陈哲、王思顺进行了艺术对谈,从作品意涵、创作路径及如何呼应主题及空间展开了讨论。
策展人谈到:“‘亚洲铜’是我收藏了很久的一篇诗歌,而西海美术馆所在环境具有的海洋、月亮等存在,都与诗歌意象形成了呼应。”艺术家各自谈及了其作品与“亚洲铜”所渗透的主题关联。其中,陈哲谈到:“人的生命从诞生,每天都伴随着光,所有的光源都来自太阳和月亮,而我们的时间意识也来自太阳和月亮,我的创作便是给予公众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提醒。”而王思顺则谈到了自身的创作方式:“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启示’系列,在2015年便开始了,我的工作方式便是亲自到各个地区,不是去创作,而是去选择、放大或者改变材料。”
如此,共同与现场观众见证了一场人类文明与自然风貌及当代艺术碰撞而生的盛大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