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内容与路径——文化创意产业伦理研究

文化产业导刊2020-06-24 16:04

  《文化产业导刊》2019第2期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内容与路径——文化创意产业伦理研究》

  作者:
金元浦

  作者简介:金元浦,浙江浦江人。 现任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高级评委、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摘要: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而与之伴行的产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却相对落后,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严重的伦理问题。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实践中的这些问题,我国学界与相关领域,必须以落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宗旨,深入研究和借鉴西方各国的相关理论成果,研究和转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厚资源,全面探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学的框架、概念、思路、对策和路径,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改革与发展的策略与探索。本文主要关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内容与路径。国际上对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中的伦理问题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大力关注与借鉴;对于我们建设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意经济 文化产业伦理 经济-文化伦理 媒介伦理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而与之伴行的产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道德伦理甚至犯罪问题。例如文化产品的诚信问题、涉黄问题、青少年网瘾问题、电子诈骗问题、网络谣言问 题、盗版泛滥问题、“有毒”信息问题、媒介职业道德失范问题;虚假新闻、新闻敲诈和新闻腐败问题;广告失德问题;明星吸毒、嫖娼、赌博等道德失范行为及对青少年影响问题以及“人肉搜索”等一系列伦理问题, 已经相当严重地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 的健康发展。
 
  何以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中,忽视或缺失了类似西方市场 经济与新教伦理伴行的大环境,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伦理和商业伦理被打倒或排斥,造成市场经济中文化伦理和法制观念的缺位与混乱。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市 场化与法制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发展 初期对人文价值忽视所致。另一方面, 世界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伦理问题 许多也是在全球新技术、新媒介、新 业态发展中产生的共同新问题,迫切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实践的严峻问题,我国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还 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相关业界必须深 入研究和借鉴西方各国文化产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和转化中国 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厚资源,以落实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宗旨, 全面探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学的 框架、概念、思路、对策和路径。
 
  国际上对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中的伦理问题有很多研究,值得我们大力关注与借鉴。比如从学术史 来看,道尼尔·福雷(Donald Frey)2009 的专著《美国的经济伦理家:竞 争伦理学与经济学史》(America's Economic Moralists: A History of Rival Ethics and Economics) 就 对 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以及他们对经济 - 伦理问题的争论从学术史方面进行了 一番严肃的梳理。理清了自殖民时代 以来盛行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集 体主义”两种探讨商业和经济伦理的 思维范式的发展轨迹,以跨学科的视 角分析了美国经济史、宗教思想、伦 理观念、政府政策以及公共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料,揭示了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商业、经济、伦理现状的 历史渊源。这本书,无论是其具体内 容还是研究范式,对于我们梳理中国 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经济 伦理脉络和重构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 中国经济、商业伦理 , 特别是尝试建 设一门文化创意产业伦理学,都有着 重要的借鉴意义。
 
  回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伦理问题研究这一主题,问题意识的产生,即当前我们为什么更加关注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的伦理问题,首先是问题倒 逼的结果。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 与大力扶持之下,文化产业的热度一 直居高不下;然而,文化产业在急遽 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乱象、暴露了许多深层的结构性隐患。而这些问 题大多涉及到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 展的伦理问题,不是单纯依赖经济或 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较我国而言, 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已经相对 成熟,其相应的产业和经济伦理讨论 与制度设计也更为先进,因此,从国 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全球文化产业的格局来看,借鉴他山之石,应该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伦理问题研究的 一个起点和重要领域。
 
  一、国际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伦理研究对价值的追问

        近年来国内外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体育、网络明星、大 V、博主、 意见领袖、持异议者,大肆冲击公共 伦理道德底线。一些国际名人不断传 出道德丑闻并涉嫌犯罪。严重影响了 全社会的道德氛围,尤其对青少年影 响更大。个人价值观、伦理观是文化 产业,创意经济伦理学必须关注的首 要问题。在当下社会伦理环境恶化的 语境中,问题倒逼我们必须切实研究对策。
 
  在这些文化经济伦理研究中, 价值观及价值选择被放在文化经济学 的首要位置。伦理学大师,哈佛神学 院的拉尔夫 - 波特博士曾设计一种道 德推理模式——波特图式 , 或曰波特 方格,为我们今天文化创意产业从业 者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抉择提供了 一种重要途径。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 伦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 纳入其中,即定义、价值、原则、忠 诚。其核心应当是从业者的价值观、 伦理准则和对谁忠诚或负责。在这里, 价值观与伦理准则相对来讲具有普世 价值,而对谁忠诚则是争议颇多的问 题——比如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与公 共伦理的关系,对企业忠诚还是对社 会负责,对更高的道德负责,还是对 商业和金钱俯首称臣。但更重要的是 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为什么?戴维·思罗斯比在《经济学与文化》中提出:“在经济学与文化者两个我们所关注的领域里,尽管 起源不同,却都将价值概念视为事物 估价的一种表述方式,不仅在静态或 消极意义上,而且在动态或积极意义 上,将其视为一种议价或交易现象。 因此,在将经济学与文化者两个领域 连在一起时,可以从价值入手,价值 是链接经济学与文化的基石。”[1]
 
  思罗斯比认为,我们关注文化产 业、创意产业的伦理问题,是因为文 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服务特殊性质。“我 们需要铭记的是,许多文化商品和文 化服务事实上都是混合商品,他们兼 具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属性。” 作为私人文化商品,消费者将为购买 此商品付出相应的价格,这与购买其 他类别的商品如大量的物质商品基 本相同。但是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服 务还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它不 同于一般商品,而有着极大的溢出效 应。许多文化商品不是像类似于汽车 这样的物质商品那样在消费中被消耗 掉了,而是越消费价值越大,如电影, 电视,文学,艺术,绘画,音乐作品, 消费的人越多,商品的价值越高,而 且还会产生长远的价值,包括商业价 值、投资价值、增值价值、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作 为公共产品的集体消费,它就天然地 具有了消费者共同关注的政治理念、 社会价值、社会伦理、公民责任乃至 交往准则、道德底线、文化习惯,民 族喜好和审美取向等一系列性质。另 外它的公共性质还在于与城市或社会 的公共服务密切结合在一起,比如, 大型剧院、体育场馆或音乐厅是作为 一个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而 后的运营则可能是市场化的,人们去欣赏戏剧,则必须付费。
 
  所以,思罗斯比强调指出:“在宽 泛的文化语境里界定价值需要遵循一 条必不可少的原则,该原则意味着(文 化)价值代表了积极的而非消极的特 征,导向了好的,而非坏的、更好而 非更糟的方面。用简单的享乐主义界 定文化价值可能有失偏颇,甚至不够 贴切。例如,价值产生于一定的道德 和社会环境中,道德和社会环境可能 促进人们对想了原则的理解与接受, 并可能影响人们对价值的阐释。”[2]
 
  纵观国际上的相关研 究,从探 讨价值的角度展开的总体性研究大致 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围绕文化产业的 性质,特别是交叉地带带来的双重 性,在产业或制度经济学以及公共管 理、社会治理的等学科领域内展开的 针对经济伦理与相应政策、制度设计 的宏观研究,例如莎拉·欧文·范德斯 鲁 伊( Sarah Owen Vandersluis) 的专著《全球经济下的伦理学与文化 政 策 》(Ethics and Cultural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 就 是 在 经 济 全球化的特殊语境下讨论文化政策的 伦理维度。大卫·赫斯蒙德夫(David Hesmondhalgh), 安 迪· 普 拉 特(Andy C . Pratt), 苏 珊· 盖 勒 威(Susan Galloway)斯图亚特·邓禄普( Stewart Dunlop)以及乔·卡斯特(Jo Caust)等人也撰文讨论同一主 题。这类研究也包括对传统文化—— 道德、宗教的要素对经济的影响的分 析,例如《市场经济与天主教伦理》(Market Economy and Christian Ethics)一书就以批判的笔触分析了 个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与处境,并 且指出了天主教会在市场经济中仍然 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发达国家主要从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 范畴切入研究,涉及制度设计和公 共 管 理、文 化 政 策 (cultural policy) 等学科和领域。对此进行了宏观和 理论化研究的 是:彼得·格隆维根(Peter Groenewegen)出版于 1996 年的专 著《经济学还是伦理 学?》(Economics and Ethics ?) 和和约翰 1 布鲁姆(JohnBroome)1999 年在剑桥大学出版 的《出自 经 济 学 的 伦 理 学》(Ethics Out of Economics)。两本著作从创意经济 的宏观角度对经济伦理进行了深入探 讨;更强调经济与产业运行中的伦理 问题。萨拉·欧文 · 凡德留斯(Sarah Owen Vandersluis)(2004) 的 著 作《全球经济中的了伦理和文化政策》(Ethics and Cultural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则从经济全球化 的角度讨论了文化政策的伦理维度。
 
  另一类研究则从微观的视角讨论 了一些具体的论题,例如安迪·班尼特 Andy Bennett 在《 后 亚 文 化 转 向: 十 年 后 的 一 些 反 思》(“The post- subcultural turn: some reflections10 years on”)一文在回顾青年亚文 化和青少年发展的过程中对后亚文化 理 论 (post-subcultura ltheory) 的 批 判。 又 如 特 里· 弗 卢(Terry Flew) 针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不同诉求所主 导的两种政策制定模 式:“主权 (Sovereignty)”和“软件 (software)” 的分析。
 
  二、国际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对媒介伦理的高度关注

       国内报载,21 世纪网高管和少数记者,以 21 世纪网为平台,以不报道负面新闻为诱饵,联合公关公司招 揽广告客户。凡是与其签订广告协议 的客户,网站就不再刊登其负面新闻, 或删除已上网的负面报道,从中谋取 暴利。这种方式成为其经营思路,业 内称之为收“保护费”。业内人士称, 这种用所谓“广告费”换取“舆论安全” 的行为,已经泛滥成灾,成为 IPO 公 司、上市公司与媒体之间的“潜规则”。 目前 21 世纪网总裁等数人已被抓捕。
 
  叫人震惊的是,这一案件是具有 相当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21 世纪网所为。21 世纪网是国内公认的三大财 经媒体之一——21 世纪报系旗下专业 的新闻网站,2010 年 7 月 16 日改版 上线。网站总裁刘冬兼任 21 世纪经 济报道副主编,原 21 世纪经济报道 财经版总监周斌任网站总编辑,网站 有自己的采编团队。经过近 4 年发展,21 世纪网日均点击量超过 200 万次, 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财经新闻 网站之一。媒介新闻道德沦丧,伦理 生态恶化,灭天理,颂人欲!问题的 严重性达到令人愤怒的程度。
 
  其实,国外也同样。2002 年 3 月 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 13 岁女孩被人 绑架,以报道内幕闻名的《世界新闻报》 曾雇佣私人侦探姆凯尔,在案发后入 侵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窃听留言, 还在信箱已满的情况下删除了部分留 言。这一做法让警方和家属以为女孩 还活着,但道勒实际上已经遭撕票, 耽误了警方的搜救活动。
 
  “窃听门”爆出后,英国舆论哗 然,伦敦警方立即展开调查,包括与 道勒一同被撕票的女孩的电话是否也 被窃听。此后有关《世界新闻报》更 多的窃听行为被公之于众。伦敦警察局透露,《世界新闻报》窃听行为的受害者可能多达 4000 人,英国王室、 社会名流、政坛要员、影视演员、体 育明星、谋杀案受害者家属等都成为 新闻报的窃听对象。其他如默多克新 闻集团子报《太阳报》及《镜报》等 都卷入窃听丑闻。
 
  更有甚者,诸多主持人的性丑闻 也令世界瞠目结舌。英国政府近日公 布英国广播公司 (BBC) 已故主持人萨 维尔性侵案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 萨维尔在 50 多年间性侵了数百名女 性,受害者年龄最小的只有 5 岁,年 龄最大的 75 岁。
 
  过度商业化和利益至上扭曲了 新闻媒介的社会公正和社会良心。大 卫·赫斯蒙德夫在其著作《文化产业》 中引用吉特林的研究,描述了西方媒 介道德伦理的缺失 :“自 1990 年以来 NBC 例行公事般的掩盖了其母公司的 丑闻,《ABC 新闻》的彼得·詹宁斯则 掩盖了对迪斯尼的批评。在吉特林看 来,最大的危险“自我审查”:记者 决定不追踪可能与公司文化巷冲突的 新闻事件;而新闻媒介则被用于宣传 其所属集团的娱乐业务。”[3]
 
  他指出,最近 20 年,从这些媒 介公司所支持的利益群体以及他们在 宣传或抑制社会公正追求上所扮演的 潜在角色来看,一个清晰的答案就是: 文化产业公司已成为其自身公司利 益,特别是首要利益和整个商业利益 的宣传者。[4]
 
  在这里,媒介的社会公正与社会 责任荡然无存,剩下的,是赤裸裸的 金钱和利益。
 
  与国内学者习惯在对媒介伦理进 行研究时,把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作 为首要的出路方案相比,国外的媒介伦理研究更倾向于内在德性的观念与对道德修养实践的关注。德性论认为 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告诉人们如何认 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 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品行 与美德。
 
  国际媒介伦理研究有丰富的理 论资源和悠久的研究史。从古希腊时 代开始,就有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行 的伦理观,康德的绝对律令,密尔等 人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以 及麦金泰尔等人的社群主义理论等。 而奠基于这些原则体系的国外媒介 伦理的规范建构也因其有着更为丰 富的文化与价值内涵而超越了单纯 的规范铺陈。
 
  现代国外媒介伦理学的研究起步 较早,并且已经基本建构起了比较完 整的学科体系,媒介伦理研究中针对 传统媒介的部分主要包括对传播内容 的讨论和争议,媒介从业人员例如记 者的职业操守;而与互联网等新兴媒 介以及信息产业相关的内容,主要涉 及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以及频繁出现 的媒体记者窃听等问 题。Matthew Kieran· 专 著:Media Ethics 和 S·P· Phadke  和  Stephen Ward·2013· Global Media Ethic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的 最 新 著 作(2013)· Media and Journalism Ethics,均直 面当代新媒体中诸多伦理问题和媒体 人的职业道德操守,提出了关注与解 决的方向与建议。
 
  马 修· 基 兰(Matthew Kieran) 以及 S·P·裴克(S·P· Phadke)各自著 有以媒介伦理为题的专著,均直面当 代新媒体中诸多伦理问题和媒体人的 职业道德操守,提出了关注与解决的 方向与建议。斯蒂芬·沃德(StephenWard) 和 凯 特 琳· 隆 比(Catharine Lumby)与埃尔斯佩思·普罗宾(Elspeth Probyn)的专著则分别从全球化和新 媒体的新颖视角探讨了媒介伦理。
 
  一些研究直接进入文化产业中 的具体领域。以下三部著作分别从电 影,摄影,电视和出版角度研究了伦 理问题:
 
  霍 华 德· 古 德(Howard Good) 和 迈克尔·迪伦(Michael J . Dillon) 的著作《关乎电影的媒介伦理学》集 中探讨了作为重要媒介的电影中的道 德伦理与电影突破传统、反叛创新的 关系;拉里·格罗斯等人撰写了《影像 伦理学:主体在图像、电影和电视中 的道德权力》,更关注视觉文化中的 道德伦理问题以及每一主体在创作与 观影中的权利与底线。克利福德·克里 斯坦等人撰写的《好新闻:社会伦理 学与出版》,则从出版的角度出发, 探讨出版作为媒介的伦理问题。
 
  三、国际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伦理研究关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中,搭建 各类旅游景点,在发展创意产业园区 和小城镇建设名义下的“圈地运动”, 许多地方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 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国际上的研究对 此有强烈的抨击,并提出一系列保护 环境的准则。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 2013》十 分关注创意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和文化 遗产的开发、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本《报告》是一部教科文组织主持 的特别版,它与之前由世界贸易大会 主编的《创意经济报告 2008》和《创意经济报告 2010》略有不同,更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和平衡。它认为, “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剖析地方创意 经济带来的经济及非经济利益与促成 变革的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这 也正是联合国系统“后 2015 联合国 发展议程工作组”在 2012 年的报告《实现我们希望人人享有的未来》中 提出的挑战:“迫切需要找到鼓励创 造和创新的发展新途径,力争实现包 容、公平和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报告》大力提倡从全球伦理和人文 角度来审视创意经济,将创造力视为 某种具象、灵动、能够影响多种产业 和活动的特征。提出了大量从实地经 验、技术援助和项目管理活动,以及 非洲、阿拉伯国家、亚洲和太平洋、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学术研究和专家 论文中获取的例证,来寻求产业经济 与社会公平、人文诉求的协调与平 衡。联合国另一个报告《2013 年人类 发展报告——南方的崛起:多样化世 界的人类进程》(The 201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The Rise of the South: Human Progress in a Diverse World)则强调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资源上的协 调和平衡 :“150 年来第一次,发展中 国家的三大领衔经济体的总产出—— 巴西、中国和印度——与北方国家长 年工业力量的 GDP 总额相同——加 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 美国”这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平衡 与发展伦理问题。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国际文化 产业和创意经济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 重要主题,这揭示出国外研究较强的 政策应用性和操作,也体现了借鉴 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对于中国完善制度、法规和具体操作的实际价值。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如《评估自然?: 伦理学、经济学和环境》(Valuing Nature?: Ethics,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经 济 学、 伦理学 和环境政 策:争 议性的选 择 》(Economics,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Contested Choices)以及《环境伦理和公司》(Environment Ethics and the Corporation)。三者关注的都是自 然生态的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讨论了产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及相应的环境政策的价值选择。相 关的学术论文则更多了。
 
  四、创意经济伦理学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与盗版问题

  与文化生态环境和遗产保护一 样,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文化创意产 业伦理学重要的研究主题,同时知识 产权和相应的反盗版问题也是文化产 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侵犯知识产 权、盗版,是世界文化产业创意经济 发展的毒瘤、无形资产保护的困境; 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 要保障;建设与维护共同参与的维护 知识产权的伦理氛围和法律保护体 系,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
 
  目前,盗版、信息盗取、黑客入侵、 破坏网络程序、网络诈骗、设置病毒 以及电子商务间谍等问题泛滥,全球 知识产权保护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数 字化、互联网、移动网的现实环境下 问题更是触目惊心。美国联邦调查局 雇员斯诺登揭露了美国疯狂进行信息 盗取的大量问题,不仅在政治上产生恶劣影响,在经济上、伦理上、道德上也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对于全球 创意经济伦理秩序造成了混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产业发展 部副主任迪米特·甘特雪夫指出,“目 前在全世界盗版十分猖獗,已经影响 到与版权相关的行业,影响这个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盗版还有很多 其他的负面影响,并不能靠一个单独 的政策来解决,需要一个全面的应对。 当然需要很多公司、行业、网络的内 容服务商还有一些法制人员的参与, 一些公平的技术保护措施和完善的法 律框架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5]
 
  甘特雪夫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对 于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在 创意经济当中有三个作用,首先它是 一个知识因素,可以帮助创作者获得 自己作品的回报,这样创作者就有了 动力,有了激励机制,创作了就可以 得到回报。第二个功能,它体现了一 个市场运营的框架,你需要有一定的 规则,能够建立起来创意产业如何运 作。版权也可以被看作是这样一个框 架,或者说是建立一个游戏规则。第三, 版权的界定清楚,就可以把它作为一 个衡量创意产业的标准,来了解它对 于国际经济产生的影响。”[6]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是中国 需要重点借鉴的一个方面。2011 年, 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地区委员 会发布《在知识产权单、统一市场化下, 推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欧洲带来经 济增长和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以 及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的 2011-2020 报告,强调在创意经济中进一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欧盟各国的重 大意义。
 
  报告陈 述,有组织和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侵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经合 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2009)估计, 假冒商品的国际贸易增长在 2000 年 刚 刚 超 过 1000 亿 美 元, 到 2007 年 更是达到了 2500 亿美元,这一数额 超过约 150 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由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 年到 2009 年,欧盟边境登机在 册的疑似知识产权侵权货物案件量从26704 件 增 至 43572 件,5 年 间, 同 比增长超过 60%。
 
  报告指出,“知识产权侵权剥夺 欧盟创造的应获利益,阻碍创新,损 害竞争力,破坏就业,减少公共财政, 并可能威胁到欧盟公民的健康和安 全。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 研究强调,假冒和盗版所造成的损失 可能会使欧盟每年减少 80 亿欧元的 国内生产总值。假冒也会为有组织的 犯罪集团带来大量的利润,并且因为 鼓励企业间的非法行为,扭曲内部市 场竞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当今高科技 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内部 知识产权的实施和它的执行范畴依然 还不完善。新科技发展的时代对如何 预防使用那些未经授权的受保护作品 带来了挑战。到目前为止,欧盟知识 产权的执法框架并没有与新数字化的 环境相匹配。欧盟的政策要适应数字 化时代,那些为消费者提供数码产品 内容的具有吸引力和可行性的政策法 规,必须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 的其它措施并行。而且,推动和保护 知识产权不能止步在欧盟范围内。在 全球化贸易流动的背景下,这些问题 变得更加紧迫。知识产权是欧盟在新 兴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资本构成。”[7]
 
  面对当代科技发展现实的急剧变化,一些作者反复探讨“技术、伦 理和经济三者的关系:(Calculated Futures: Theology,Ethics, and Economics)以应对新的现实条件下 如何处理技术发展、伦理失序和经济 复苏三者的关系。
 
  保护知识产权还须法律的武器。 基 斯· 玛 斯 库 斯(Keith Maskus) 出版于 2012 的专 著《私权与公共 问题:21 世纪知识产权的全球经济 学 》(Private Rights and Public Problems: The Global Econom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21st Century) 和 詹 姆 斯· 英 格 利 士(JamesEnglish) 的 专 著《 声 誉 的 经 济:奖 项、荣誉和文化价值的传 播 》(Economy of Prestige:Prizes, Award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Value)等大量偏于法律的著 作,讨论和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反 盗版措施。而肯尼斯·艾纳·西玛(Kenneth Einar Himma) 的 《 信 息 伦 理 》(Information Ethics)和亚当·莫尔(Adam Moore)的《信息伦理:隐私、 财产和权力》(Information Ethics: Privacy, Property, and Power)以及 塞 斯· 海 姆 林 克(Cees Hamelink) 的《 赛 博 空 间 的 伦 理》(Ethics of Cyberspace)等著作则着重研究了赛 博伦理、信息伦理信息安全、防止黑 客入侵等新兴产业的文化伦理问题。 同时,为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 伦理意 识,西玛等人还编写 了《信 息与计算机伦理指南》(Handbook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thics)等通俗读本,以教育培养更 多新从业者。
 
  五、文化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非遗之间的矛盾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产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之间的矛盾。现代世界以工业化为主 体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无视、损害、乃至破坏历 史遗产和文化传统的严峻问题,甚至 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责,如“文化大革命” 中打到封、资、修。当代文化创意产 业的发展,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上也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假造文化遗迹、 景点过度开发、文化遗产失传等文化 伦理问题。造成历史断裂,传统消失, 地域特色文化无存,多样性人文失去 光辉。
 
  在国际上关于文化伦理的研究中,有关人文传承和遗产保护的文献 与著作十分丰富。这些研究针对文化 遗产和非遗保护中的问题,批判过度 商业化,勾画人文前景,推动了文化 多样性的发展。
 
  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 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 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把保护历史文化多样性 提升到“道德律令” 的高度。《宣言》 指出,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族群的一整 套精神的、器物的、智力的和情感的 特征,除文学艺术之外,还包括生活 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体系、传 统和信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 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 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 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 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保护、 改善和传承那些记录着人类经验和理 想的一切形式的文化遗产,以便促进多种多样的创造力,鼓励文化间的真正的对话。《宣言》认为,保护文化 多样性意味着对人权、自由和尊严的 承诺,特别是对少数族群和土著居民 权利的承诺。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 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 创作并传播作品。《宣言》还特别强 调,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 换存在着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 一种威胁。必须加强国际协作和团结, 以使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 转型期国家,建立在国内和国际上都 能够生存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8]
 
  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千丝万缕 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开始就存 在着文化性与产业性之间的矛盾。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03 年 10 月 17 日第 32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使得世界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获得 了明确的法律保证。《公约》认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 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 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 空间。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 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 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 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 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 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 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 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9]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 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中如何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再生、革新和创新,如何适度地与当下的市场经济融合发展,并保存其历史性、 民族性、人文性,及其多样化形态, 是文化经理伦理学必须关注的课题。
 
  国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伦理问 题的研究比较注重创意经济与文化的 协调发展,特别关注应用领域,实用 性和操作性。这对于中国完善制度、 法规和具体操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约翰·福斯特(John L . Foster)的专 著讨论自然生态的价值,关注伦理、 产业经济和环境的协 调: Valuing Nature?: Ethics,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 Routledge. 丹 尼 尔·布鲁姆雷和约尼·帕沃拉(Daniel W·Bromley and Jouni Paavola) 也关注同样的问 题:经 济、伦理 与 环 境 政 策 的 选 择(Economics,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Contested Choices)。
 
  在大量相关文献中,有两份报 告特别值得关 注,一是 S·费 什(S· Fisch) 在 2008 年 发 表 的《 历 史 遗产长期保护的政府管理,一份比 较  报  告 》(N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Governance of Historical Heritage over Time· A Comparative Report),其中细致总结了十多个发 达国家历史遗迹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另一份则是世界银行在 2001 年发布的 类似报告,不同的是其内容针对的是 中东和北非地区。梅兰妮·霍尔(Melanie Hall)2011 年的新著总结了 1870 年 到 1930 年间的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 根源,探索了遗产、文化与身份三者 间的关系,该书有助于国内学者和政 策制定者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的历史和思想渊源。另外两部比较有 特色的专著则是从具体问题着眼:罗伯 特 · 谢 泼 德(Robert Shepherd)讨论了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而基斯·霍 华德(Keith Howard)则介绍东亚地 区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音乐传统并探 讨了相关传统的保护。
 
  总体来看,我们对西方的相关伦理研究,要服务于建构适用于当下中 国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伦 理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更要服务于长 远培育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伦理结构的 宏大目标。
 
  这是一个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的 工作。


 
  参考文献
 
  [1] 戴维 · 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中 译本,王志标等译,第 20-21 页,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1,北京。
  [2] 戴维 · 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中 译本,王志标等译,第?页,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北京。
  [3] 参见《文化产业》大卫· 赫斯孟德夫著, 张菲娜译,第 193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北京。
  [4] 参见《文化产业》大卫· 赫斯孟德夫著, 张菲娜译,第 83-84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北京。
  [5] 参见新浪网 2010 年 9 月 18 日报道: 迪米特·甘特雪夫在 “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全球论 坛”上的发言。
  [6] 金元浦、甘特雪夫《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盗 版》,载《甘肃社会科学》2013 年第 5 期。
  [7] 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在 知识产权单一市场化下,推动创造力和创新能 力为欧洲带来经济增长和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 位,以及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报告》(2011-2020)见。
  [8] 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1 年《世界文 化多样性宣言》。
  [9] 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