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当代的再创造与传播

文化产业导刊2020-11-05 11:40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2期

     《<山海经>
当代的再创造与传播

       作者:刘玉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刘宗迪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以其内容丰富,横跨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千年来文化创作的优秀蓝本。目前,《山海经》重新改编和创作作为一股文化热潮活跃在大众视野,其中涌现的作品数量颇丰,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通过研究这一文化现象,扬长避短,从而促进《山海经》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山海经》热;文化创意;再创造;传播


  一、导言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极为重要的典籍, 是袁柯先生所说的"史地之权舆, 神话之渊府"[1]。其内容丰富,几乎无所不包,囊括了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神话学、天文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 历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奇书。
 
  当前,《山海经》研究方兴未艾, 传播范围也呈现越来越广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山海经》作为文化经典,具有十分广阔的发掘余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文化产品也丰富多样,但是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优质作品稀缺,导致我们在文化输出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于是创作者将目光转向了受众基础广泛、流传时间久、知名度高的经典之作,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改编与再创作,以图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各类精美的图书、画报、游戏、动漫、电影应运而生, 因此,《山海经》在当代的传播学意义也不容小觑。
 
 
《观山海》——杉泽,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年
 
  大多数学者将《山海经》归类为一部地理学著作,而被普通读者广为接受的是其中故事性更强的神怪内容。由古至今,《山海经》的地位经历了非常大的起落,如何评价其中的神怪内容一直颇具争议。不可否认,依据《山海经》改编和再创作的浪潮正十分激扬,那是如何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观念发展到今天神怪内容大受追捧"究其原因, 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是外部因素:在古代儒家文化体系中, 倡导敬鬼神而远之,关注世俗伦理而非现实之外"异世界"。当受到不同类型文化的冲击时,人们的观念进一步开放, 这些被压抑的内容反而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了出来,倡导经验理性也无法泯灭人们对于未知的探索欲望。另一个是内部因素:相比远古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在对待非现实存在之物上普遍存在一种娱乐性心理, 充斥着瑰丽想象的《山海经》恰好成为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文本来源。
 
  二、《山海经》文化创意和传播调查
 
  经典永不过时,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它总有打动人心的地方。《山海经》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单是因为文本本身信息量极大,还是因为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新的作品不断衍生,这些衍生品存在于各学科领域,为这部经典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山海经》自问世起已有千年的传唱历史,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并不是近年来特有的现象,在古代社会已经有人发现了它除文本研究价值之外的可用之处,但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当时文本之外可利用的余地不多,开发样式相对单一,以书籍、画本为主, 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发掘。到了现代社会,为满足社会文化体系的需要,对《山海经》改编和再创造的作品层出不穷, 在古代开发样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画册、游戏、动漫、电视剧、电影等文化创意产品。
 
  为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文创产品在当代的发展现状,笔者做了如下调查,现将其分类进行说明:
 
  1.图书
 
  当前,市场上有根据《山海经》中神话故事改编的小说、科普读物, 这些改编作品一改以往单调的模式, 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小说主要以玄幻、言情类型为主,科普读物大多是为儿童创作,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现代作家萧鼎的代表作《诛仙》在2003年问世,其中运用了大量《山海经》中的典故,汲取了地理、博物方面的知识。2011 年出版的《山海经密码》也是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夏商两个王朝之间的战争,作者的创作初衷就是用普通读者能够看懂的方式重写《山海经》。《写给孩子的山海经》作为少儿版的《山海经》涉及到 80 多种人神及传说,手绘了 200 余张古插画。
 
《山海经之赤影传说》官方剧照
 
  2.画册
 
  绘图版的《山海经》是明朝和清朝人根据文字重新描画的,这些插图对创作者来讲已经是很好的素材,他们通过发挥想象力便可以进一步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作品。90 后画师杉泽的作品《观山海》以国风画法将《山海经》中 200 余种异兽的形象绘制了出来。刘力文作品《山海兽》以写实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神兽世界,用图画还原了《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还有直接以《山海经》命名的插画,精灵鬼怪的图画加上通俗易懂的注解也是对《山海经》文本形象的生动演绎。相比图书,画册的受众更广一些,对受众群体要求低, 在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中读者就可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
 
  3.游戏
 
  以《山海经》为蓝本的游戏数量颇多,《剑雨天下》《天下贰》《梦回山海》《屠魔》《九州荣耀》《轩辕剑》系列等,还有许多其它以《山海经》异兽形象为原型的神鬼妖怪题材的游戏。这些游戏包括网游和手游, 它们或以《山海经》为背景设置游戏剧情和任务,或借鉴其中的世界观, 或参照其异兽形象,或者只是借势炒作,内容与《山海经》无半分关联, 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游戏类型较为单一,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完全与《山海经》剧情相关的热门游戏。
 
  4.动漫
 
  日本的动漫产业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动漫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日本动漫《十二国记》借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里面的很多妖魔都是《山海经》中的形象, 如:飞鼠、穷奇、蛊雕等,动漫《怪化猫》中的鵺也是出自《山海经》。国产动漫《玄皓战记》中的风水兽,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圣兽原型同样是来自《山海经》。《山海经》各类神兽异形在动漫中备受青睐,成为妖魔类型动漫创作的灵感来源。
 
  5.影视剧
 
  许多影视作品都以现代形式演绎了《山海经》,玄幻神话偶像剧《山海经之赤影传说》是以《山海经》为蓝本拍摄的,《古剑奇谭》中的太子长琴、女丑、幽都之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毕方鸟、青丘山,《大鱼海棠》中的帝江、祝融,《蜀山传》中的赤尸《山海经》均有记载。除了国产电视剧和电影之外,美国电影《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也出现了《山海经》中的神兽——驺吾,《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林氏国有珍兽, 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影片中的驺吾体型庞大,拖着一条色彩艳丽的尾巴,金黄的鬃毛在夜色中闪闪发光,从外形看十分凶猛,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山海经》中的记载。
 


 
  三、当代《山海经》创意文化之得与失
 
  因为缺少官方正统的解读,大部分人知道《山海经》的存在,或者进一步对《山海经》中的怪兽异类有所了解,但是对其它地理、文化、物产方面的知识全然不知,这也导致了全民对《山海经》没有统一的认识,阻碍了它的传播。例如,《山海经》对于动物的描述通常只有外形、习性, 将其立体地呈现还要充分发挥创作者的想象,不同创作者对《山海经》的阐释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会让受众产生十分割裂的感觉。
 
  《山海经》再创造的大多数作品不能尽如人意,一经问世便石沉大海。对于游戏、影视剧创作来讲,因为《山海经》涉及的学科知识繁多,资源散乱, 整合难度巨大,给改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只是提取《山海经》中的某些元素,选择猎奇的形象, 加上对画面场景的艺术加工,便可以以"山海经"作为宣传点。在新的作品中《山海经》充满灵性的部分并没有存活下来,失去作品本身的特色。
 
  以动漫为例,根据《山海经》改编的作品很多都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影视剧也存在相同的问题,画面粗糙, 特效制作敷衍,人物塑造扁平化,部分引起热议的作品只是依靠明星效应, 而不是作品本身。另外,市场生态浮躁, 创作者坐不了冷板凳,受资本影响大, 投资方追求低付出高回报,这样一来, 优秀的作品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客观原因,当前审核制度下还原度过高的神兽形象面临难以过审的风险,剧情走向也必须符合审核要求,《山海经》的大量素材不能尽其用,同类型优秀作品可借鉴的经验稀少。
 
  凡是以《山海经》为题材的作品一定会和"传统文化"关联,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存在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认为"传统"不符合他们对"时尚"的定义。在文化选择上,他们总是以欧美为标杆,日韩为潮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欧美和日韩国家在文化输出方面做得十分成功,缺少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短板,树立本土文化品牌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也在摸索阶段产生了一些不错的"国风"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作为一种亚文化传播范围十分局限, 仅仅得到了国内部分群体的肯定。
 
  四、《山海经》创意与传播的对策与展望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成果丰富,然而大部分都只是昙花一现,这些产品要想走长远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发掘能支撑其走下去的文化内核。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切入,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解读占绝大多数,诚然,也有少数学者从天文学、博物学等角度对《山海经》进行全面解读,这为《山海经》的再创造与传播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在研究结论上,学者们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据此创造出的文化产品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可能完全相悖,只能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小圈子内流行,在强烈的割裂感之间接受者也难以把握《山海经》真正的内涵。因此通过资源整合,从多角度出发,增强《山海经》的科普性十分必要。
 
  有生命力的影视作品一定是层次丰富的,既有符合日常生活的细节, 也有能够引人深思的内容,创作者要寻找自我表达和满足观众诉求的平衡点,最大程度上避免对观众的主动取舍。在普通读者看来,《山海经》十分晦涩又不具有趣味性,有能力阅读掌握的人群只在少数,所以要想尝试着将其引入大众视野,呈现一部既尊重原著又符合现代审美观的作品,就一定要做到兼顾作品的科学性和美学性,将纸面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带给受众新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此外,《山海经》的创意与传播也依赖于前沿的技术。视觉效果决定受众对该产品的第一印象。《山海经》中精妙奇异的物象要求其衍生品必须在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的基础上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在对《山海经》进行重现的过程中,最有看点的便是对其中神怪形象的刻画,依托现代技术精益求精,摆脱长期以来文创产品视觉形象低幼化的现象,加大视觉投入,不失为《山海经》文化产品良性发展和传播的有效方式。从过去的机械时代到新兴的电力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新媒介以其个人性、民间性和可订阅性成为信息传播的首要渠道,碎片化的特点要求文化产品全面把握大众心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同时,经典著作的流传离不开商业资本的推动,商业利益决定着文化产品是否能被投入生产,足够的成本也是文化产品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我们与《山海经》有关的创意生产不是缺乏资金支持,而是要确保资本是否能在恰当的领域运作,尤其是在接受度最高的影视音方向,要拒绝将绝大部分资金花费在宣传推广以及演员片酬等方面,回归产品制作本身, 有效避免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实现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驺吾——神奇动物系列电影官方中国文化元素海报
 
  五、结语
 
  《山海经》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是在本土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虽然描绘的是地理山川,但它把握住了中华文化的心理特征,是能代表中国人精神的作品。贾平凹曾说:"《山海经》是我近几年喜欢读的一本书, 它写尽着地理。一座山一座山地写, 一条水一条水地写,写各方山水里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却写出了整个中国。"[2]《山海经》表面上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其实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对外部世界的观念都暗含在其中了。
 
  《山海经》穿越千年历史在当代依然能成为热门题材进行再创造,不仅是其内容丰富,可塑性强的缘故, 开放授权的 IP 也成为商业资本瞄准的对象。资本的推动促进了《山海经》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列举了那喀索斯的神话用以说明:"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3]  这一理论成为《山海经》再创造中大量资本被用在宣传方面的有效说明,例如以《山海经》为蓝本的游戏将大量成本花费在明星代言上, 影视作品也不惜花费高额片酬邀请高人气的明星出演,都正是利用粉丝对明星爱屋及乌心理带来的效益。
 
  《山海经》的再创造正处于高潮阶段,这些作品如何获取更持久的生命力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像《山海经》一样,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素材,亟需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推行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守旧,更不应该投机,若将不合时代趋势的内容拉入现实只会产生扭曲的成果,这些畸形的存在必然无法健康良性地发展,从而成为一场短暂的、一厢情愿的狂欢。
标签:
最新文章