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1-06-02 14:45来源:文化产业导刊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5/6期合刊

       
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 | 李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迅猛,特别是在影视产业方面的发展尤为凸显。中国影视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深受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的很大影响。探析日本影视文化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不同影响,并就中国影视产业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外来文化的传播与扩张提出建设性看法,是建设有中国本民族特色影视文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影视产业;日本影视文化;欧美影视文化;中国影视文化;外来文化

  1972 年 ,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与中方签署《日中联合声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1975 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与日本及欧美国家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日益迅猛,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外来影视文化的影响。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以及欧美国家对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影响颇深,不过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亦有所不同,国内外专家、学者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少有研究。
 
  文章将从影视剧与影视音乐入题,探析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不同影响,从而为构建包容并蓄的中国影视文化添砖加瓦。
 
  一、影视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影视文化具有明确的定义,也有诸多显著的特点。
 
  (一)影视文化的定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何为影视文化?影视文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界定。狭义层面的“影视”主要指“电影”和“电视剧”;而狭义上的“影视文化”指的是电影和电视共同呈现的“声画影像”以及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狭义上的“影视文化”主要体现为“影视艺术”,即“以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 [1]。” 而广义的“影视文化”一般是指通过影视手段进行的一切文化创造,从广义层面出发,这里的“影视”就不单指“电影”和“电视剧”,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 [2] 。”电视节目或者说影视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全国各地一年一度举行的“春节联欢晚会”能把老少几代人、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聚集到一起来观赏节目,从广义上而言,“春晚”上的各类节目,包括语言类节目以及歌舞类节目等都是影视文化的不同呈现形式,本文所探讨的“影视文化”便是从广义层面出发。
 
  (二)影视文化的特点
 
  无论是狭义上的影视文化还是广义上的影视文化,不管是日本影视文化、欧美影视文化还是中国影视文化,它们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即时性
 
  影视文化的即时性主要是指电影和电视节目善于表达和反映时事热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影视文化起到掌控社会风向的作用,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特别是一些电视节目,如体育比赛及文艺演出等具有场景和画面感的节目,它们采用“实时播报”的形式,可以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在共同的时刻欣赏相同的节目,并获得一定的感官刺激。
 
  2. 普适性
 
  所谓“普适性”,是指影视文化传播的广泛性与大众化。影视节目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且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不会过于复杂。笔者在上文提及的“春晚”便充分彰显了影视文化“普适性”这一特点,“春晚”节目种类丰富,各类节目老少咸宜,不同的观众能从节目中汲取到不同的知识,也能体悟到不同的道理。
 
  3. 直观性
 
  影视文化将传播效果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两个重要的感官之上,通过生动形象、直截了当的方式传递信息;影视作品兼具语言与音乐、绘画与摄影等诸多艺术特点,以其写实的影像表现来反映生活,观众可以从直观的视听形象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这便是影视文化直观性的表现。
 
  4、导向性
 
  人们通过观赏不同的影视节目,可以习得丰富多样的知识,各类影视节目给观众呈现出无限广阔的世界,观众在无形之中便可开阔眼界、开拓思维,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播效用,亦具有高度的导向性与示范性。
 
  5、娱乐性
 
  影视节目不同于纸质媒体,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影视形象都更具画面感,影视节目可以给大众带来更为直观的视听享受,观众在观看不同的影视节目时,会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话题严肃的影视节目可以给观众带来震撼教育,而轻松幽默的影视节目可以愉悦身心,这便是影视文化娱乐性的表现。
 
  二、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影响初探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欧美国家经济相对发达。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遂被引入国内。
 
  (一)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剧发展的影响
 
  影视是以录像存储为载体,通过屏幕放映来实现视听欣赏的现代艺术形式;影视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等内容。影视剧是戏剧艺术的具体呈现形式,导演根据脚本指导演员演绎剧本故事,演员要对剧本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内心活动进行完美诠释,从而完成拍摄,而后经过后期加工制作,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剧目,即为影视剧。中国的影视剧在发展的进程中深受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的影响。
 
  1、日本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剧发展的影响
 
  日本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着一定的变化。
 
  1.1 借鉴与创新
 
  1978 年 10 月,74 岁的邓小平同志亲临日本访问。在日本 , 邓小平同志对当时担任日本社会党委员长的飞鸟田一雄说 :“要有正确的政策 , 就是要善于学习,要以现在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中国发展的起点。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3] 邓小平同志话语一出,在中国国内很快掀起一股“学日热”,大批中国的考察团涌入日本,他们邀请日本著名的专家、学者到中国讲课,“中日政府成员会议相继举行,官民之间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日趋活跃,两国在经济、贸易、技术合作等领域迅速发展。”[4] 那时,日本“松下”(Panasonic)等电器品牌很快进军
 
  中国市场,并在国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当然,日本企业进军中国,也为推动双边经济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也引进了大量日本影视作品。七十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中国,其中《追捕》(君ょ、憤怒の河を渉れ)、《人证》(人間の証明)等通过反映社会问题来引起人们共鸣的影视作品大受欢迎,尤其《追捕》是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日本彩色故事片之一。”[5] 到了八、九十年代,日本偶像剧市场迅速崛起,《东京爱情故事》(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悠长假期》(ロングバケーション)以及《恋爱世纪》(ラブジェネレーション)等一大批影视剧席卷中国市场。日本影视剧擅长极为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通过讲述日常琐细小事向观众传达乐观向善的态度,有时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说教感,有时也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日剧的这些特点与中国观众的审美相契合。通过研究日剧特点及受众群体,中国影视界借鉴日剧之精华,摒弃其糟粕,结合本国实际,大胆创新,衍生出很多制作精良且符合大众审美的影视作品,中国本土影视剧市场很快崛起。1996 年,日本朝日电视台根据多田薰的漫画《淘气小亲亲》(イタズラな Kiss)改编并出品了一部校园偶像剧《一吻定情》(イタズラな Kiss);2005 年,中国台湾随即推出了一部《恶作剧之吻》,该剧虽以原日本漫画为蓝本,但不同于日剧叙事风格,该剧将叙述视角放在中国台湾高中生和大学生身上,为观众倾情演绎出追梦少女“袁湘琴”与天才少年“江直树”之间温馨、浪漫且奋进的校园爱情故事,这部剧在当年获得极高收视率。1998 年,日本富士电视台上映了一部校园类电视连续剧《麻辣教师 GTO》(GTO);2002 年,中国大陆随即拍摄了一部《十八岁的天空》,后者剧情编排吸收日剧之精华,同时融入大量中国元素,讲述高三班主任“古越涛”带领一群各有心事、性格迥异的高中生奋战高考的励志故事,该剧曾被誉为中国版“麻辣教师”……
 
  1.2 发展与变化
 
  中国影视作品借鉴日本影视创作元素的例子不胜枚举,日本影视文化在中国的整体发展态势亦有所变化。在改革开放头二十年,日剧在中国确实很火,《姿三四郎》是中国大陆于1981 年引进的第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该剧一经播出,其影响力很快席卷整个中国影视剧市场。1983 年,央视播出的日剧《排球女将》(燃ぇろァタツク)在中国广受欢迎,那段时间排球在中国还特别畅销,而这与这部日剧在国内的热播不无关系。不仅如此,当时,由荒木由美子饰演的女主角“小鹿纯子”的“金鱼头”发型在中国也特别流行。在此期间,中国引入了不少日语词汇,时至今日,这些日语外来词已成为中国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例如:日语「可愛い」(かわいい)在中文中就直接音译成了“卡哇伊”;「父上」(ちちうえ)和「母上」(ははうえ)原本为日语中父亲和母亲的敬称,引自中国就变成了“父上大人”和“母上大人”……
 
  伴随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中国民众愈来愈追求多元化的生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欧美影视产业在中国逐渐打开市场,欧美影视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快凌驾于日本影视作品之上;此外,中国与韩国于 1992 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正好抓住这一契机,韩国影视作品很快进军中国市场;加之影视剧版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日剧在中国的地位已是大不如前。
 
  2. 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剧发展的影响
 
  欧美影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不同于日本影视文化。
 
  2.1 引进与发展
 
  1975 年 5 月,当时担任欧洲委员会委员的克里斯托弗 ? 索姆斯访问中国,中欧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应卡特总统邀请携妻访美,在此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多项文化及科技合作等方面的协定。而后,欧美影视作品遂被引入中国。
 
  1979 年,央视创办了首档《电视译制片》栏目,同年该栏目首次播放了第一部引自南斯拉夫的电视剧《巧入 敌 后》(Povratak Otpisanih)。1980年,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TheMan from Atlantis)在央视开播,之后中国引进了另外一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Garrison’s Gorillas)。说到美剧,就不得不提与美剧颇有渊源的英剧,虽然英、美同为英语国家,其实中英两国早在 1972 年就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后英剧也相继引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剧《居里夫人》(Madame Curie)、《复仇者》(The Avengers)以及《三个侦 探》(The New Avengers) 等 影视作品很快引入中国。1990 年,央视与知名跨国企业正大集团合作创办了《正大综艺》栏目,《正大剧场》正是这一栏目旗下的一个板块。《正大剧场》主要播放外国影片,“早期正大剧场无论在选片、翻译,还是在配音、制作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典英剧《傲慢与偏见》(Prideand Prejudice)、《简 `爱》(JaneEyre)便是在该剧场播出,其他播出的来自英国的译制片还有《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等。” [6] 在欧美影视作品传入中国的同时,以英语为主的欧美词汇也被引入中国,譬如:“迷你裙”(miniskirt)、“摩托”(motor)、“引擎”(engine)以及现在年轻人常说的“酷”(cool),等等,随着欧美影视文化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这些音译外来词语很快加入到汉语词汇的行列。
 
  2.2 传播与扩张
 
  二十一世纪初,欧美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愈发迅猛。中国影视产业在借鉴与整合外来元素并创作本土影视作品方面,将参考维度逐渐扩展至欧美市场。1939 年,美国 SlIP公司根据著名作家玛格丽特 ? 米切尔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Wind)改编并出品了一部电影《乱世佳人》,演员费雯 ? 丽精彩演绎了主人公“斯嘉丽”跌宕起伏的人生,影片为观众完美呈现出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该片于 1940年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女主角等十余项奥斯卡奖项;中国香港于 2005 年推出《乱世佳人》同名电视连续剧,后者借鉴原英文电影中的部分创作元素,该剧将主人公置身于战火频仍的动乱年代,时代背景设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影片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动荡与混乱、爱情与战争并存的悲惨画卷;最近几年,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备受中国年轻观众的喜爱,《爱情公寓》的编剧和导演借鉴《老友记》(Friends)、《老爸老妈罗曼史》(How I Met YourMother)以及《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等美剧中的经典桥段,结合本国年轻人的生活实际,编排出一幕幕迎合中国年轻观众口味的都市搞笑剧情。欧美影视作品善于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通过精美的画面为观众制造一个个视觉奇观;欧美影视剧叙事结构完整,节奏紧凑有序,内容代入感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影视作品受到中国年轻人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以美剧为代表的欧美影视作品的锋芒逐渐盖过日剧,且有“星火燎原”之势。
 
  (二)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音乐发展的影响
 
  音乐是影视文化中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影视音乐主要指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日本与欧美的影视音乐文化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日本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音乐发展的影响
 
  日本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1 引进与传入
 
  “丰富细腻的旋律、微妙的音调摇摆、无法量化的自由伸缩节奏可以说是日本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 [7] 。”日本音乐与亚洲诸民族的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音乐早在古代就已传入中国。《隋书 ? 音乐志下》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束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8] 文中提到的“倭国伎”即指“日本的音乐以及歌舞”。据《旧唐书 ` 代宗传》记载:“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年),渤海使献日本国舞女十一人。”[9] 在清朝光绪至宣统年间,日本军队音乐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翻唱与传播
 
  随着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各地,特别是在中日建交之后,大量日剧涌入中国,一些经典日剧中的主题曲和插曲在中国随即走红。由于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日语的中国观众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日文歌曲的歌词大意,日本音乐风格多变,曲调细腻,旋律优美,在中国乐坛很快就兴起一阵“日文歌曲翻唱”之风。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音乐刚刚起步,在两岸三地,真正赋有才华的创作型歌手还是凤毛麟角。当时较之中国音乐,日本音乐在亚洲已经发展成相对成熟的产业,其早已形成了自己的 J-Pop(Japanese Pop,日本流行音乐)曲风。随着大量日剧引入中国,许多日文歌曲中文翻唱版在中国迅速窜红。1991 年,一部《东京爱情故事》可谓红遍了大江南北,由小田和正演唱的该剧主题曲《突如其来的爱情》(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很快被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东京爱情故事》在中国的热播,该剧主题曲翻唱也随即盛行,中国台湾歌手辛晓琪将其翻唱成国语歌曲《爱情故事》,中国香港歌手郑伊健将其翻唱为粤语歌曲《二十世纪的恋人们》,当然这首歌曲在中国内地也存在其他的中文翻唱版本。
 
  1.3 应用与创新
 
  1998 年,由任贤齐、吴倩莲领衔主演的《神雕侠侣》可谓红遍了整个中国,该剧片尾曲《伤心太平洋》借鉴日本创作型女歌手中岛美雪作词作曲、并由小林幸子演唱的经典日文歌曲《幸福》(幸せ)的曲风。日文歌曲《幸福》将词作者的爱情物语娓娓道来,而中文填词更具“江湖风”,一首《伤心太平洋》将金庸笔下主人公孤胆英雄的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歌曲气势恢宏,配上任贤齐大气磅礴的全新演绎,使得这首歌曲成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并传唱至今。1999年,中华电视公司出品了一部古装搞笑言情剧《怀玉公主》,由该剧男主角孙耀威演唱的主题曲《威风时刻》沿用日本乐队 B’z 创作歌曲 EasyCome, Easy Go 的曲风,是一首摇滚范儿十足的歌曲,中日音乐版本代入感都很强,而这首《威风时刻》完美地诠释出剧中“少年皇帝多情郎”真诚、意气风发的形象。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台湾偶像剧席卷亚洲影视剧市场,2001 年,一部改编自日本畅销漫画《花样男子》(花より男子)的偶像剧《流星花园》横空出世。当时由演员言承旭、朱孝天、周渝民以及吴建豪组成的四人团体“F4”组合很快红遍大江南北,当年“F4”演唱的一首《流星雨》可谓传唱至大街小巷,而这首《流星花园》插曲在创作过程中也借鉴了日本流行音乐曲风,日本创作型歌手平井坚所作的《历久弥坚》(Gaining Through Losing)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励志歌曲,中国台湾著名词作者邬裕康在《历久弥坚》日文原曲的基础上重新填词,随后创作出《流星雨》,这首歌词曲温婉,将《流星花园》剧中浪漫娓美的爱情故事诠释得惟妙惟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享有“国民歌王”美称的周华健也翻唱过不少日文歌曲,其中早期的名曲《让我欢喜让我忧》即沿用了日本音乐组合“恰克与飞鸟”演唱的《男和女》(男と女)的创作曲风,而后中国电影《超级计划》以及电视剧《红蜘蛛》均选用《让我欢喜让我忧》作为片尾曲;而其另外一首“经典之作”《花心》则借鉴了日本民谣歌手喜纳昌吉为电影《山丹之塔》所作的主题曲《花》(はな)的曲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台湾女歌手邓丽君曾红及日本,作为日本昭和时代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歌手,其也翻唱过《花》(はな)这首歌曲。
 
  在中国华语乐坛,有不少港台音乐人借鉴日文歌曲创作曲风,他们取日本曲风之精华,较完美地践行了“中外合璧”这一文化发展理念。优美的日本音乐旋律与颇具文化底蕴的中文歌词完美结合,加上中国词作者的全新创作和歌手们的精心演绎,让中国观众享受到一场场视听盛宴。
 
  2. 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音乐发展的影响
 
  欧美音乐节奏清新明快,旋律自然舒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音乐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且在世界乐坛享有一定声誉。中国影视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欧美影视文化(尤其是欧美音乐)的影响。
 
  2.1 了解与融入
 
  随着中国同欧美建立外交关系,一大批欧美影视作品引入中国,中国民众透过影视作品更为深入地了解欧美文化。1985 年,美国著名导演泰海克福德曾执导过一部剧情片《飞越苏联》又名《白夜逃亡》(WhiteNights),由美国歌手莱昂纳尔里奇演唱的片尾曲《说你,说我》(Say You, Say Me)很快走红,这首歌曲在中国仍传唱至今;1996 年,美国蜚声海外的导演兼编剧迈克尔 戈登堡导演了一部爱情片《终有一天感动你》又名《玫瑰花床》(Bed ofRoses),由美国歌手理查德 马克斯创作并演唱的该片主题曲《此情可待》(Right Here Waiting)在中国瞬间成为广为流传的影视金曲,中国都市情感剧《致单身男女》就曾选用这首歌作为电视插曲;1997 年,一部《泰坦尼克号》(Titanic)不仅让中国观众记住了贵族女“露丝”与穷画家“杰克”这对“苦命鸳鸯”,由席琳迪翁演唱的该片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更是享誉全球,这首歌曲在中国也有数个中文翻唱版本,歌手叶倩文将其翻唱为粤语歌曲《系我心弦》,歌手毛宁演绎的普通话版本在内地也是广受欢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美音乐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中国影视产业当中。
 
  2.2 借鉴与传播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华语乐坛,也曾掀起过翻唱欧美金曲的风潮。2001年,著名作家琼瑶的原著小说《烟雨濛濛》被改编为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剧中女主角“依萍”用清新甜美的嗓音演唱了一首词曲相当俏皮的《小冤家》,作为剧中插曲。这首歌借鉴了美国汉克 威廉姆斯原唱歌曲 Jambalaya(《什锦菜》)的编曲,Jambalaya 是一首颇具知名度的美国乡村音乐,后来“卡朋特乐队”(Carpenters)将其重新演绎,让这首歌曲传唱度变得更高,卡伦卡朋特将这首英文歌曲演唱得更具浪漫甜美的气息,深受广大歌迷的喜爱,而中文歌曲《小冤家》当年在国内传唱度也是相当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大波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兴起,欧美音乐在中国大受欢迎且传播范围愈发广泛。在一系列选秀类节目中,无论是央视播出的《中国好歌曲》、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还是由浙江卫视首播的《中国好声音》等,观众能看到:总会有一些参赛选手演唱一两首欧美范儿十足的英文歌曲。例如,由英国女歌手阿黛尔阿德金斯演唱的那首《爱恨交织》(Rolling in the Deep)、英国流行女歌手婕西演唱的那首《身价牌》(Price Tag)以及美国女歌手凯莉 ? 克莱森演唱的那首《更强大》(Stronger)经常成为“好声音”选手必选曲目。在各大综艺节目上,有不少参赛选手尽情演唱欧美歌曲,“他们在‘好声音’等真人秀栏目里模仿得惟妙惟肖。歌者年龄参差不齐,大到菜花大妈对歌剧《猫》(Cats)的演绎,小到零零后以天籁之音对《星星》(The Star)的飙高演唱,引爆全场,广受欢迎。”[10]观众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很多影视剧以及音乐类选秀节目中,日文歌曲却很少被提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较之日本音乐,欧美音乐显然已经处于一个无法企及的地位。
 
  三、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在中国不同发展态势之原因详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影视文化在中国度过了十年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之后其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却逐渐迈入瓶颈阶段;欧美影视文化正好抓住这一契机乘势追击,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在中国走上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一)日本影视文化由盛而衰
 
  在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日本影视作品要比欧美影视作品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为,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据说,在建国前,西洋人单凭用眼睛来观察长相,很难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因为中日人民同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样一来,单从外貌上来看,当时日本影视作品中的表演者很容易给中国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再者,当时引入中国的日本影视作品大部分为优秀的译制片,以影视剧为例,尽管剧中演员原本讲的是日语对白,观众听到的却是熟悉的中国话。其次,日本影视作品在当时很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因为同为亚洲民族,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中国的汉字很早就传入日本,且在古代中日之间亦不乏文化交流,秦有徐福东渡,唐有鉴真东渡,而在日本奈良时代也曾派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一行人访问大唐,中国的插花、茶道等技艺也随之传入日本,而且时至今日,日本人还在沿用自邪马台时代起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所以当中国观众在观看日本影视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看到很多熟悉的文字与场景。此外,当年日剧之所以能在中国“大红大紫”,与其选材独特、制作精良、演员出众不无关系。上世纪,日剧广泛的题材类型,迎合了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日剧所涉猎的领域极为全面,基本上涵盖了人生百味,如师生类题材、侦探悬疑类、爱情偶像类、职场打拼类、家庭伦理类,等等。且各种类型的剧目,均不乏经典之作。譬如,《青之时代》(青の時代)、《秘密部队》(シークレット部队)、《玻璃舞鞋》(ガラスの靴)、《律政英雄》(Hero)以及《冷暖人间》(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日剧引入中国,捧红了不少兼具实力与偶像特质的演员,一部《血疑》(赤い疑惑)让中国观众记住了那个心地善良、阳光坚强的“大岛幸子”,同时该角色的饰演者山口百惠很快红遍大江南北;一部《东京爱情故事》让中国观众记住了那个大胆奔放、乐观可爱、一天到晚把“丸子”(カンチ)(剧中男主角“永尾完治”的绰号)挂在嘴边的“赤名莉香”,而该角色的扮演者,当时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铃木保奈美更是凭借这一角色迅速窜红;一部《恋爱世纪》,让中国观众记住了木村拓哉与松隆子这对“荧幕情侣”。日剧叙事风格细腻,这一点在由漫画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尤为凸显。1993 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的十一集校园青春剧《爱情白皮书》(あすなろ白書),即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家柴门文的同名漫画小说,该剧讲述了女主角“园田奈美”与男主角“挂居保”在大学校园里演绎出的一段温情且动人的爱情故事。当时,该剧一经引入中国,有很多少男少女为之倾心。

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影响
 
  日本影视剧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带动了日本音乐产业在中国的全面发展,不同版本的中文翻唱与改编歌曲层出不穷,捧红了不少音乐人。纵观中国整个“日文歌曲翻唱史”,其实不难发现,翻唱现象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且主要集中在中国港台地区,当时中国的音乐人借鉴日本音乐创作曲风,重新填上中文歌词,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而在这些中文歌曲当中多以情歌见长,这与情歌在当时较易填词且受众广泛不无关系。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百废待举,互联网在中国还是罕物,中国的唱片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那时日本音乐在亚洲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产业。中国在当时秉持兼容并蓄的发展观,取别国之长,补本国之短,这为后来中国自身影视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日本综合国力正值巅峰时期,那时不仅是在中国市场,就连在欧美市场,日本音乐也颇具影响力,大部分优秀的歌手及作曲家都诞生于那个时代。当时,由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曾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成一个文化输出大国,通过文化输出,最终成为政治大国。” [11]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出现,日本很快步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へいせいけいき)。而后,日本综合国力不断下滑,而其本国影视产业也连带着走下坡路。另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互联网产业愈来愈发达,中国民众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影视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且中国本土影视文化也逐渐发展成形,而日本影视文化在与欧美大国影视文化相抗衡的进程中,却逐渐败下阵来。
 
  (二)欧美影视文化由衰而盛
 
  在建国初期,由于中西方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以及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当时以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的语言在中国并未得到全面普及。就欧美影视剧而言,中文配音演员在诠释角色话语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翻译腔”,而且欧美影视作品对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题材稍显陌生且内容略显“前卫”,有时在观看欧美影视作品时,中国观众经常会感到不知所云,因而在建国及改革开放初期,欧美影视作品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是无法与日本影视作品相匹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影视界逐渐意识到欧美影视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欧美影视作品其实并不乏制作精良且笔触细腻之作。1980年,美国环球影业公司推出了一部《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此片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查德·麦瑟森的小说《重返的时刻》(Bid Time Return),影片讲述了一段穿越时空、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该片曾获第 8 届“土星奖”最佳奇幻电影、第 38 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第 53 届“奥斯卡奖”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1988 年,联美电影公司发行了一部《雨人》(Rain  Man),影片由达斯汀 ·霍夫曼和汤姆 · 克鲁斯联袂主演,为观众演绎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手足情未了”的故事,该片曾在 1989 年的“奥斯卡”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多次获奖,并创下不菲的收视;1998 年,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曾出品了一部《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电影讲述了由金 · 凯瑞饰演的男主角“楚门”在虚拟世界生活了三十载,而后走出“樊篱”,重获新生的故事,该片曾在 1998 年和 1999 年斩获“欧洲电影奖”环球银幕奖、“第52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特效以及“第56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等数项大奖。这些影片铺陈紧凑,情节叙事发人深省,很容易让观影者产生情感共鸣,二十世纪末,这些欧美影视作品很快被引入中国,受到了中国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欧美文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更是成为中国中小学生必修课。随着千禧之年的到来,人类科技迅猛发展,中国的“千禧一代”随之迈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人们的交流方式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快餐文化”随即盛行。“快餐文化”原本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各大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快餐文化”一词,因为这一词语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1978 年,第一家肯德基在中国北京落户,自此美国快餐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12]而后,中国各大权威词典将“快餐文化”一词并入汉语词汇行列。《新词语大词典》对“快餐文化”一词的释义为:“喻指快速炮制的粗糙文化。”[13]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将“快餐文化”定义为:“一种源于美国的、适合现代社会节奏的文化;其特点是快速、简单、方便、实用、直观、易于被人接受,但缺乏品位、个性和精神底蕴。” [14]与此同时,不仅是在餐饮界,自从中国与欧美建交,中国引入了一大批源于西方的影视作品,“影视快餐文化”在国内随即盛行。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有人曾把当代的年轻人称为“信仰缺失、浮躁中迷茫的一代”,因为当下有些年轻人追求刺激,甚至有时不计后果,其实这与欧美文化逐渐渗入中国,并对中国年轻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不无关系。在当代的欧美影视作品中,一些激烈的打斗场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博得不少中国年轻观众的眼球,然而在观影过后,观众经常不知剧中所云何事。久而久之,部分年轻的中国观众就习惯了这种“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的观影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绝大多数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观看那些场面宏大、特技一流、剧情天马行空,甚至有些光怪陆离的“大片”,其实这与当代欧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无关系。而在传播欧美文化方面,美国可算得上最大的“功臣”。1969 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赫伯特·席勒(HerbertSchiller)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 一 书, 在书中他首次提到了“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他认为“以美国核心价值观为理念,以大众流行文化为形式的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霸权和文化倾销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文化冲击,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却更依赖美国文化。”[1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威胁、利诱和吸引的方式来影响别人,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16] 如果一国文化有能力讲出有说服力的故事,影响到他国,从而让他国的民众爱上这一文化,这就足以彰显该国的“文化软实力”。迈步二十一世纪,“美国梦”逐渐成为全球热词,美国电影制作者甚至把“伟大的”美国精神、“宏伟的”美国梦倾注到大量文艺作品以及好莱坞电影当中,这些影视作品很好地起到了推广美国的普世价值、推销美国精神的作用。而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观众更追捧“美国队长”、“闪电侠”、“绿箭侠”这些“美式英雄”;在音乐鉴赏方面,现在的年轻一代也更喜欢听一些欧美范儿十足的音乐,而对风格细腻、叙事娓娓道来的日本影视作品却很难耐着性子观赏下去。这就是日本影视文化在中国由盛而衰,而欧美影视文化在中国由衰而盛的原因。

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中国影视产业如何看待和应对外来文化的传播与扩张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外来影视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与扩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现如今出现了不少新兴的“外来文化”,这些“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兼具及时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等特点,被中国广大的年轻人所接受。近年来,中国引进了一些外来影视节目,节目组会请来一些年轻的“流量明星”,随着各大影视节目的热播,“饭圈文化”随即盛行,“饭圈”一词源于英文单词“fans”,是地道的欧美文化中的一种类型,随着粉丝群体的扩大和偶像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今影视界不乏“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流量”已成为这个时代“快餐式影视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快餐文化”良莠不齐,对年轻观众产生着不同层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尽管受到国外影视文化的冲击,国内影视界的仁人志士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大胆摸索实践,探索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发展之路”。
 
  (一)传承与尝试
 
  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影视产业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影视剧目的创作者们一定要不断地拓宽创作思路,并制定合理的营销框架。中国影视界只有秉承返璞归真的精神,传承中国优秀的影视文化,并且尝试由点到面的全面创新,才能有望创作出更多让观众称道的作品。以四大名著电视剧版创作为例,86 版《西游记》没有“好莱坞大片式”的影视特效,只有历经数载的艰辛拍摄,最终,该剧走上荧幕,成为几代人心中无法忘怀的“影视神话”;87 版《红楼梦》历时三年拍摄完成,该剧员来自中国五湖四海,历经层层筛选,剧组“优中选优”,最终敲定角色人选,该剧在开拍前,剧组成立了“红楼梦演员学习班”,演员们认真研读原著、分析角色,还要学习琴棋书画,最终才得以拍出这部“红学”影视经典;当年,为了拍好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94 版《三国演义》的整个剧组工作人员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难,尽管没有高价片酬,演员们仍然坚持了近三年,踏踏实实“为中华民族拍戏”,最终,他们为观众演绎出了一部“历史传奇”;98 版《水浒传》中的演员们为了演好“梁山好汉”这“一百单八将”,在剧组里进行了数月刀叉剑戟的集中训练,最终成功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当今中国影视界,也不乏仁人志士为“中国原创”(made by China)在做着不懈努力,已故的中国香港摇滚乐队 Beyond 主唱黄家驹以及中国台湾艺人罗大佑等人都曾为发展中国独特的影视文化做过“大胆尝试”。而美籍华人王力宏也在为传播中国独特的影视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王力宏曾在牛津大学作过一场以“认识华语流行音乐”为主题的演讲,他提道:China’s not just thoseheadlines, the burgeoning economyof the unique politics. It’s not just the world’s factory or the next big superpower, it’s so much more—a billion people with rich culture and amazing stories. And as a product of both of those cultures, I want to help fos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and help create that incredible relationship.( 笔者译:人们当然不能用“特殊政策下,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等新闻头条来定义中国。中国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工厂,或者下一个超级大国,其价值远大于此。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拥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奇故事的民族。作为中西两种文化的共同产物,我特别想要帮助双方在两种文化之间培养起一种互相的理解,建立起一种美好的情谊。)
 
  (二)创新与实践
 
  1995 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7]中国业界有识之士不断发挥影视创作才能,在广泛地丰富中国原有本土剧种与本土曲目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于日本及欧美等外来影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秉持“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原则,不断开辟出更多新颖的剧种与曲目,使得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广阔,广大观众、广大听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也日渐得到满足。
 
  以中国“偶像剧流行文化”的发展为例,中国偶像剧产业于二十一世纪初在亚洲打开市场,起初中国影视界通过借鉴与改编日本漫画,创作出很多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偶像剧作品。在偶像剧作品的开发制作方面中国宝岛台湾可谓开一代先河,当年的一部《流星花园》在中国创下极高的收视率,海外版权输出至二十多个国家,一举打破日本影视作品垄断亚洲的局面;继《流星花园》之后,大量改编自日本漫画的偶像剧不断涌现,《薰衣草》、《爱情白皮书》以及《花样少年少女》等很快进入中国广大观众的视线。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当中,中国两岸的导演与编剧开始探索一条独特的、属于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之路。2002 年,中国大陆制作了一部都市轻喜剧《粉红女郎》,该剧改编自中国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的漫画《涩女郎》,这部作品以四位中国都市女性为叙述对象,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二十一世纪初期青年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人生观;2004 年,中国台湾出品了一部偶像剧《斗鱼》,该剧一改“王子与灰姑娘式”的浪漫叙事风格,首次尝试“黑暗校园”现实主义题材,不落俗套的人物形象,外加贴近现实的剧情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偶像剧的多元类型,为中国偶像剧本土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日本与欧美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切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方针,衍生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影视新题材,像仙侠穿越类、神话玄幻类,以及警匪悬疑类等诸多剧种的产出,拓宽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空间。2019年,一部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各院线上映,该片改编自刘慈欣著同名短篇小说集,影片没有照搬欧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而是将叙事视角放在中国民众身上;同年,一部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陆中国各大影院,两部影片都取得不俗的收视率和票房,俨然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崛起的标志。2020 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全国各行各业停摆,中国影视行业也受到猛烈的冲击;2020 年 7 月,国内影视行业复苏;2020 年 8 月,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八佰》在中国内地各院线上映,该电影并未套用欧美和日本电影的制作模式;影片取材于中国抗战史料,以 1937 年的淞沪会战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第 88 师 524 团一个被称为“八百壮士”的加强营,在苏州河边保卫四行仓库,英勇地与日军抗争的故事;该片所彰显的烈士喋血的悲壮与气壮山河的豪情一下子给中国影视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这部电影斩获2020 年度全球电影票房总冠军,《八佰》的胜利,不仅表明了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壮大,也为中国抗疫战争的全面胜利带来了曙光。2021 年,中国影视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大影视工作者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深刻且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人民的文化需求将日渐得到满足,人民的精神力量也会日益增强。
 
  近年来,在不少仁人志士的努力之下,中国的影视产业愈来愈多地将叙事格局放在中国民众的视角上,不断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五、结语
 
  在中国影视产业起步阶段,以影视剧与影视音乐为代表的日本及欧美影视文化确实为中国多元文化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今,中国的影视产业正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参与其中,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心也慢慢树立起来。经过不断探索,不停创新,中华民族一定会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发展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属于中国本土的影视文化定会蓬勃发展开来,逐渐冲出亚洲,从而屹立于世界影视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
  [1] 胡智锋 . 影视文化论稿 [M]. 北京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001 : 53.
  [2] 毕雪蒙 .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 [D]. 石家庄 :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 7.
  [3] 辛向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 [J]. 北京社会科学 , 2009 (5): 28.
  [4] 王泰平 . 1978 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学到了什么 [J]. 政府法制 , 2009 (2): 43.
  [5] 王颖 . 日本影视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J]. 人民论坛 , 2012 (32): 162.
  [6] 曾栩 . 英剧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及启示[D]. 广州 : 暨南大学 , 2014 : 5.
  [7] 叶琳娜 . 倾听世界的声音——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小泉文夫 [D]. 上海 : 上海音乐学院 ,2019: 187.
  [8] 魏征 . 隋书 · 音乐志下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7 : 376-377.
  [9] 刘昫 . 旧唐书 ·代宗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 310.
  [10] 梁迪 . 欧美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J].剧作家 , 2016 (6): 163.
  [11] 吴朝美 . 试论 20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的文化输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D]. 贵阳 : 贵州师范大学 , 2008 : 3.
  [12] 董敏娜 . 中美快餐文化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开封: 河南大学, 2015 : 2.
  [13] 刘海润 , 亢世勇 . 新词语大词典 [Z]. 上海 : 上海辞书 , 2003 : 276.
  [14] 曲伟 , 韩明安 .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 [Z].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2004 : 301.
  [15] 张诗情 . 美国电影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迪士尼公司为例 [D]. 北京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2015 : 15-16.
  [16] 郑贤 . 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研究 [D].保定 : 河北大学 , 2018: 4.
  [17] 江泽民 . 论科学技术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1: 55.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