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时空观、社会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人们在城市空间实践中的具体行为,最终改变了城市物质空间,使城市结构、功能布局、空间特色、空间类型、城市景观等方面大大改变。同时,空间反过来又加强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和行为方式。吉百尔豪森曾指出建筑从观念和物质上决定了参观的条件,它不仅构造了展览的框架, 而且塑造了参观者的经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作为都市艺术空间,首先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空间,在注重建筑美感的同时,也充分地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洽及其功能性作用。在消费时代,生态环境与文化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加强文化艺术中心的社会性、公共性、生态性,为培育深圳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氛围提供合适的环境。首先,建筑的主体空间扭转成山、海、城市的三个面向,表达了建筑与城市、公园和海洋之间的密切关联。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向公众开放的底层花园和屋顶花园来实现, 建筑两侧的巨大台阶穿过屋顶花园将城市与蛇口湾联系起来,底层花园、屋顶花园以及建筑内部的通廊也是无缝融合。靠近城市一边的文化广场是主入口,中间部分的中央广场以餐饮和购物为特色,而滨海广场则面向深圳湾,各个广场都有多层中庭组成。整个项目就像一个成熟的大型公园, 参观者可以自由穿梭于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以及艺术空间与城市语境之间,领略城市中独特的闲适,满足多样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有一个中央空间,大体遵循着方正对称的边界,但是配置在一侧的主要楼梯打破了这种绝对对称,每层的平面都不相同,追求更多的可能性。内部主要拥有两个可用于大型临时展览的空间,主展馆和V&A 展馆以及园景展馆、深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等四大展馆。所有展馆均按最高水准设计,以满足多样化的展览需求。展馆内尽量减少立柱,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展陈空间,保证策展时拥有充分的自由度。此外还有境山剧场、发布空间视界厅及教育、购物、餐饮、时尚空间。
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放在蛇口乃至整个城市来看,可以说是这一片区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空间,在生态与开放的基础之上,与周边的其他建筑、街道、商场等之间形成紧密交织的联系,构建了与城市进行对话和与周边社区进行互动的文化途径。
(二)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互动实践
列斐伏尔在《空间与政治》中认为,“整个空间,或者空间的碎片, 都不是一个社会文本,它本身是特定文本的语境”。[4]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这样的艺术空间中,人首先与空间环境协调互动创造新的开放文本,此外是空间中的人展开互动交往, 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现社交需求和身份认同。
艺术空间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艺术活动,在艺术空间的营造中,多样化活动与功能是必须的,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以使空间更具有精神内核。在消费时代,人们在文化消费时更倾向于一次出行就能够体验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艺术空间不仅有展览及各类活动,还包括体验互动、文创商品、艺术教育等等一系列内容,将相关的功能以及上下游产业结合起来也是艺术空间营造的新趋势。此外,艺术空间也需要利用视觉、听觉、声音、气味、温度等的设计来营造空间特色。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主要有展览、活动以及公共教育这三大板块内容。在这里举办过数字艺术体验展《数字之维》、V&A 馆藏精华展《设计的价值》、新工艺百物展《造物新世代》、故宫里的海洋世界、百年国漫大展、科技艺术 40 年——从林茨到深圳等展览。主展厅多为设计类活动,向观众证实未来设计可能呈现的状态,也回应了设计是一种对社会有力量的催化剂。在 2017 年,设计互联以《设计的价值》为主题,展示了 V&A 博物馆230 万件藏品中的 250 余件。2019 年12 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一展在本土化语境下勘探设计之于中国的价值,以 6 大板块,138 件(组)作品, 延续了“设计的价值”的主题讨论。在展览期间将开展系列的论坛、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及出版物,并由此展开对中国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活动多样,且互动性较强。比如 2018 深圳制汇节、2018 第三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境山剧场讲座与演出、2019 插画嘉年华、2019 设计& 生活主题论坛、2019 夜宿艺术馆(亲子场、青年场)、
2019 学校创客节(南山)、2019 第三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等。其中, “去!设计社区节”已经连续举办两年, 2019 年更是聚焦设计互联所在的蛇口片区,在花果山、四海、桂园、海昌四个社区发起了“社区公共座椅竞赛”,进行为时一个月基于社区的、小规模的、渐进式的营造活动。最终社区公共座椅竞赛参赛人数近百人,收集了公共座椅45把,挑选了其中17件作品, 整理了期间多组图片和视频,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进行活动回顾及作品导览,同时对竞赛获奖作品进行颁奖。在这次活动中,设计互联邀请了来自公益、建筑、艺术、教育、服装设计各界专业人士,作为导师和参赛居民们一起,用设计链接社会。由此可看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近两年的活动不仅针对空间内部的观众设计活动增强粘性,还主动组织社区活动来激发群众的创造力。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十分重视公共教育领域,归属于设计互联学院管理,包括讲座及小型研讨会,工作坊, 教师活动,教育资料,演出及放映会, 设计体验课,国际论坛,驻地计划, 志愿者发展计划,展览导赏等。其中, 展览导赏设有多种,分别是团队人工、多媒体、馆长导赏、策展人导赏,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就其内部的合作伙伴来看,如小燕画院? 巢美术馆举办了游学项目,远行之见- 东欧、日本艺术之旅学生作品展,还针对圣诞举办艺术创意市集等活动;索艺国际艺术学院“音乐是神灵的恩赐”讲座,带观众领略欧洲中世纪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海上画廊致力于促进亚洲文化交流,特别是书法和绘画, 举办过李晓光国画教学私享课等等; MASSLAB 专注于 4-16 岁儿童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开发,产品与教学设备研发。从这方面来看,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内部包括自身承办的公共教育项目也包括合作伙伴举办的公益性或盈利性教育活动,种类丰富, 但都与文化艺术及创造力开发相关。
对热爱文艺的观众来说,这里像是一座综合设计博物馆,还能够满足艺术教育的需要。对广大居民来说, 这里构建了一个真正的市民中心,场馆拥有大小各异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公共空间和园区,观众可以进行体验、玩乐、互动、共享和创作。对机构本身来说,以展览、活动和公共教育, 致力于促进公众的参与和学习,通过开展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项目,与更广泛的公众共享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为珠三角的创意产业打造一个互联的平台,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设计文化的重要桥梁。
三、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空间特征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深圳市民以及外来游客进行文化艺术欣赏与消费的重要目的地,在这一空间背后,最初源于艺术家、城市学家和建筑家等主要规划者的设计与布置,同时又体现了管理者和消费者在这一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力量的博弈中,最终形成了具有审美性、混合性、地方感等特征的艺术空间。
(一)审美化的空间
在消费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日渐突出。早在 1988 年,英国学者迈克? 费瑟斯通就在《消费社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含义, 其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 [5]。就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这样的现代艺术空间的本质来说,英国艺术史学学者迈克尔? 吉百尔豪森在《建筑即博物馆》一书中的观点一语道破。吉百尔豪森通过研究博物馆的产生和历史发展,认为虽然人们将博物馆和寺庙、教堂相提并论,然而实际上,它在年代上与其他建筑类型如监狱、火车站或百货公司更为相近。它们都是现代的产物 [6]。从博物馆到商业艺术空间,可以看到当代社会中艺术的地位,其一种娱乐体系的方式为人所知。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断侵入,艺术商业化,商业艺术化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城市商业综合体成为重要的表现场域。审美化成为了城市商业综合体重要的组织原则,商业空间借助艺术重新调整其内外部关系,发展商业空间的审美向度,同时提升空间品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注重建筑美感,馆内不同层次交织组成,极具现代感和独特的设计艺术感,在屋顶花园,不论望向山、海、城哪个方向, 都景观壮阔,可以说是审美化空间塑造的典型。
(二)空间的混合性
消费时代下文化空间的混合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功能的混合、消费内容的多样化,并以体验式的空间形态增强文化消费的需求。作为展览类艺术空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空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展陈,这点是完全满足的,该中心的场地、设备等硬性条件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策展人员、展览主题、展览设计陈列等也都具有专业性且呈现出以设计为内核的多元化倾向,也具有举办顶级展览的安保条件。市民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进行艺术消费与购物的同时, 艺术家驻地及导览、讲座等项目的存在,也加强了艺术家、策展人群体与市民的沟通与交流,培育了市民对艺术的欣赏,亦让年轻艺术家获得更多机会创作和发表作品,有助于本地艺术生态的成长。
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一次出行就能够体验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因此,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文化空间往往包含文创商品、文化教育、互动展览、餐饮等多元体验与消费项目,且有相关功能以及上下游产业结合起来的趋势。如今,在艺术空间中生产和售卖文化衍生品、创意产品屡见不鲜。不过与传统美术馆和博物馆多为事业性质的单位,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商业性不明显以及商业综合体中的艺术空间商业化气息浓重相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招商蛇口的文化形象输出和公益事业归属,因此虽保持商业性,但也十分注重社会效益。就目前来看,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和商业零售区域在体量比例上达到 1比 1。
(三)彰显地方感
消费时代中艺术空间究竟只是同质化的景观,促进消费的场所,还是具有一定特质的现代空间需要进一步探究。上世纪 70 年代,随着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段义孚、雷尔夫等学者将从空间概念中引入了“地方”的意义。在《空间与地方》一书中,段义孚提出,在从空间被“人化”为“地方”的过程中,人们才会由于其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和共同的经验,对其产生空间上的认同感。但随着城市化和媒体的移动性极具提升,使得空间的多样性消减,而出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空间产物,即“无地方”与“非地方”。前者是指“认同弱化的地方”,如酒店、主题公园、游乐场、办公大楼等均质的、缺乏独特人文景观和空间,它们提供了近乎同样的体验;而后者指诸如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单一功能的途径空间 [7]。一般而言,美术馆、博物馆等作为物理空间的实存,其建筑和布展风格都充分体现了自身的文化追求和品格,往往成为地标性建筑或新的城市景观。由于市场和资本的组织力量和渗透,商业综合体中的艺术空间如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品格,那么是具有地方感的,但如果是同质化、缺乏艺术内涵的艺术空间则可以归属于无地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单独打造的,拥有强烈地标属性的艺术空间,有着它独特的地方。首先,地理空间塑造上,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立足与生态与开放的基础之上,成为一个自然与人文资源整合而成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其次,在空间文化的打造上,多样化的艺术文化展览、活动与教育使其成为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
城市艺术空间展示的内容,不但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缩影,而且是一个城市的性格与品位的表达。作为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城市,设计在深圳城市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设计互联在建设之初就希望将设计文化、设计思想以实际的项目将其呈现出来。招商蛇口在最初做艺术中心时,定位是与英国的 V&A 博物馆合作做一个蛇口设计博物馆 [8]。但就目前来看,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博物馆的体验,更多带来了与艺术、与生活相关的体验。
四、结语
挪威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在他看来,空间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存空间,人在其中栖居不仅要能够辨认方向,还有体验意义感的需求,即对环境产生认同 [9]。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占据了人类生活的重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中虚拟的场所中进行沟通互联,但场所精神的获取,却只有通过实体空间的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到,实体空间拥有着参与、互动、体验、观赏、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都市艺术空间在营造中虽然早已通过区域选址、会员制度等对人群进行筛选,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边界和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但是从其内部业态来看,其空间的利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各类活动选取中所显示的强大的整合能力还是为传播设计文化、启发创新思维,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此外,在消费时代,重新审视“审美”在文化消费中的地位无可厚非。人的审美需要,归根到底是生命的一种自然需要。但这种审美不应该是一种同质化、无意义的审美,而是以具有艺术价值为取向来打造出的审美文化。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带来了新的经济业态、休闲理念、生活方式,从这里可以窥见当代都市消费文化图景以及一些的空间经验。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唯有维持多样化的展览计划、多变的展品、灵活开放的空间格局,满足参观者的不同需求,为参观者在这一人造的空间中提供一种独特的经历,才能取得长久发展。此外,就商业模式来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小有所成,但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