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19第2期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影像见证——渡槽: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
作者:薛修利
作者简介:薛修利,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青岛市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岛西海岸摄影家协会主席。
在世界范围内,渡槽有近5000年的使用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渡槽在中国遍地开花,甚至成为中国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象征。现在,那些被称为“人造天河”的渡槽许多都已废弃了,成为历史的记忆。
01·走在青岛乡村的田野上,你会经常看到横亘在空中的建筑物——高架水渠,老百姓称为渡槽,曾经被誉为“水利长城”、“人工天河”,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那段火红的年代紧密相连。
02·历经40余年的沧桑巨变,渡槽随着使用功能的萎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作为一个上世纪的产物,承载和见证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发展,彰显着一种大集体时代的豪气,象征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杰作,傲然挺立在乡间的大地上。
03·渡槽建设初期,在技术上就遇到了瓶颈,全由本土工程技术人员凭着勤劳和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摸着石头过河。但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座座翻山越岭、跨河飞越的渡槽横空出世,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后,依然屹立不倒,已成为当年水利建设者战天斗地不可磨灭的丰碑。
04·在科技发达以及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今天,渡槽的保留价值已经超越了灌溉功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
05·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架水渠绝大多数已废弃,缺乏统一管理留隐患的“人工天河”如何处置各有说法。
06·渡槽的兴建反映了“文革”年代大集体所有制下的一种水利工程,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化的时代性和代表性的产物。人们依然敬仰它,都舍不得动它丁点,许些地方至今还保存完好。
07·红五星是那个时代特殊的记忆,能感受到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08·渡槽这一烙刻着强烈时代印记的“圆明园”,在大包干后就基本废弃不用了,败落不堪、摇摇欲坠。
09 ·废弃的水渠,因日久失修成为百姓眼中需要拆除的安全隐患、垃圾水渠。
10·当年曾经参加过这座水渠建设的前辈们,几乎都是徒手干的。这些在上世纪 70年代建设的水利灌溉工程,已经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